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基础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07 类型:单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 1.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果说鸟类是大地上的标点,那麻雀便是最朴实、最常见的“逗号”:机灵、随意、无处不在。 B、对于汉语的子民来说,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 C、郑板桥的字是有设计感的,熔楷、隶、行、草于一炉;同时兑入画竹、画兰的笔意,奇崛峭拔如“乱石铺街”。 D、如果把“信仰”二字拆开,就会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那么紧密——信者,仰也;仰者,信也。
  • 2. 默写填空。
    (1)、鸡声茅店月,。(温庭筠《商山早行》)
    (2)、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和因人事沧桑而产生的惆怅之情的句子是“”。
    (4)、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表明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的句子是:
  • 3. 下列对艾青“其人其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艾青之所以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长诗,是因为他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活动而被捕入狱,失去了绘画的条件,于是开始借诗歌“控诉、抗议”,抒发对大堰河的深深挚爱和无尽怀念。 B、艾青前期创作的诗歌表现出简洁明快的特点,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诗中含有大量的设问、呼告、对话、引语等,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真切感和表现力。 C、1978年以后,艾青的诗歌到达了另一个高峰。他在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着“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 D、《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悲怆、深沉、坚定,多用修饰语来呈现诗人的情感,如通过“悲愤”“激怒”等表现沉重,用“永远汹涌”“无止息地吹刮”等表达坚定。
  • 4. 下面句子中,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B、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D、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激起了老百姓对诗词的热爱,激活了大家对儿时背的诗歌的记忆,激起了人民群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非常重要。

    材料二:2017年3月,《中国诗词大会》同名图书与读者见面,该书由《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的文字脚本整理润色而成。新书《中国诗词大会》(上下)由中央电视台热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官方独家授权出版。该节目主持人也邀请读者们一起加入这场诗词狂欢,她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千两百多年前的诗句,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血脉偾张。诗人如椽巨笔下喷涌而出的跌宕起伏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这就是中国古诗词的魅力。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开展一场诗词之旅,去重温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诗句。我想这样的温故知新,可以拂去我们记忆上的灰尘,而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也同样能够点亮我们今天的生活。”

    材料三:复旦大学某教授认为,“传”与“承”要分开来看。所谓“传”,是指将现有的传统文化保留下来。但传统文化的内容并非百分之百适应现代社会,需要通过“承”来有所选择,去糟粕、取精华。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要求: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②不少于50字。
    (3)、下图是《中国诗词大会》的标志,请结合文字和图案具体介绍该标志的特点。

  • 6. 名著阅读。

    每一位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这些意象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情感。在《艾青诗选》中,土地与太阳是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请从这两个意象中任选一个,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一意象给你带来的阅读感受。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sī____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xiōng____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哑 xiōng 涌 吹

    (2)、这首诗的题目是《》,作者是
    (3)、诗中的意象“土地”是指 , “黎明”是指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8.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就不但在情调上,而且在语言上把雅趣和俗趣统一起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但是,郁达夫却在这里构成了和谐的统一情调

    ②前面就有茅房、耗子,这里又有稀饭、馍馍、黄犬、大蟹等

    ③这是因为他的情感特点,本身就是把大雅和大俗融为一体的

    ④这些话语本来就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充满古典的、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要冒不和谐的风险的

    ⑤郁达夫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民的俗语进去

    A、②①⑤④③ B、⑤②④①③ C、②⑤①④③ D、③⑤②④①
  • 9.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B、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C、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D、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二、阅读与理解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绝 唱

    严 阵

    ①我总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②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三四月间,荷花出水,一片浅绿。它浅浅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③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④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⑤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⑥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那是一个十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个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 , 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的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在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那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⑦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它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一种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是一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凄美。它表达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⑧何况,它还有散落满池的莲子呢!隆冬过后,新芽又将破水而出,青青的绿意又将覆盖这片古老的荷池。

    ⑨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它用生命宣告:只要精神不屈,便谁也摧毁不了你!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

    (选自2009年第04期《青年文摘》绿版)

    (1)、整体感知。通读全文,说说题目“绝唱”的含义。
    (2)、写法揣摩。作者写荷叶的美,红花的美有什么作用?
    (3)、语言品析。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写得很好,试评析其妙处。
    (4)、内容探究。“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圆明园残荷为什么会给作者强烈的“震撼”结合本段内容,概括回答。
    (5)、综合拓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只要精神不屈,便谁也摧毁不了你!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这一哲理的理解。(80 字左右)
  • 11.  阿泰和周周举行读诗交流会,下面是他们的对话,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上相关内容。

    煤的对话(节选)

    艾青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纪——

    ……

    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1937年春

    伞(节选)

    艾青

    早晨,我问伞:“你喜欢太阳晒,还是喜欢雨淋”

    伞笑了,它说:……

    “我想的是——雨天,不让大家衣服淋湿;

    晴天,我是大家头上的云。”

    1978年

    阿泰:我很喜欢《伞》这首诗,它通过的形式,层层深入,卒章显志。伞本是生活里的平常物,可是在诗人的笔下却有了崇高的品格与精神。

    周周:是啊,这种形式在《煤的对话》里也有运用。“煤”这个意象是的象征,它有超“万年”的历史,被深埋在地下,沉默着,心里有着“过深的怨愤”。这样的诗更能够体现艾青早年诗歌的风格,所以我更欣赏《煤的对话》。

  • 12. 阅读《沁园春·雪》,回答问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本词中作者面对大好河山产生了哪些联想?这些联想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境界?
    (2)、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请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三、作文

  • 13. 按要求作文

    历练,就是经历世事,得到锻炼,炼就意志与品质。历练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杜小康经历放鸭的孤独,让自己走向成熟;莫顿·亨特经过悬崖历险,领悟了人生哲理……亲爱的你,经受过哪些历练,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呢?

    题目:历练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