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时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1911年11月,山东巡抚孙宝琦上奏朝廷请旨革命,清廷回复“奉旨允许”,最终山东于13日宣布独立,但24日又取消独立。这反映了(   )
    A、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B、地方实力派投机革命 C、官僚的软弱性妥协性 D、中央的权力开始下移
  • 2. 下图是英、法两国画报对辛亥革命的报道。英、法画报的标题分别是:“革命军的敌人,五岁的清朝皇帝”、“袁世凯宣誓拥护共和,以剪辫宣告旧时代的终结。”这反映了二者的共同态度是(  )

    A、对革命的基本肯定 B、对革命前景的不乐观 C、对清朝皇帝的同情 D、对其在华利益的担忧
  • 3. 20世纪初,湖北革命党人在知识分子、新军中大量散发《警世钟》《猛回头》等书刊。李健侯回忆称:“辛亥前的几年间,在我们学校里,很多禁书都流行着。”而当时的主管部门竟然视而不见。据此可知,辛亥革命率先在武汉爆发主要是因为该地(    )
    A、宣传得力和社会心理变化 B、新军的革命性较强 C、新式教育解放了人们思想 D、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 4. 1911年10月,《泰晤士报》在报道辛亥革命时谨慎用词,没有急着对起义进行定性判断。但到了11月则相继发表了《首相袁世凯》《袁世凯的责任》《袁世凯的任务》等文章,而对孙中山的报道则显得不足。这表明《泰晤士报》(   )
    A、反对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B、根据中国政体变化调整态度 C、默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 D、立足英国国家利益进行报道
  • 5.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
    A、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D、民国时期重视平等和法制意识的培养
  • 6. 1912年1月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交临时政府部长人选名单。临时参议院认为其中宋教仁年轻气盛,锋芒毕露,章太炎标新立异,好唱反调,于是否决了该名单。此后,孙中山将人选调整为程德全和蔡元培,名单获得通过。由此可见,当时(   )
    A、临时政府与国会矛盾尖锐 B、民主政治理念初步践行 C、革命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D、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完善
  • 7. 下图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内容摘编。由此可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第三条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注:新疆省在二十二行省中)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 、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八条参议员 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

    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A、确立了民族自治的原则 B、明确了反帝反封的任务 C、强化了国家认同的意识 D、宣告了边疆危机的结束
  • 8. 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1912年 2月 12日),清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但在博物院典藏的清代档案中,发现一件进呈给溥仪的奏折,时间标注为“宣统十六年七月”。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宣统朝只有三年,应该是清政府官员误植年代的奏折 B、清帝虽退位,政府仍同意其继续使用帝号和原有纪年 C、洪宪帝制时,为获满族支持而以宣统纪年进呈的奏折 D、满洲国成立,其政府官员上奏给溥仪,故以宣统纪年
  • 9. 如图为1912年9月29日《民权画报》漫画《去年、今日》:画中主人公黎元洪从“去年”被革命党人逼迫就任军政府都督的旧军官摇身一变为“今日”的民国临时政府副总统。漫画表达的主题是(   )

    A、称颂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B、揭示民国共和政体的脆弱 C、表达对革命领导权的关注 D、告诫袁世凯切勿复辟帝制
  • 10.   1894年6月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由此可知,孙中山这一主张(    )
    A、超过同时期康梁维新思想水平 B、具有成熟的民主主义思想 C、没有跳出维新改良主义的范围 D、根本上认识到中西间差异
  • 11. 下图是近代某一革命运动形势图,图中深色部分为革命力量控制区域。判断该图是(   )

    A、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 B、义和团运动形势图 C、辛亥革命形势图 D、国民革命军北伐形势图
  • 12. 下图为创办于1907年的天津《醒俗画报》刊登的漫画。立宪“利君利民”的大门紧闭不开,贿赂“利官”的门却大开,金钱自由进入。该漫画旨在(   )

    A、批判官场黑暗腐败 B、倡导实施君主立宪 C、纠正国民不良习俗 D、关注时政扩大销路
  • 13. 如图是近代某一革命运动形势图,图中深色部分为革命力量控制区域。判断该图是(   )

    A、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 B、消除了洋务企业弊端 C、辛亥革命形势图 D、保证了企业利润增长
  • 14. 1924年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实验历史教科书》载:“清廷握专制之权数百年,实不愿改用宪政,将大权公诸人民,是以佯说预备立宪,暗中实厉行专制。此外一切政治也无革新的诚意,人民见清廷态度如此,知道舍去‘革命’别无救亡之策,这是‘革命’的主要原因”。据此可知(   )
    A、辛亥革命的社会基础十分广泛 B、革命党人起义顺应了时势 C、辛亥革命成为救亡的唯一途径 D、清朝的专制统治空前加强
  • 15. 1911年年底,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称“此次革命举动,秩序井然,并于外人利益,非常尊重,与从前此等乱事,大不相伴”,建议在京“各领事目下须以实在政府待革命”。英国外交大臣的上述举措( )
    A、说明民主革命成为时代主流 B、使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C、利于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D、便利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 16. 武昌起义爆发时,江苏议局议长、企业家张謇仍在为中国的和平改良而奔走;同年11月13日,清政府任命张謇为袁世凯内阁的“农工商大臣”,张謇却发表辞职通电,将政府“幡然降谕,许认共和”作为自己出仕的条件。张謇态度的转变反映了( )
    A、官僚企业家的投机性 B、清廷腐朽本质的暴露 C、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D、袁世凯复辟不得人心
  • 17. “民国政府厉行保护奖励之策,公布商业注册条例、公司注册条例,凡公司、商店、工厂之注册者,均妥为保护,许各专利。”这段话旨在说明民国政府(   )
    A、注重完善各种法规条例 B、鼓励民族工业发展 C、致力于破除陈规陋习 D、抵御外来经济侵略

二、非选择题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女士走马”

    材料  图为清末北京《星期画报》第22期(1907年2月)刊发的《女士走马》。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描绘的“女士走马”现象加以阐释。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辛亥革命曷为成功于武昌乎?论者⋯⋯精神上、物质上皆比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虽为公所不及料,而事机凑巧、种豆得瓜。

    ——摘编自张春霆《张文襄公治鄂记》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武汉)精神上,物质上,皆比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的观点进行论证。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堂歌》

    材料  下图为湖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刊行的《学堂歌》。

    ——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提取材料信息,并对材料中描述的“学堂”加以合理阐释。

  •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女士走马”

    材料  下图为清末北京《星期画报》第22期(1907年2月)刊发的《女士走马》。

    《女士走马》附文说明:

    女学生骑马经过琉璃厂,有人嘲笑说,女子只配管二门里头的事,不该如此瞎逞能。

    作者于是站出来,为女学生辩解:“咳,说这话的,就算项固到家了。古人教女子办家里的事,是他的天职;没说过教女子不懂外边的事。现今盼望中国自强,女子会騎马,正是自强的苗头儿。请问当年那花木兰替父从军,谯国夫人领兵打仗,他们都不会骑马吗?"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描绘的“女士走马”现象加以阐释。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睡狮”与“醒狮”

    《新生命活跃起来》

    1898年7月,谢缵泰绘制了《时局图》,后来多次改动刊印。上有题词“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而由这样的“睡”中华与“醒”国民的意象,中国又有了“睡狮”与“醒狮”一类的名称。

    陈天华在《猛回头》结尾唱道:“猛睡狮,梦中醒,向天一吼!百兽惊,龙蛇走,魑魅逃藏。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到那时,齐叫道,中华万岁;才是我,大国民,气吐眉扬。”

    号称“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宣传家邹容,在他1903年写成的《革命军》中,直接将清末的中国比作睡狮,呼唤它的醒来:“嗟夫!天清地白,霹雳一声,惊数千年之睡狮而起舞,是在革命,是在独立。”

    清末、民国时期涌现了许多《醒狮歌》,创办了许多以“醒狮”命名的期刊,成立了许多以“醒狮”为名的社团。在中华民族已到危亡时刻的1934年,满怀悲愤的徐悲鸿挥毫泼墨,创作了《雄狮图》,题词“新生命活跃起来”。——胡阿祥《吾国与吾民———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研究》

    提取材料信息,对材料中的“醒狮”形象加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