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同步训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10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山西省的宣传语是“山西旅游,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晋善晋美”,晋国在战国时期分裂为(    )

    A、韩、赵、魏 B、郑、宋、楚 C、韩、赵、燕 D、秦、齐、楚
  • 2. 下列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中,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
  • 3.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制工具和牛耕的推广 B、个体小农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 4.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促进生产力发展 B、实现富国强兵 C、缓和社会矛盾 D、增强东周王室实力
  • 5. 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 6.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 7. 中国封建社会历时两千多年,以下哪次变革曾颁布法令: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推动了本国封建制度的确立?(    )

    A、商鞅变法 B、秦始皇改制 C、汉武帝罢黜百家 D、孝文帝改革
  • 8. 据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冯广宏考证,李冰在公元前273年前后担任蜀守,并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据图1判断,公元前273年属于(  )

    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
  • 9.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其中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社会改革是(    )

    A、尊王攘夷 B、百家争鸣 C、实行分封制 D、商鞅变法
  • 10. 《史记》载:“(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可见“商君”属于(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 11. 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 12. 《史记》载:“(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可见“商君”属于(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 13. 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南端的是(  )

    A、秦国 B、魏国 C、齐国 D、楚国
  • 14. 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争夺激烈。同学们收集了战国时期的著名战例,进行探究学习,其中不能列入的是(    )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涿鹿之战
  • 15.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这句话描述的是商鞅变法什么领域的内容( )
    A、经济 B、政治 C、军事 D、思想文化
  • 16. 下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秦国的位置应是( )

    A、A B、B C、C D、D
  • 17.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 B、个体小农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 18. 牛牛一家人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农民,下列是关于他们家农业生产情况的描述,这些描述( )

    ①他爸爸牵着牛耕地去了 
    ②他家里又买了一些铁农具 
    ③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使他家粮食打得更多了 
    ④都江堰修好后他家灌溉田地更方便了

    A、可能全部是事实 B、只有①②符合当时情况 C、②③在当时不可能出现 D、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 19.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
    ①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
    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
    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浪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20.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 21. 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下列情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可能生活在(  )
    A、秦国 B、韩国 C、楚国 D、燕国
  • 22. 修筑于战国时期,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长城
  • 23. 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 )

    A、商鞅变法 B、长平之战 C、楚庄王称霸中原 D、合纵与连横

二、非选择题

  •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1)、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哪个诸侯国?
    (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理由是什么?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放水节是都江堰一年春耕的开始,也是都江堰一年黄金旅游季的开始。2006年,放水节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悉,放水节距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古时,每到冬季,人们便用杩槎筑成临时围堰,使岷江水或入内江,或入外江,然后分别淘修河床,加固河堤,这就是岁修。到了清明时节,岁修结束,便举行既隆重又热烈的仪式,然后拆除杩槎,滚滚岷江水直入内江。后来,放水仪式演化为灌区人民广泛参与的祭祀李冰父子,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

    材料二:

    材料三:二王庙是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郡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系清代重建。初名崇德祠,宋以后历代封李冰父子为王,清以后改用今名。庙内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深淘滩、低作堰等,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大殿东侧茶楼是一座临崖悬空的吊脚楼,游人可在此休息饮茶。

    (1)、如果我们要去一睹材料一中说到的“都江堰放水节”的风采,应该到什么地方?为什么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宝地呢?
    (2)、你知道材料二中所示水利工程建于什么时期吗?从“都江堰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作为水利工程的它发挥着两个方面的主要功能,你知道是什么吗?
    (3)、古时人们修建二王庙的原因是什么?
    (4)、作为中学生,请你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怎样为人类社会做贡献。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材料二: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材料三: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罚、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1)、材料一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秦灭六国后又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各地交流的经济文化措施?
    (3)、结合材料三,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