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点对点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1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明《兵律》规定“凡将马、牛、军需、铁器、铜钱、绝匹、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货物船车并入官。……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此规定表明明朝实行( )A、工商食官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海禁政策 D、盐铁专卖政策2. 明万历年间,苏州“城中机户数千”,雇工“数千人”。乾隆时,苏州东半城更是“专其业者不啻万家”,“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这反映当时江南地区( )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民营丝织业得以较大发展 C、全国普及雇佣劳动 D、政府鼓励民间丝织业发展3. 明清商人主动遵守组织和纲纪的约束规范,清代《商贾便览》中记载:“货之精粗美恶,实告经纪,以便售卖,若昧而不言,希图侥幸出脱,恐自误也。”这反映了明清商人( )A、遵纪守法的法纪意识 B、诚信不欺的商业道德 C、贱买贵卖的经营策略 D、重商轻农的商业思想4. 明清时期,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 )A、湘商和浙商 B、徽商和晋商 C、鲁商和晋商 D、徽商和湘商5.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灵活、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逐渐平民化。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宋明理学的潜移默化 B、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C、商品经济的日益活跃 D、西学东渐的广泛传播6. 明朝后期姚旅提出,“古有四民……以为今有二十四民”,除士、农、工、商及兵、僧之外,还有道家、医者、卜者、星命、杂刷等十八民。这十八民者,皆不稼不稽,却“家悬钟鼓,比乐公侯”。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 )A、程朱理学失去正统地位 B、商品经济繁荣 C、朝廷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D、人口急剧膨胀7. 王阳明的弟子王艮,进行广泛的讲学传道。他“驾一小蒲车,二仆自随”,“沿途聚讲”,以社会为讲坛,以下层民众为宣讲对象。这( )A、标志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社会 B、反映了当时生产关系的转型 C、瓦解了程朱理学的理论体系 D、推动了儒学思想趋向平民化8.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9. 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其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朱熹 C、王守仁 D、顾炎武10. 王阳明说:“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君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王阳明旨在( )A、强调伦理道德 B、重视知行合一 C、宣扬格物致知 D、说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11. 在李时珍以前,我国医学书籍上记载的药物品种繁杂,名称混乱。李时珍上山采药,并阅书八百多种、对古籍本草书上的药物加以鉴别和考证。耗时30年,最终成就《本草纲目》。该书( )A、凝聚了中外医学工作者巨大的心血 B、旨在鉴别和考证药物名称 C、系统总结了16世纪以前医药学成果 D、由李时珍组织太医院完成12. 以贵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多个侧面的作品是( )A、《红楼梦》 B、《本草纲目》 C、《水浒传》 D、《农政全书》13. 明清农业生产引进和推广种植的新品种有(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粟 ④棉花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14. 明朝后期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其中属于私人编纂的是( )①《本草纲目》②《永乐大典》③《农政全书》④《四库全书》⑤《天工开物》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③⑤ D、①③④⑤15. 中国古代某典籍记载:“甘薯,即俗名红山药也……枝叶附地,随节作根,风雨不能侵损,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可充笾实,可以酿酒,用地少而利多”。该典籍是( )A、《齐民要术》 B、《四民月令》 C、《农书》 D、《农政全书》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顾炎武的《郡县论》认为郡县制是政治最大的弊端,“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郡县制是专制皇帝最大化自己权力和利益的手段,所谓“今之人君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中央专权钳制之下,地方社团和地方官毫无积极性可言,致使民穷国弱,而振兴国家的办法就是分权给地方,让地方社团强盛,授地方官以实权,“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厚民生和强国势。
——彭小瑜《“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以政治人类学质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材料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是“独夫”。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这种学校具有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非是”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他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顾炎武和黄宗羲论述问题的角度的异同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黄宗羲思想的进步作用。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而且也是亚洲和世界的商业中心之一。宋代时,政府实行恤商政策,商人们甚至可以自由地选择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交易的场所大大增加。唐朝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辐射全国的交通网络,还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国际性的水陆交通通道,从而促进了中国和欧亚非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交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国内市场的联通,也大大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而使对外贸易的税收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的财源。商业资本的扩大和商品交换的频繁,从而使货币铸造量猛增,于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北宋时期应运而生。
——摘编自《商品经济与唐宋之际社会变革》
材料二:最繁华的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工业区,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苏、松、嘉、杭、湖五府还有若干新城镇兴起,如苏州的盛泽镇、震泽镇,杭州的唐栖镇,都是丝织品及其原料的著名产地。正统元年(1436年),鉴于社会上“钱贱而不便大用”“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的客观事实,明英宗下令“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皆用银”。
——摘编自滕新才《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二重性质诱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有什么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