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1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 1.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经考古研究,良渚古城的年代为距今5100年到4300年,良渚文明是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下图是良渚出土文物上刻画符号与甲骨文数字的比较。据图可知(  )

     

    A、旧石器时代中华大地已出现了早期文字 B、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与一体性 C、良渚刻符继承了甲骨文成熟的造字模式 D、良渚文明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最典型文明
  • 2. 据《史记》记载,“轩辕”所处时代,各个部族相互“侵伐”,轩辕于是习武行兵,征讨好兴不义之战的部族,被各部尊为“黄帝”。黄帝长期“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在行政上“抚万民,度四方”,实现了“万国和”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只有战争才能实现和平 B、黄帝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 C、各部落之间的文化差异明显 D、交通交往促进民族认同
  • 3. 周代对国君的亲属关系作出诸多限制,要求国君的族人与兄弟不能以亲情之原则对待国君。此外,周代还强调“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这些观念(   )
    A、表明宗法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说明君主专制已经建立 C、注重对公共政治秩序的维护 D、反映血缘关系逐渐弱化
  • 4. 商代甲骨文“德”字没有“心”符,时人尊崇天命,认为一切都是神意赐予的结果;西周金文的“德”字加入了“心”旁,将人的行列和思想联系起来,由此产生了以德配天的政治法律观念。这说明西周(  )
    A、强化了统治的神权色彩 B、实行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C、天命观中蕴含民本思想 D、君权神授的观念已消失
  • 5. 1984年,在大连凤鸣岛陡峭的半山坡上发现了战国时期的货币窖藏,货币不分类别混杂放置,有刀币、布币、圆钱三种,总计2415枚。考古发现,藏币者没有深挖窖坑,只是将货币放入砾石中,盖上一大石板,再用砾石堆砌周围。据此可推知,战国时期(   )
    A、秦国与楚国战争频仍 B、尊富崇利蔚然成风 C、区域间经济联系密切 D、货币兑换状况混乱
  • 6. 汉初律令规定:里门每天按时开放,钥匙由田典、里典轮流掌管;在伏日(鬼节)里门全天关闭,禁止行人通行和里民出入耕作;如有使节出行、救水火、追盗贼等情况,则开门放行;违律者,罚金二两。由是可知当时政府(    )
    A、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重视对基层的管理 C、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D、加强对外交流往来
  • 7. 西汉初年,赋作家主要分散在地方,如以梁孝王为中心的梁园文学群体、以淮南王为中心的淮南文学群体等。武帝以后,赋作家们则开始涌向京都。这主要是由于(   )
    A、选官制度发生变化 B、新儒学地位得到提升 C、王国数量日益减少 D、大一统国家不断发展
  • 8. 东汉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规定: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同时乙州人士又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不但不能到乙州为官,也不能到甲州为官;三州的婚姻之家也是如此。其做法在客观上(  )
    A、遏制了豪强的发展 B、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C、限制了官员的特权 D、保障了吏治的清明
  • 9. 东晋初年为北方移民设置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的安置点,称侨郡、侨县,并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侨人户籍称“白籍”,不算正式编户,不必承担国家税役。该政策的实施(  )
    A、引发了西北少数民族内迁 B、实现了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C、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10. 北魏太祖时期,群臣认为本朝乃黄帝之后,应为土德,“于是始从土德,数用五,服尚黄”;北朝后期的《魏书》也强调鲜卑“拓跋氏”的氏族名称来源与黄帝存在紧密关联。北朝时期推崇黄帝的意图在于(  )
    A、彰显黄老之学以兴文教 B、践行友好交流的民族政策 C、借助民族认同稳定政权 D、消除鲜卑贵族的改革阻力
  • 11. 如表内容是20世纪前期,部分教科书中有关孝文帝改革的论述。据此可知(  )                                                                                                                                                  

    时间

    教科书

    论述

    1907年

    《中国历史讲义》

    自是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1913年

    《共和国教科书》

    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

    1928年

    《初中本国史》

    国中一切制度文物……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A、清末新政促进了教育变革 B、社会进步传播了唯物史观 C、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交融 D、时代发展丰富了史学观点
  • 12. 据《陈书》载,侯景之乱(548~552年)时,“百姓皆弃本业,群聚为盗,唯迪所部,独不侵扰,并分给田畴,督其耕作,民下肄业,各有赢储。”这说明当时(  )
    A、豪强地主助推社会稳定 B、田庄经济具有独立性 C、国家放松农民人身控制 D、自耕农经济有所发展
  • 13. 据《唐书》载,唐高宗下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泽、卢辅,清河崔宗伯、崔玄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为昏(婚)。”其规定旨在(  )
    A、笼络地方贵族 B、打击世家大族势力 C、提升皇族地位 D、扩大政权社会基础
  • 14. 唐代负责文化教育的部门是多机构并存的,下表所示机构组织反映了当时(  )                                                                                                                                                                                                        

    主管上级

    机构

    职能

    来源

    尚书省(六部)

    礼部

    文化教育的政令和制度

    北周始设

    内待省(九寺)

    太常寺

    具体的祭祝和乐舞

    秦九卿演变而来

    鸿胪寺

    接待宾客和丧葬仪制

    (五监)

    国子监

    学校管理,最高学府

    汉太学演变而来

    A、政务与事务有一定分工 B、分权制衡为其设置初衷 C、制度设计主张因循守旧 D、中央集权得到适当加强
  • 15. 唐初的租庸调制以均田制基础,即使农民分配到的实际土地没有达到法定授田标准,每丁每年也要纳定额的租调。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依户等纳钱,依地亩纳粟,但丁额不废(以便临时差发力役)。由此可见,这一改革使(  )
    A、赋税原则由税产变税丁 B、白银开始成为税收支付手段 C、百姓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D、政府放松了对户籍制度管理
  • 16. 太平广记记载了大量唐代故事,许多唐朝女子不遵“父母之命”,自己挑选夫婿。如《聂隐娘》中忽值磨镜少年及门,隐娘便说“此人可与我为夫”“父不敢不从,遂嫁之”。此时女性择偶的标准多是相貌气质、素养,并非仅看功名。这些故事反映出唐代(  )
    A、女性社会地位高于男性 B、理学的社会影响力凋敝 C、社会价值观念开放多元 D、君主集权程度有所下降
  • 17. 《宋史•职官志》载:“枢密掌兵籍、虎符,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这种制度设计有助于(  )
    A、提高行政效率 B、完善行政机构 C、分割宰相权力 D、铲除割据基础
  • 18. 北宋初年,统治者在开封府、应天府、河南府和大名府都设立了都商税院,专门负责征收工商业税。南宋时,又在各州、府、县、镇增设征收商税的分支机构“都税务”。这反映出宋代(  )
    A、抑商政策趋于强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冗官问题进一步加剧 D、工商税负的比重日渐上升
  • 19. 《哈佛极简中国史》载:“王安石的‘新法’主张政府应该更有作为,大型商业应由官营贸易机构而非私人经商者管理;应由官府而非大地主向贫穷的农户提供贷款。”以下措施与材料对应正确的是(  )
    A、募役法、均输法 B、农田水利法、保马法 C、市易法、青苗法 D、方田均税法、免役法
  • 20. 两宋时期,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他们经常掠夺过往商旅的财物,或者强取货物,抽十分之一的上等品。这一现象(   )
    A、缓解了西夏政权的财政危机 B、导致了宋、夏之间战争频繁 C、推动了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 D、阻断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 21.  清军入关后的历代统治者都强调盛京为“龙兴之地”,并“监往代两都之制”尊盛京为留都,其辖区内的制度建设遵循了“参汉(汉族)酌金(后金)”的原则。这些做( )
    A、分散了清王朝的中央政治权力 B、形成了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 C、取了明朝亡于两京制的教训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 22. 清朝初年,“粤中诸茶,其在珠江之南有三十三村,谓之河南……其土沃而人勤,多业艺茶”;番禺、东莞、增城一带“其蔗田几与禾田等”;雍正年间,广东“即丰收而乞籴于(广)西省犹不下一二百万石”。这表明当时广东地区(  )
    A、农业开始出现多种经营方式 B、农村商品化生产有所发展 C、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加
  • 23. 王夫之认为,“天下惟器而已矣”,“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故无其器则无其道”;“三代以后,文与武圆不可合矣,犹田之不可复井,刑之不可复肉矣。……汉以后之天下,以汉以后之法治之”。王夫之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看法是(  )
    A、道随器变,法因时改 B、崇尚实学,反对空谈 C、主张法治,反对人治 D、道在器先,重道轻器
  • 24. 《西洋药书》是康熙帝任命的御前侍讲法国传教士白晋等编著,书中介绍了金鸡纳霜(治疗疟疾药物)等40余种西药,论述了30多种病状及医疗护理药方和临床使用方法。1765年,药学家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成书,其中收入了金鸡纳霜等药物。由此表明《西洋药书》(  )
    A、奠定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 B、丰富了我国传统医药学内容 C、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的成就 D、推动了西医在中国广泛传播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春秋公羊传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李斯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礼记·王制》

    材料二:

    西周时期,由于是以周王朝为核心的部族联盟灭掉了商朝,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

    由此形成了以“封邦建国,屏藩周室”为核心的分封思想。全国各地被成百上千个邦国所分割,他们虽然名义上有一个共主一周天子,可在邦国之内却独立行使统治权,兵役、劳役等事项周天子无权过问。而秦末汉初之时形成的新型分封思想 ,则是主张分封制、郡县制并存的一种政权构建方式。分封的诸侯国不再像西周的邦国那样保持行政上的独立完整性,总是或多或少地要受中央政权的干预与制约。此外,新型分封思想主张下的诸侯分封仅限于同姓子弟,而西周时期旧的分封思想则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功臣、先代贵族后裔。几十年后,“七国之乱”爆发,分封的诸侯国由此经历了大的转变。

    --摘编自刘文超《试论秦末汉初的新型分封思想》

    材料三:

    西夏人对蒙古军队的顽强抵抗,仍使蒙古统治者记忆犹新......于是便采取措施, 把西夏遗民迁出故土,或徙居内地与汉民族杂居耕种,从事手工业;或远发边地屯垦,或遣其充军。使之不能聚集一地,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与此同时,蒙古统治者又把大批汉人、蒙古人、回鹘人等迁入西夏故地。

    --孟楠《元代西夏遗民的迁徙及其他民族的融合》

    (1)、阅读材料一, 概括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西周的分封制与汉初的封国制有何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 归纳元朝对西夏的管理措施,分析其意义。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总的说来,唐代在经济制度领域重平等、轻效率......而宋代恰好相反,在经济领域重效率、 轻平等。所谓重效率,主要指结果是否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或完成更多的设定目标,即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地尽其力,货畅其流。但是,这种在高度中央集权制和官僚制度之下的平等,自身就隐含着矛盾与衰落的根源。它使宋代的官僚政治成为社会进一步变革的阻力,从而使宋王朝未能出现历史性的社会与经济突破,社会的发展逐渐停滞,中国古代社会终究没能出现历史性的突破。

    ——摘编自谢元鲁 《论唐宋社会变迁中平等和效率的历史转换》

    材料二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 ,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 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 “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 “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 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别说明唐代前期经济 领域“重平等”与宋代“重效率”的具体体现,并概括宋代 “没能出现历史性的突破”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变迁,并简要评析。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中国国家文明起落简示图

    ——孙皓晖《国家时代: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理解与中国文明解析》

    如图为学者孙皓晖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图示,对此认识你有什么见解?(提出赞成、质疑、修改意见或新见解均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