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点对点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1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明代内阁调帖之权,即章奏由内阁拟定意见,粘附于章奏上送批。不经过内阁调帖,司礼监无擅自批红的权力,否则即使司礼监擅权而为,也会遭到内阁的封驳。这说明明代( )
    A、中枢体制运作的理性化 B、内阁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 C、内阁掌握了政务决策权 D、内阁控制了司礼监的运作
  • 2. 明朝中期,中国东南沿海的倭患日益严重。明军与倭寇进行了长达10年的战斗,最终扫平了倭寇之患,其中戚家军曾在一地“九战九捷”,大败倭寇。这一地是( )
    A、浙江台州 B、福建福州 C、广东广州 D、福建厦门
  • 3.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直接领导六部长官,深刻影响此后的明清两朝政治。这一举措旨在(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专制皇权 C、维护国家统一 D、防止宦官专权
  • 4. 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材料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A、增加中国的海外贸易 B、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C、炫耀明朝国威 D、加强与外国的友好往来
  • 5. “舍己救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以上语句分别描述的人物是( )
    A、玄奘戚继光郑成功 B、鉴真戚继光郑成功 C、鉴真郑和李自成 D、玄奘郑和李自成
  • 6. 下面漫画反映的是明朝时期统治状况,其中“皇帝的‘望远镜’指的是( )

    A、三司 B、五军都督府 C、锦衣卫 D、六部
  • 7. 下列表格内容反映出,明清时期(   )

    明朝中后期

    日本倭寇威胁沿海

    16世纪中期

    葡萄牙获得澳门租住权

    1624—1661年

    荷兰侵占台湾

    17世纪中叶起

    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

    A、中国版图基本奠定 B、西方列强大举侵略中国 C、中国社会面临危机 D、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 8. 明朝内阁最初建立时,实际上是翰林院的一个负有特殊职责的分支机构。仁宗即位后,命杨士奇等“悉掌内制”。宣德年间,宣宗命阁臣代为批答奏章,其办公地点也由御前转为文渊阁,宣德七年,文渊阁正式成为内阁官署。这反映了明朝内阁( )
    A、政治地位不断上升 B、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C、逐步掌握决策权 D、使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升
  • 9. 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于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    )
    A、内阁法定地位丧失 B、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C、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D、司礼监地位被削弱
  • 10. 下表是从元朝到明朝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管辖事件列举,以下事件及其后续处理能说明封建王朝中央政府(    )

    时间

    事件

    事件后续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

    明初沿袭

    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

    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

    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

    荷兰人占领澎湖

    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

    A、重视对异族的管理 B、遏制了荷兰的扩张 C、加强两岸经济交流 D、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 11. 有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曾……消灭海盗和打击破坏国际交往秩序的敌人,……有关的海战主要包括郑和舰队在南海和印度尼西亚群岛开展的反海盗作战,以及在东北印度洋航线开展的肃清锡兰山周边海盗的作战。”该学者意在强调郑和下西洋( )
    A、体现了政府对制海权的探索 B、扩大了明朝对外交往的范围 C、打击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势力 D、保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 12. 《白话本国史》中写道:“(明)太祖初定天下……所定制度,亦颇详备……然而专制的气焰太盛,私天下之心又太重。”下列能够说明太祖“专制的气焰太盛”的是( )
    A、创立科举制 B、完善三省六部制 C、设立宣政院 D、废除丞相制度
  • 13. 有人说内阁是“有名无实”的宰相,也有人说内阁是“有实无名”的宰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内阁有决策权是丞相 B、内阁有决策权但仅备顾问 C、内阁无决策权但地位低 D、内阁无决策权但权力较大
  • 14. 下图所示政治制度出现于(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唐朝
  • 15. 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反映出( )
    A、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衡 B、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内阁和司礼监削弱皇权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前期对传统中央官制创新的主要史实。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阁臣权力有何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明中期阁臣对政治建设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其原因。
  • 1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比喻抗衡,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材料三:臣于徐少师阶处……云:“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撞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国榷》

    (1)、结合材料一分析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理由是什么。“朝廷总之”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2)、谈谈你对史料二中黄宗羲观点的理解。
    (3)、明朝内阁是何时出现的?为什么阁臣拟旨“无不惴惴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