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1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孔子至老年仍到处奔走宣扬礼乐之治,五十一岁时才开始在鲁国做官,可惜并未得到重用。从五十四岁到六十八岁,他又在外漂泊十四载。其间,孔子在各诸侯国一直积极求仕,推广礼乐文化,然而总是事与愿违。这反映出当时
    A、孔子的思想严重脱离社会现实 B、儒学社会影响极其有限 C、儒学不适应社会形势发展需要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丧失
  • 2. “汉高祀鲁”画面(如图所示)展现了汉高祖刘邦称帝后途经曲阜祭祀孔子的场景。图1所示是据文献史料记载中最高统治者第一次公开祭拜孔子的史实所绘的一幅画。汉高祖此举意在(    )

    A、借助儒家礼仪彰显天子威仪 B、提倡“尊崇儒术”以治理朝政 C、以“无为而治”理念休养生息 D、奉孔子为万世师表传承儒学
  • 3. 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州郡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吏都要经中央的吏部任免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在本地任职。同时规定“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不得连任。这表明,当时 (    )
    A、官员选任标准发生变化 B、科举制扩大了录取名额 C、中央集权局面得以强化 D、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完善
  • 4.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宋高宗称:“和议已成,军备尤不可弛。宜于沿江筑堡驻兵,令军中自为营田,则敛不及民,而军食常足,可以久也。”据此可知,南宋实施营田制意在 (    )
    A、减轻朝廷负担 B、提升官兵素养 C、恢复农业生产 D、缓和民族矛盾
  • 5. 宋元之际,棉花种植流传于闽广、关陕一带。到明代,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已“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枲,盖百倍焉”。这反映出明代 (    )
    A、植棉成为致富的不二选择 B、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C、弃农经商的现象较为普遍 D、农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
  • 6. 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观点,极力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海国图志》中他提出了不少关于政治、经济、法律的改革方案。例如,漕运改革政策、盐政改革政策、治水政策等。这说明魏源 (    )
    A、企图借西学和改革来拯救时弊 B、找到解决清朝统治危机的办法 C、要求变革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 D、呼吁时人全面引进西学以救国
  • 7. 据表信息可知,当时 (    )

    1919年12月至1920年4月

    湖南学生运动领袖毛泽东在第二次到北京期间,热心搜寻并阅读中文本的共产主义书籍

    1920年9月

    陈独秀发表《谈政治》一文,明确宣布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

    1920年

    周恩来、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赵世炎、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等,成为信仰共产主义的革命者

    A、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态势 B、中国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提高 C、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 8. 1930年9月17日,鄂豫边特委发布征税文件,其中规定“对雇农绝对不征收”,“对贫农也绝对不征收”。1931年8月10日,鄂豫皖苏区政府公布了《粮食收集储藏暂行条例》,规定“牺牲了之红色战士家庭概不收集”。这些规定旨在 (    )
    A、贯彻土地革命的基本精神 B、应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急剧变化 C、建立统一的苏区共和政府 D、调动苏区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
  • 9. 据图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 (    )

    A、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 B、三大改造成效显著 C、人民实现真正当家作主 D、生产关系发生变革
  • 10. 2015年12月,我国通过了《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截至2017年,我国主要国家荣誉称号有八一勋章、全国劳动模范、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道德模范等,涉及不同领域、针对不同群体。我国为国家荣誉称号立法有利于 (    )
    A、激发经济建设热情 B、巩固爱国统一战线 C、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D、净化党的干部队伍
  • 11. 在腓尼基字母传到希腊之前,这一片土地上还曾经出现过更为原始的书写系统:在希腊文明的发源地——克里特岛——发现的泥板残片中,发现了两种远古的文字形式,分别是线形文字 A 和线形文字B(如图所示),这两种文字分别是较为复杂的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这可用于说明 (    )

    A、古希腊文明发展一脉相承 B、古希腊文明历史较为悠久 C、楔形文字起源于古代希腊 D、腓尼基字母源自线形文字
  • 12. 几乎各类反映阿拉伯文化的书籍中都有提到:公元9世纪,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麦蒙在巴格达设立的智慧馆,是宏伟的学术中心,在这里聚集了来自各地的学者,除了穆斯林,还有基督教教徒、犹太教教徒、祆教教徒等。这说明当时阿拉伯文化 (    )
    A、源自西方文明 B、领先世界 C、宗教信仰多元 D、兼容并包
  • 13. 1700年1月7日,法国凡尔赛宫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世纪之交舞会,名为“中国之王”。舞会上,国王路易十四坐在一顶中国式的八抬大轿中,穿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华丽登场,引得全场围观的人连连赞叹。这反映出当时 (    )
    A、法国是欧洲中国热的引领者 B、法国贵族阶层崇尚中国文化 C、中法两国经济文化水平接近 D、殖民侵略促进了中西方交流
  • 14. 18、19世纪是英国图书馆成长的关键时期,英国颁布的《1850年公共图书馆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公共图书馆法,这是对英国公共图书馆社会地位的认可。这可用来说明,此时期英国 (    )
    A、科技发展水平较高 B、政府重视文化传播 C、社会需要大量人才 D、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 15. 德意志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大部分地区完成工业革命前,以电能、内燃机动力以及新兴化学为主的工业在德意志已异军突起。这反映了德意志 (    )
    A、仿照英国的工业化模式 B、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地 C、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D、国家统一加快工业革命进程
  • 16. 有学者撰文指出,联合国难民署的资金主要来自主权国家的自愿捐助,而且绝大部分资金由少数国家提供,限定“支出用途”的方式实际上是变相地改变了难民署难民保护活动的人道主义性质。该学者意在说明 (    )
    A、西方主导全球难民救助活动 B、全球难民救助机制有待完善 C、人道主义援助缺乏有效监督 D、联合国难民署行动效率低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因战乱中断——整体渐趋衰落。当时中外交往和通商已经全方位化,尤其是海路与草原交通都已大有发展,所以外贸的总体活跃程度是超过汉朝的。

    ——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贸易逆差(上)》

    材料二

    图 中国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

    ——摘自周阳敏《“一带一路”深化专题研究:创新合作与融合发展——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期以后陆上丝路渐趋衰落的原因。
    (2)、请选取材料二中丝绸之路任一兴盛时期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与经济、政治、战争或全球意识的联系。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2世纪左右,地中海北部和东部出现了严重的农业歉收状况,一些族群特征复杂的民族向地中海世界迁徙,其浪潮席卷了整个地中海世界,现代学者将这个迁移的人群称为“海上民族”。公元前1207年,海上民族开始以黑海沿岸以及西地中海为根据地,借助武力向东地中海地区迁徙,以寻求新的生存地。在此过程中,他们摧毁了特洛伊城、赫梯帝国、塞浦路斯、叙利亚、巴勒斯坦,最终到达埃及。海上民族大迁徙打碎了一个旧的文明体系,为地中海文明的古老机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建立了地中海文明。正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阵痛,才孕育出腓尼基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文明(爱琴海文明),而这些文明至今仍然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袁指挥《海上民族大迁徙与地中海文明的重建》

    材料二

    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了通往新大陆的航路,从而拉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人口大迁徙的序幕。在这次迁徙过程中,由东向西横越大西洋的移民船队络绎不绝。在17世纪里,仅从不列颠群岛前往美洲的移民约25万人,18世纪增加到约150万人。据估计,自愿或不自愿地卷入这场大迁徙的移民超过1亿。而世界总人口在1500年时为4.4亿人左右,1900年时为16亿人左右。移民多跨洋跨洲前往新的定居地或暂居地。大迁徙以及应运而生的新国家、新文化和新民族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格局。

    ——摘编自潘兴明《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上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海上民族迁移相比,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苏联实力的增强,苏联的对外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苏联从大党主义、大国主义思想出发,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把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纳入其与美国合作主宰世界的轨道,引起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使社会主义阵营出现裂痕,并逐渐分化直至最终解体。

    ——摘编自吴武、张忠绪主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新编》

    材料二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理念不仅是中国外交实践的重要指南,而且也是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基础。任何世界秩序都需要解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冷战结束以来,尽管各种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不少国家的民众特别是儿童依然生活在战火硝烟之中……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潘忠岐《中国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分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人类在和平方面面临的威胁,并列举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提供的方案。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战时期,无论是国统区还是根据地的教科书都加入了有关抗日战争的内容。各种算术课本的目录上,大都以战争术语作为标题,如“做兵”“做子弹”“排枪炮”“打靶”等,以所学知识为副标题。各种战时国语教科书内容几乎都涉及时事讨论,救国演讲等,有救国运动的文电和诗歌,救国运动的戏剧和故事,民族英雄传记,少年爱国故事,民族英雄抗战史实;等等。学生作文包括翻译重要救国文电为通俗大众文,拟为救国运动告民众书,拟致各国儿童宣布中华民国解放运动的信件,拟募捐启示,拟救国演讲词,订救国运动标语,记救国运动的事实;等等。写字包括写标语、宣传、图表、布告、壁报、民众课本等。

    ——摘编自袁文静《抗战时期国统区特殊教科书简析》

    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一点或整体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