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秦始皇时期,全国人口约2 000万,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上述这些材料中的数字足以说明( )
    A、秦朝赋税沉重 B、秦朝徭役和兵役繁重 C、秦朝律法残酷严苛 D、秦朝暴虐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 2. 曾有人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
    A、社会治安混乱 B、国民素质不高 C、人民法制观念淡薄 D、刑法严酷
  • 3.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课外探究活动中收集到以下历史典故。这些典故反映的史实是( )

    历史典故

    原文出处

    揭竿而起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 C、黄巾起义 D、刘邦、项羽起义
  • 4. 《史记·陈涉世家》里说:“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史记·高祖本纪》写道:“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这些史实记载说明了( )
    A、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各地百姓响应陈胜、吴广的起义,在当时竟成了一股热潮 C、秦朝的统治岌岌可危 D、陈胜自立为王,建立“张楚”政权
  • 5.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陈胜的评价:“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说明陈胜、吴广在推翻秦朝统治的斗争中,起到的作用是( )
    A、首先发动,具有首创精神 B、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C、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D、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 6. 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题6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历史时制作的年代标尺,④处对应的事件是( ) 

    A、西周建立 B、秦朝建立 C、秦朝灭亡 D、垓下之战
  • 7. “亭长何曾识帝王,入关便解约三章。只消一勺清冷水,冷却秦锅百沸汤(意即采取一些措施,化解了秦末以来的诸多矛盾)。”该诗( )
    A、肯定了刘邦推翻秦朝的功绩 B、分析了楚汉之争的性质 C、指出了刘邦约法三章的目的 D、认识到刘邦得民心的原因
  • 8. 《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的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据此进行的历史推测中较为合理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传说 B、民众对秦朝律法不甚了解 C、《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 D、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
  • 9. 学者刘仲一指出:“秦王朝是建立在法家思想理论基础之上的……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使法家思想的潜在危机表面化为社会现实,现实矛盾的激化终于点燃了大泽乡的烈火,使秦国……这个庞然大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该观点认为秦朝灭亡的根源在于( )
    A、极端化的法家思想 B、集权化的政治体制 C、大泽乡起义的爆发 D、被激化的社会矛盾
  • 10.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包括( )

    ①秦始皇骄傲自大

    ②繁重的赋税

    ③沉重的徭役和兵役

    ④严酷的刑罚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11. “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说明了(  )
    A、秦始皇死后将葬在阿房宫内 B、秦朝刑法残酷,社会混乱 C、阿房将发生灭亡秦朝的起义 D、秦朝滥用民力,百姓怨声载道
  • 12. 秦简记载:“五人行盗,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一记载说明了(  )
    A、秦朝的赋税很沉重 B、秦朝的刑法很残酷 C、秦朝的偷盗很猖獗 D、秦朝的徭役很繁重
  • 13. 下面的图片再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情景。这次起义发生的地点是(    )

    A、渔阳 B、 C、大泽乡 D、垓下
  • 14. 楚霸王项羽——宿迁的骄傲,成语“破釜沉舟”表现他勇往直前,绝不后退的决心。该成语出自下列哪次战役(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 15. 孟姜女在长城边上哭啊哭啊,哭得天昏地暗。一声巨响,长城轰然倒塌,她发现丈夫的尸骨就埋在下面(右图)。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和秦朝的哪一暴政有关系( )

    A、赋税很重 B、徭役繁重 C、刑罚残酷 D、统一文字
  • 16.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个人在大泽乡的高地上喊着:“天下受秦的迫害时间太长了,我们要反对秦的暴政。”这个画面发生在( )
    A、陈胜、吴广起义中 B、巨鹿之战中 C、楚汉之争中 D、刘邦建立汉朝后
  • 1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朝刑法严酷,一人犯罪,家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B、秦朝末年先后发生了陈胜、吴广和项羽、刘邦两次农民战争 C、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D、秦末农民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是巨鹿之战
  • 18. 我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是有历史渊源的,它与下列哪项有关(   ) 
    A、城濮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楚汉之争
  • 19. 李清照曾这样赞美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下列事件跟项羽有关的是(    )

    ①大泽乡起义   ②巨鹿之战    ③“楚汉之争”   ④建立张楚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夏本纪》记载:“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百姓以怠工相抵制,并愤怒地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意思是:“这个太阳为何不快灭亡,我们宁愿与你同归于尽!”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三分之二)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满足)其欲也。海内愁怨,遂用溃畔。

    ——班固《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

    材料三:(刘邦入咸阳)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1)、根据材料一归纳夏王朝灭亡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说明秦的统治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最终导致了什么后果?
    (3)、材料三中两个“恐”有何不同?结合材料三,分析楚汉之争刘邦获胜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王朝兴替对你有何启示?
  •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材料二: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材料三:秦简记载,五人共同行盗,即使只抢一钱,每个参与者都要断左足,平民偷东西不到一钱,罚劳役30天。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根据三则材料概括秦的暴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材料二: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材料三:以下是某学校初三学生小明对秦始皇做的全面而简要的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还建立起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1)、从材料一看,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分析,司马迁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
    (3)、材料一、二只摘取了翦伯赞和司马迁对秦始皇某个方面的评价。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秦朝民谣

    材料二: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末年什么样的政治情况?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材料二是谁说的话?结合教材说出与材料二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3)、请你结合材料二中的内容,说出这次历史事件的直接原因。最终结果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