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八年级上册2.4自然灾害同步练习(培优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0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地形中,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最少的是( )A、山地 B、丘陵 C、高原 D、平原2. 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防护行为是( )A、正在行驶中的任何车辆迅速前进 B、来不及撤离楼房时就从窗口跳出 C、来不及撤离建筑物,应躲藏在建筑物内的有利部位避震 D、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朝顺风方向跑,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3. 读图,如果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的灾害状况是(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北皆涝 D、南涝北旱4. 我国的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 )A、西部地区 B、东部地区 C、华南地区 D、华北地区5. 图阴影部分是2020年6月我国降水超过500毫米的地区,读图回答下题.(1)、 该区域降水主要受( )A、东南季风影响 B、东北季风影响 C、西北季风影响 D、西南季风影响(2)、 该地区洪涝严重的原因不包括( )A、降水多且集中 B、地势低平 C、河道弯曲 D、发生凌汛(3)、 治理该区域洪涝灾害的有效措施有( )
①在上游修建水库 ②加固河堤 ③对河道裁弯取直 ④围湖造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 有关我国自然灾害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干旱主要分布在西北 B、洪涝主要分布在北方 C、台风主要分布在东北 D、滑坡、泥石流以西南地区最为集中7. 去年夏季,某山区天降暴雨,把在山间河谷中游玩的9名游客全部冲走.“为了避免同类事件的发生,以下说法最不可取的是( )A、突发山洪时,迅速跑向两侧的山坡 B、突发山洪时,迅速跑到周围的高地上 C、突发山洪时,迅速顺河道向下游跑 D、来游玩时,提前收听当天天气预报8. 每年5月12日为我国的“防灾减灾日”。这有利于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撤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的损失,在楼房里遇到地震时,应如何避震?( )A、跳楼 B、躲在窗下 C、乘电梯下楼 D、用枕头护住头部,就近躲在床或桌下9. 我国大多数地区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A、台风 B、寒潮 C、旱涝 D、泥石流10.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叙述,错误的是( )A、洪涝是中国东部平原地区夏、秋季多发的灾害 B、旱灾集中发生在降水稀少的西北地区 C、在山区常因暴雨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D、我国的北方、西北地区在比较干旱的春季易受到沙尘暴的侵袭11. 我国旱涝灾害多的主要原因是( )A、每年冬季风强弱不同 B、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降水量变化大 C、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D、北方冷空气势力大12. 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非常显著的国家之一,季风可能会带给我国的气象灾害常是( )A、旱涝 B、台风 C、火山 D、地震13. 读“影响中国寒潮路径图”,完成下题。(1)、 寒潮带来的影响最主要的是( )A、干旱 B、霜冻 C、洪涝 D、滑坡(2)、 海南省几乎不受寒潮影响,主要原因是( )A、地势较高,冷空气难以到达 B、四面临海,受海洋影响较大 C、纬度较低,远离冬季风源地 D、森林覆盖率高,阻挡作用大二、综合题
-
14. 图1“影响中国的台风移动路径示意图”,图2“侵入中国的寒潮路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读图1,影响我国的台风发源地:洋,主要发生季节:季;(2)、读图2,寒潮属于灾害(气象或地质),主要发生在(夏/冬)半年;(3)、读图2,寒潮西路经①省(全称)进入我国,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中路经②高原(地形区)南下,直达③“鱼米之乡”平原(地形区);(4)、地势三级阶梯中,受寒潮影响较小的是第级阶梯,其原因是。15. 读我国冬、夏季节风向示意图,分析回答问题(1)、和是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表示我国夏季风的是图。(2)、我国东部地区夏季盛行风向为 , 冬季盛行风向为 , 这种风向随季节相反的地区形成气候.(3)、据图分析,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季节),其水汽来源于洋和洋.(4)、冬季,我国盛行风和风,如果冬季风活动强烈,容易形成(灾害性天气).如果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容易导致的气象灾害是、.16.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泥石流主要发生地区从①(山脉)到②(山脉),经A省的西部、四川、B省(简称),到西藏东部一带。(2)、由图可知,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的第(一、二、三)阶梯。(3)、图中③是高原,(河流)的中游流经该地形区。④盆地是泥石流多发地区之一。(4)、以下应对不同自然灾害的做法,合理的有、。(双项选择)A、突发地震时,应躲在高大建筑物下
B、突遇洪水时,要往低处地方疏散
C、遭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跑
D、收到寒潮警报,应做好农牧业的防寒保暖准备
(5)、下列符号代表的气象灾害,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组合合理的有、。(双项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