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课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时作业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周厉王在位时,奢侈专横,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借以剥削人民。国人(自由民)公开议论其过失。厉王严厉镇压,王室重臣召公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厉王不要限制民众舆论。这表明西周时期( )A、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B、国人对王权有制约作用 C、实行仁政,重视舆论 D、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动摇2. 下表为西汉大司马统领的中朝演进概况。它反映了西汉( )
时期 概况 汉武帝时期 外廷之官统于丞相,中朝之官统于大司马,中朝官员主要职责是皇帝的应对顾问 汉昭帝时期 大司马作为中朝领袖,领衔中朝官员预闻政事,参议决策,是地位最高的辅政大臣 成帝、哀帝时期 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承相,位在外朝上 A、中朝逐渐控制决策 B、藩镇割据初现端倪 C、宰相制度渐趋成熟 D、朝廷权力再次分配3. 汉代郡守有权任命属吏,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他们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这一状况( )A、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 C、使豪强地主势力崛起 D、影响了人才的公正选拔4. 据《尚书》记载,商王在决定国家大事如祭祀、战争、迁都等活动时,都多次借用巫术,试图以鬼神权威来争取大臣和人民对决策的支持。这反映出商代( )A、政治受神权影响 B、专制王权有所削弱 C、迁都是民心所向 D、中央集权已经建立5. 假设在如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户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刑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6. 下图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7.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书中,“兄”字意为祭祀时排在前面且能开口向祖先说话的人;弟通“第”,即除兄之外的依次排列次序。下列制度中,与这两个字内涵相关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井田制8. 据《左传》里边讲"使华臣具正徒”,"使华阅讨右官”,意思是说使华阅、华臣工人,华阅为华,元之嫡长子为大宗,华臣为小宗,但是人之众不聚居在一起。据朱凤翰先生的推断,这个现象可能因为二人皆为宋国卿大夫所致。这种现象集中体现了表明春秋时期( )A、贵族政治逐渐向官僚政治转变 B、权力异化冲击宗族血缘关系 C、宗法关系的亲疏决定等级贵贱 D、分封制实施稳定政治秩序9. 据史料记载,宋真宗曾多次向三司使打听国库虚实,但宰相李沈始终不肯让三司使告诉其具体数字,反而经常向宋真宗报告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 )A、监察制度相当完善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皇权明显弱于相权10. 汉高祖允许诸侯王“立太上皇庙于国都”,后逐渐形成庞大的庙群。然而文景、武帝阶段,却不再提倡甚至罢郡国庙,至元帝时期,中央政府取得罢郡国庙的彻底胜利。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立太上皇庙与儒家思想不相符 B、汉初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 C、郡国庙的罢黜削弱了中央集权 D、“大一统”治国思想得到了加强11. 元朝在行省的设置和管辖上,省界犬牙交错,尽量使行省“无山川险阻可依”,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这一做法有助于( )A、提高行政效率 B、扩大地方自治 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疆域12. 元狩元年,武帝颁布法令:朝廷官员偏袒诸侯,为诸侯牟利益即构成附益罪,处以重刑。据此可知“附益之法”的推行( )A、有利于限制相权 B、结束了郡国并行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确保了盐铁官营13. 唐初地方节度使只掌管军务,但玄宗后期,节度使权力扩大,开始兼领度支使、营田使,后来又兼采访使、采访处置使等。这种变化( )A、反映专制集权的进一步发展 B、不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 C、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和控制 D、有利于选官制度的完善14. 周代分封制下,对各种传统的礼仪和音乐作了严格的等级规定,其目的在于用周人的标准来规范礼乐的内容,促进各地文化的整合。周公开始制礼作乐的地点位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15. 汉武帝为解决日益严重的王国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下列表述与下图所示内容相符的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实行察举制 C、实行推恩令 D、建立军机处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主要有两种,一是宗法等级君主政体,其典型是西周王制,简称“王制”;二是中央集权君主政体,其典型是秦朝帝制,简称“帝制”。两者在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王制是典型的“家天下”,而帝制在“家天下”中注入了一些“公天下”的成分。相对来说,后者更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
——摘编自商爱玲、张鸿《大国治理中的国家结构形式选择——基于封建与郡县之争的考察》
材料二:宋代三级地方行政区划,首为路,初期有15路,最多时发展到26路;路下设府、州、军、监(宋初惩唐五代节镇之祸,收回节度使的兵权,由中央直接统领府、州、军、监),府是皇帝即位前居住或任职的州以及京都、陪都所在地,军是冲要之地,监是有矿产之地,府、军、监与州的级别相同,宋全盛时有4京府、30普通府、254州、63监;再下是县,全盛时有1234个县。这个时期县以下都设有乡、里基层行政组织,其划分主要以户口多少为标准。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元朝行省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并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模式内。行省虽然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统摄的作用,但是在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暑会议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网络,构成了防范行省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帝制”国家结构的基本特点,并谈谈帝制中“公天下”因素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体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三级行政区划细化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元代行省权力”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商代是一个方国林立的时代,一旦商王国彻底衰落,方国联盟随之分崩离析,商王也就无力对外行使王权。商王具有多重身份,他既是王国首领,又是同姓宗族大族长,亦是异姓宗族君主。商代的王位继承以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西周的国家格局与商代颇为相似,然而西周的诸侯国与商代的方国却有很大不同。周王权力远大于商王,控制天下的能カ远在商王之上。在王室内部,周王的身份也是多重的,且王位继承是父死子继。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周两代政治体制的相似之处。(2)、根据材料二,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实质所具有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