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7月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10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
1. 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2. 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3. 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4. 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A、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5. 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6. 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7. 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A、健全中央机构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扩大地方权力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8. 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9. 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10. 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11. 1938年7月,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正式成立。剧团演出时,会在戏台两边挂起“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明白世理,尽情尽理,有说有笑、红火热闹”的对联民众剧团常年在边区巡回演出,深受欢迎。该剧团的主要任务是( )A、创新民族文化宣传方式 B、团结工农建设边区政权 C、动员民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 D、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12.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3. 人们借助考古发现更新世(距今约258.万年至1万年)末期的遗址中,一般很难见到炭化的粮食作物遗存。而全新世即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后的许多遗址中,都有一些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反映出当时 ( )A、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 B、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 C、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D、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14. 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下图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 )
A、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B、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C、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15. 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C、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16. 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 )A、近代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 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C、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D、地图是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17.进口货物
占总货物的价值比(%)
1664—1670年
1731—1740年
胡椒
20.1
4.3
茶叶
0.02
9.26
咖啡
0.63
5.35
棉纺织品
62.59
65.35
上表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 ( )
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 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18. 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 ( )A、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 C、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19. 历史进程中的变革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在美国制宪会议中,围绕代表权问题,州权主义者不愿屈从“大州支配”,以小州退出联邦同大国结盟相要挟;国家主义者也不甘示弱,宣布大州“不会在任何其他方案上结盟”,声称如果小州脱离联邦,就不惜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双方最终在参众两院议席分配比例等问题上达成妥协。这一结果体现了( )A、“孤立主义”原则 B、《人民宪章》原则 C、“自由放任”原则 D、“制约与平衡”原则20. 19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列宁通过研究《资本论》等马恩著作,并运用于俄国社会经济的分析,并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据此可知 ( )A、列宁主义正式形成 B、社会主义理论发生质变 C、俄国具备革命条件 D、马克思主义呈现俄国化21. 在科索沃危机期间,欧盟坚持召开朗布伊埃和谈,希望在欧盟的主导下解决问题。1999年科索沃战争后,欧盟决定设立外交和国防总代表一职,充分表现了独立解决欧洲问题的决心。这表明 ( )A、欧洲已实现政治一体化 B、欧盟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C、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D、欧盟在多极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22. 下图是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变化示意图。该图适合用来说明( )
A、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B、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 C、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了滞胀 D、世界贸易全球化的加强23. 罗斯福新政以前,美国总统主要依靠各部部长和少数私人助理处理政务。新政后,罗斯福不经考试,直接聘请专家和和教授组成顾问团,参与政府政策制定。这一变化( )A、适应了政府职权扩大的需求 B、使政策稳定性得到加强 C、确保了新政措施的顺利推行 D、增强文官群体的中立性24.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数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 )A、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 C、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二、材料解析题(25题25分,26题15分,27题12分,共52分)
-
25.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
政治主张
孔子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
“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 均田户数 受足户数 平均每户
应受田亩数平均每户
未受田亩数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冯天瑜先生在《中国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极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沟通,其间既有冲突激荡,又有吸纳融会,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结果。今日所谓“西方文明”是多元复合物,东亚文明的持续发展也是诸文明“对话”的产物。
请以“文明涵化”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