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四校联考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10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
1. 588年,隋文帝杨坚命令杨广率水陆大军50余万渡江作战,进攻江南的陈朝;589年,陈后主被俘投降,陈朝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 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全国 C、夺取了陈朝政权,建立唐朝 D、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2. 古人评论说:“隋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主要是( )A、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B、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 C、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 D、方便了帝王的微服私访3.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对武则天的记载如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这则史料说明武则天( )A、整顿吏治 B、虚心纳谏 C、重视科举 D、善于用人4. 思维导图是有效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如图所示“唐朝衰亡”的思维导图中空白处分别应填( )A、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五代十国 C、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D、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5.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表中的史料可共同用于佐证唐朝( )
文献史料
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
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唐)王建《秋千词》
实物史料
彩绘打马球女俑
彩绘狩猎骑马俑
《弈棋仕女图》(局部)
A、文学艺术灿烂,科学技术发达 B、体育活动丰富,社会开放进取 C、制瓷技术高超,生活水平提升 D、商品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6. 北宋施行重文轻武,削夺方镇的行政权、财权和兵权,重用文臣担任要职、主持军务;同时又重视武备,年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削减军备节省开支 B、提高文官的地位和待遇 C、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D、加强君权防止武将专权7.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变法的措施中,属于“强兵”的是(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有如下叙述材料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A、金-北宋-南宋 B、金-南宋-北宋 C、辽-北宋-南宋 D、辽-南宋-北宋9. 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如图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北宋( )A、手工业技术发达 B、各民族政权交流互鉴 C、海外贸易兴盛 D、推行重文轻武政策10. 南宋时有“朝廷在故都(汴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苏湖熟,天下 足”的说法,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南方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C、南方经常战乱 D、政府财政收入依靠北方11. 在某中学举行的历史故事会上,有位同学提到一位历史人物:“他‘精忠报国’‘刻苦学习’‘郾城大捷’‘被迫班师’‘风波冤狱’……”与该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寇准 B、辛弃疾 C、岳飞 D、文天样12. 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出现了早市和夜市,这一生活景象最能表明( )A、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13. “蒙古民族的历史可以说从成吉思汗开始……以相互敌对关系存在着的各个小群的游牧民,突如其来成为席卷整个亚洲,合流于军事政治的完整体之事,这全赖于成吉思汗的强有力的人格,才有可能……”据此可知,成吉思汗的最大功绩是( )A、完成蒙古草原统一,建立蒙古政权 B、消灭南宋政权,实现了中国大一统 C、灭金国西夏,形成与南宋对峙局面 D、采取因地制宜措施,加强治理边疆14. 《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表明元朝( )A、中外交通非常的发达 B、民族出现交融局面 C、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D、中央集权空前强化15. 据《明史》记载:“四十二年四月,继光将浙兵至,于是巡抚谭纶令将中军,显左,大猷右,合攻贼于平海。继光先登,左右军继之,斩级二千二百,还被掠者三千人。”这一记载反映的史事是(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16. 明朝末年流行着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人们欢迎和拥护“闯王”是因为他( )A、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B、已经推翻了明朝统治 C、在山海关打败了清军 D、建立了新的政权17.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等类似的诗句,被当朝统治者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这表明当时的统治者在思想领域实行(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18. 如图是清朝疆域图(1820年)。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的地区在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19. 明朝末年,人口锐减;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C、改进种植技术和改良新品种 D、形成大的商帮经营存款业务20. 成语“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草船借箭”都出自于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这部小说也是我国最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是( )A、《西游记》 B、《水浒传》 C、《红楼梦》 D、《三国志通俗演义》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2.0分)
-
21.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融合。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
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材料二: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边疆是中国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边疆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发展大局,边疆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稳定大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充分证明,内地和边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宁失千军,不失寸土”这个古训,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马大正《不断深化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研究》
材料四:1761年,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举行反抗沙俄的起义,遭到沙皇军队的残酷镇压。在生死存亡之秋,首领渥巴锡等率部众于1770年10月再次发动了反抗沙俄的武装起义,他们高呼:“我们的子孙永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经长途跋涉,东归祖国。受到了乾隆皇帝隆重接待和妥善安置。
——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参考书》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三种模式下民族关系发展的共同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二种”和“第三种”模式对应的历史时期或者朝代各一例。(2)、 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3)、 依据材料三,归纳边疆的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结合所学,任举两例说明,清朝前期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宁失千军,不失寸土”。(4)、 材料四反映了清朝皇帝对于少数民族的爱国义举一种怎样的态度?综合上述材料,面对分裂势力,我们作为青少年应该怎么做?22. 习近平的全方位外交首推“亲、诚、惠、容”概念。自古以来,中国政府和民间都秉承与邻为善的友好理念进行对外交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丝绸之路”为沿途地区的社会交往提供了通道。盛唐时期的长安,中西文化交融。如图是陕西西安出土的《唐骑驼乐舞三彩俑》,骆驼昂首挺立,中间一胡人跳舞,其余四人围坐演奏
——摘编自《剑桥插图中国史》胡乐。
材料二:使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唐、宋等朝代初期业绩典范相称的举措,是将帝国的骄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三:15世纪以前,中国处于亚洲海洋秩序的中心,扮演了主导角色。我国古代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大都是在政府支持下进行的。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就很先进。隋唐以后,航海走向全面繁荣。两宋时期,我国取得了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重大突破;当时中国的GDP约占全球的50%,海上贸易更是远航至西亚等地。明朝前期,中国主导亚洲海洋秩序的能力达到了顶峰。
——李亚敏等《国际海洋秩序演进中的中国》
材料四: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乾隆御制诗》
(1)、根据材料一,指出盛唐时期长安社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体现这一特征的史实。(2)、 材料二:中明代初期“惊人的海上远征”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明代“海上远征”有何影响?(3)、 依据材料三,概括15世纪以前中国主导亚洲海洋秩序的原因。(4)、 材料四中乾隆帝“宁可求全关不开”的心态在现实中演化为什么政策?(5)、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唐至清对外政策的变化;这对我们有何启示?23.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制度篇】
材料一: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节选
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摘编自《道园学古录》
【科技篇】
材料二:这三种东西曾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中,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深远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
材料三:下列四幅图是明朝某一科技巨著的插图,这部书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材料四:(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一“李约瑟之谜”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为主;……最终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建筑篇】
材料五:
打开中国地图,有两条雄踞在中华大地上的“人工巨龙”……一撇一捺,一刚一柔,交叉在北京,形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勤劳勇敢、奋斗进取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和生生不息的文化象征。
——摘编自《追根溯源大运河,千年文化谱新篇》
(1)、 材料一中《及第谣》反映了古代的哪一制度?据《道园学古录》节选写出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行政制度。(2)、 材料二中的“在文字方面”和“在航海上”的发明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种机械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共同影响。(3)、 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图片出自哪部巨著?它享有什么盛誉?(4)、 根据材料四,概括作者认为中国“技术进步停滞”的根本原因。(5)、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五中A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依据材料五说明这两项工程反映了中华民族哪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