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2023年高考历史四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10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 1.  西周时期,宗法贵族内部严格使用姓、氏二级制。姓者,所以“别婚姻”,一般加在女性称谓中;“氏以别贵贱”,一般加在男性称谓中。据此可知,西周的姓、氏二级制(  )
    A、是宗法制在社会文化上的表现 B、旨在显贵族地位高于平民 C、仅是区分贵族内部贵贱的工具 D、催生了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 2.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喜爱大宛马,但由于大宛离汉朝遥远,不肯向汉朝进贡大宛马。武帝闻之,决心伐宛,大胜之后,汉与西域诸国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统辖关系,“而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盐水(孔雀河),往往有亭”。材料表明汉武帝的伐宛举措(  )
    A、着眼于巩固边疆关系 B、深受主观意愿的影响 C、致力于维护统辖关系 D、打通了欧亚丝绸之路
  • 3.  南宋中期,理学发展出不同的地域性学派,各学派虽都尊崇二程理学,但对一些理学概念和经义的具体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当分歧发生时,彼此都认为有进一步讨论辨析的必要,于是就以书院为依托进行学术辩论。这一做法(  )
    A、呼应了三教合流的趋势 B、加剧了理学内部的分裂 C、扩大了理学传播的范围 D、完善了宋代的教育体制
  • 4.  如表所示为清代中期四海关征收税银情况(单位:两)据表可知,当时清政府(  )                                                                                                                                                                                                                                                          


    粤海关税收额

    闽海关税收额

    江苏海关税收额

    浙海关税收额

    1753年

    510000

    320000

    77000

    51000

    1755年

    515300

    327969

    51759

    75759

    1777年

    588453

    368877

    72390

    53844

    1778年

    556185

    374407

    72428

    54256

    A、放弃了海禁政策 B、闭关锁国有名无实 C、加强了对外联系 D、适度发展对外贸易
  • 5. 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创办了诸多新式学堂,如沈葆桢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1866年)、张之洞创办的广东水陆师学堂(1887年)、曾国荃奏设的江南水师学堂(1890年)。与此同时,水雷、鱼雷诸学堂也相应成立。这说明当时(   )
    A、统治阶层重视国防建设 B、“天朝上国”观念逐渐崩溃 C、海军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洋务运动扩展到文化领域
  • 6.  1920年,蔡元培在《美术与科学的关系》一文中强调:常见专治科学的人,太偏于概念、分析与机械的作用,而情感生活索然无味,甚至陷入了病态。故欲“防这种流弊,就要求知识以外,兼养感情”。这表明蔡元培(  )
    A、反对宣扬科学思想 B、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反思 C、思想观念趋于保守 D、平衡中西文化中的偏颇
  • 7.  1935年12月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在《红色中华》上发文,宣布取消边区内一切工商业捐税,甚至一概免收关税及营业税,“允许苏区内外正当的大小资本家投资各种工业”。这一做法旨在(  )
    A、孤立国民党统治集团 B、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遏制官僚资本的扩张 D、保证边区物资的供应
  • 8.  如图所示为1990年至1997年我国民企与国企的利润变化。这一变反映出该时期我国(  ) 

    A、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B、国有企业改革有待全面展开 C、经济改革释放了经济活力 D、计划经济体制制约国企发展
  • 9.  有学者指出,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哲学发生了所谓的“人类学的转向”后,“希腊科学从本质上说走上了人类学的道路,或者说走上了主体性的道路:研究人们的内心活动,研究人们的观念力和意志力……获得了占绝对优势的实践意义”。该观点的提出是基于古希腊(  )
    A、人文精神的出现 B、神学观念的消失 C、民主政治的产生 D、生命科学的成熟
  • 10.  据统计,1792年,西班牙向美洲殖民地输出的商品总值为2147万比索,其中在西班牙本国生产的商品值为1115万比索,而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值则为1032万比索。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当时的西班牙(  )
    A、商品输出日益减少 B、殖民体系日益瓦解 C、生产关系变革缓慢 D、资金来源比较匮乏
  • 11.  恩格斯曾指出:“法国的市民,从他们的封建主手中买得或争得最初的自治权以后,就把自己的城市共同体称为‘公社’。”1871年,巴黎人民继续沿用公社名称,在具体的国家治理实践中也表现出它对1792年巴黎革命公社的效仿。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
    A、未突破传统公社体制 B、具有一定历史渊源 C、直接脱胎于自治城市 D、缺乏先进阶级领导
  • 12.  美国在1998年出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更加明确地指出:“美国全球战略和国家安全日益以美国的商业利益为中心,经济外交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的关键”,要“调动和开发全世界的资源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继续保持美国的领导和领先地位”。美国此举(  )
    A、造成战后经济体系崩溃 B、意在保持经济主导地位 C、表明外交方式发生改变 D、导致亚太资源竞争失衡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0分)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人们对种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当时“母强则子良,母弱则子病”“择种不当,贻误岁计”等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可。再加上当时作物的复种指数提高,对作物种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明代《国脉民天•养种篇》对当时的选种工作作了详细记载:“凡五谷、豆、果、蔬菜之种,犹人之父也,地则母耳。母要肥,父要壮,必先仔细拣种……既颗颗粒粒皆要仔细精拣肥实光润者,方堪作种用……所长之苗,与所结之子,比所下之种必更加饱满……下次即用此种所结之实内,仍拣上上极大者作为种子……如此三年三番之后,则谷大如泰矣。”之后也有清康熙皇帝在丰泽园(现中南海内)的水田中偶然发现有的稻谷提早成熟,于是他每年都将早熟的稻穗留做种子待来年播种,终于以“一穗传”的育种方法,培育成了新的早熟稻。经过北方地区30多年的试种,御稻米才被推广到江南一带种植,后来被称为“康熙御稻” 

    ——摘编自吕珊雁《古代品种选育和种子处理》

    材料二:1949年12月,农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会议确定推广良种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1950年2月,农业部发布《五年良种普及计划(草案)》,要求开展群众选种运动,建立品种改良制度,保证五年内完成良种普及计划。1953年,政府大力组织群众评选和换种农家良种,并结合农业试验研究机构选育新良种,有计划地推行良种繁殖推广工作。1955年,农业、粮食、商业三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出《关于加强粮食、棉花、油料作物优良品种繁育推广工作的联合指示》,要求加速良种的评选和推广,逐步建立良种繁育推广制度。据不完全统计,1956年,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共征集到77000多个农作物品种,选出并在全国推广的稻、麦、杂粮、棉花、油料作物等主要作物品种200多个在新政权积极倡导和鼓励选育、推广良种的宣传和实践中,1950-1954年,全国农村都普遍开展了良种的群众选育工作。 

    ——摘编自张晓玲《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作物良种改进的成就与经验》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清时期良种选育与新中国成立初期良种选育的相同点,并分析中国古代重视良种选育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良种选育工作的影响。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概括地看,理性从上帝的恩赐变成人类的本性,再演变为自我意识内在的、思辨的自由本性,在科学和革命的巨大成功的过程中,启蒙理性得到了极大的张扬,它塑造了近现代西方社会现代性的基本理念。这个“大写的理性”以现世救世主的姿态胜利前进,一度被认为是理性的终极形式并随着西方在全世界的扩张四处传播。 

    ——摘编自姚德薇《近代西方社会思想中“理性”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15.  材料:北魏鲜卑民族的服饰具有游牧民族的明显特征:窄衣紧身,腰间束革带,左衽箭袖,下身为小口裤子,足蹬皮靴。而在汉族的衣冠制度中,在形质、质料、图案花纹、色彩及各种装饰品上都有着严格的阶级地位区分,其政治制度是强调尊卑贵贱的等级,这种政治制度是北魏统一北方后建立统治秩序所迫切需要的。从另外的角度来讲,改造着装的旧俗,进行服饰改制,对于统治者而言也有着一种争正统的意味。自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以来,华夷之辨的重要辨识点就是服饰制度。太和年间,北魏孝文帝在服饰改革上实行了一系列的举措,制定出了冠服制度。孝文帝不仅制定了汉魏冠服制度,而且自己亲身穿戴并赐新装给大臣官员们。与此同时,他还监督平民百姓的服饰汉化的实践进程,如有不遵循汉化服制的百姓,孝文帝便会斥责地方官员。北魏孝文帝确实是历史上一位将服饰改制进行到底的人物。 

    ——摘编自李晶《北魏“孝文改制”中的服饰“改制”》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实行服饰“改制”的原因。
    (2)、 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服饰“改制”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孝文帝服饰“改制”。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英、苏三国以自己的实力为后盾,以追求本国的利益为主要目的,展开了激烈的明争暗斗。德国是欧洲的心脏地区,战后谁想掌握欧洲,谁就必须控制德国,因此,如何处置德国,成为雅尔塔会议上争论的重点。经反复协商,斯大林才同意对波兰现行的临时政府进行改组,在苏联红军未撤出波兰的情况下,这种改组的结果势必有利于产生一个与苏联友好的新政府。中国在远东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是美、苏力量平衡杆上的重要政治筹码,实际上是谁主宰了中国,谁就占有了远东。雅尔塔会议后形成的所谓雅尔塔体系,即由美、苏两大国安排战后世界,为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奠定了基调,也为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开了先河。 

    ——摘编自黄世相《浅谈雅尔塔会议对战后初期国际政治格局形成的影响》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雅尔塔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924年在三民主义演讲中,孙中山对自身的国际秩序观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人自己推翻帝国主义,把帝国主义的国家变成新社会主义的国家,世界上又生出一个更大的变化”。苏俄“改组内部,把从前用武力的旧政策,改成用和平的新政策”。新政策“不但是没有侵略各国的野心,并且抑强扶弱,主持公道。”因此,不仅仅是打破俄国的帝国主义,“并且打破世界的帝国主义”,欧洲列强“主张侵略;有强权,无公理”,俄国以前也奉行这一主义,现在“主张以公理扑灭强权”。这是两种相反的主义,“所以列强至今还想消灭他”,于是“一齐出兵去打俄国”。正是因为俄国的转变“以后战争是强权和公理的战争”,世界由此形成压迫和被压迫、公理与强权的分野。在全世界范围将会形成两个联合阵线“白人主张公理的和黄人主张公理的一定是联合起来”。 

    ——摘编自李育民《论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国际秩序观的主要内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国际秩序观产生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