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时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19世纪60年代初,江浙官绅士庶丛集沪上,租界内所有房屋顿时人满为患,外商大肆兴建房屋,高价租给中国人居住,出现了“新建筑纵横十余里,地价至亩数千金……商家辐辏,厘税日旺”的局面。这一局面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农民战争的影响 B、西方列强的侵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政府的招商引资2. 某史学家在评价太平天国时说:“洪杨那个时代,他们只具有极大的改朝的机运,而无换制的机运。”洪秀全不能解决中国近代史上“换制”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D、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3. 李鸿章曾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于危弱,而终无以自强。”李鸿章所说的“奇业”( )A、主要目的是解决民族危机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抵制 D、直接导致民族资本主义产生4.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所办的新式海军学堂仅仅为培养初级海军军官,学生所学重点基本上为海军技术,较少涉及西方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的研究,同时海军学堂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各立门户。这表明( )A、海军近代化取得明显成效 B、门户之见导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C、认识短视阻碍了海军建设 D、清朝政府昏庸不谙近代军事5. 史学家唐德刚说,这次战役“从全盘战局看,日本联合舰队虽没有达成‘聚歼’中国北洋舰队的目的,却为下一步实施登陆辽东半岛创造了条件”。这次战役造成的危害是( )A、北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B、日本海军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C、日军屠杀中国旅顺居民 D、日本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6. 刘永福在乙未年的对日战争中许下誓言,“大清之臣,守大清之地,分内事也,万死不辞”。当时日方记载:“甚至妇女童稚,全都勇敢地手携长枪,向我追赶而来。”该抗战( )A、起因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目的是维护主权领土完整 C、彰显刘永福对义军的领导 D、动员了全民族抗战的力量7. 《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B、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8.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实质是( )A、列强掠夺中国高峰时的产物 B、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内容 C、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 D、中国已被肢解的具体表现9. 曹润堂诗曰:“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与此诗有关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10. 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指(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11. 下图是两本连环画的封面,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列强侵略 B、民族抗争 C、近代探索 D、民族崛起12.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英国人创办的《字林西报》评论道:“战争使中国精疲力竭,虽然全世界给予其监护和声援,但这些‘滋补品’都无济于事;耻辱这一疾病已侵入她的四肢。……我们真诚地希望中国不要出现混乱的无政府状态。”这一舆论意在( )A、保障英国利益 B、声援支持中国 C、揭露中国腐朽 D、调解中日矛盾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摘编自[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洪仁玕在1859年发表的《资政新篇》中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洪仁玕所提出的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表明,他对西方力量所在的若干因素抱着全心全意的、虽然认识很不全面的赞赏态度。这些建议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2)、为什么说《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分析这种转变未能成功的原因。(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转变说明了什么?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后,大大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随后,英、法、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随着一系列条约的签订, 列强在中国所划定的势力范围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成为一种带有隐蔽特点的瓜分形式。
——摘编自戚其章《德占胶澳与瓜分危机问题》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美国参议员亨利·洛奇认为:“整个欧洲都在中国扩张,如果我们不在东方建立自己的地位,未来可以给我们带来财富的巨大贸易,以及有希望找到对我们至关重要的新市场的广大地区,都会实际上对我们永远关闭。”“如果我说话有效的话,我将很高兴地宣布中国的港口要么向所有国家平等开放,要么向所有国家关闭。”
——摘编自周余祥《洛奇外交思想和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世纪末列强加深对中国侵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亨利·洛奇的主张。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主张作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