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重点学校2022-2023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07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 1.  如表选项中,史实与史论相符合的是(  )                                                                                                                                                                                   


    史实

    史论

    A

    《汉谟拉比法典》的许多条文涉及土地的转让、继承、出卖和租赁。

    汉谟拉比时期土地私有制较为盛行

    B

    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倡导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婚。

    亚历山大东征是一场掠夺性战争

    C

    12世纪末,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D

    《大宪章》规定未经教、俗贵族开会同意,国王不得向直接封臣征派补助金。

    英国君主立宪制得到确立

    A、A B、B C、C D、D
  • 2. 《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中指出,农业造成定居,一旦定居,社会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国家就一定会出现,国家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也是文明的标志。作者意在强调(   )
    A、国家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 B、社会关系复杂推动国家的产生 C、文明最早出现于农业发达地区 D、农业是文明产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 3.  中世纪时期,教皇支持大学发展,一方面是为了摆脱地方教会对大学的控制,另一方面利用大学在宗教上的影响力去反对宗教异端。对于国王来说,大学培养的诸多人才,可以充当国王的官吏;对于城市来说,大学的存在为城市带来好名声和商业繁荣。这一现象(  )
    A、缓解了中世纪社会的各方矛盾 B、保证了大学持久健康发展 C、集中体现了中世纪的社会特征 D、直接推动人文主义的兴起
  • 4. 12、13世纪时,西欧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国王结成同盟,即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   )
    A、促进了封君封臣制度的产生 B、符合国王权力加强的需要 C、得益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支持 D、源于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动
  • 5. 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秩序具有两大根本特征:一是名义上存在于“大一统”基督教会中的教会体系(亦称教会帝国);另一个是事实上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即领主与附庸关系的契约观念: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
    A、契约理念的萌发 B、世俗权力的加强 C、“民族情感”的缺乏 D、新生产方式的孕育
  • 6.  对如图所示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16世纪初和1800年欧洲部分国家纯农业人口比例(%) 

    A、欧洲各国工业化发展程度不均衡 B、圈地运动不利于英国农业的发展 C、荷兰取得“海上马车夫”的地位 D、海外殖民活动阻碍西班牙的发展
  • 7. 法国史学家阿尔德伯特等人认为,16世纪大量黄金白银流入西班牙,“与葡萄牙相比,西班牙更有利于在17世纪成为经济中心”,然而它错过了机会,西班牙的黄金被投到欧洲其他地方,促进了英国、法国、荷兰工业的发展,西北欧成为经济中心。对上述观点的理解较为合理的是(    )
    A、商业革命延缓了西班牙的发展历程 B、殖民掠夺客观上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C、封建制度阻滞了西班牙的社会进步 D、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经济中心的转移
  • 8. 论及17世纪末的英国,有学者认为,“从表面看,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国仍然是一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发生了变化,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互换了位置”。这一“变化”表现在(    )
    A、共和国变成了王国 B、责任内阁制形成 C、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D、国王“统而不治”
  • 9.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相信世风日下的现状与政体无关,认为君主制与共和制的差异并不是政治共同体运转良好与否的原因,政治统治的正当性取决于执政者能否以被统治者的利益和福祉为先。这反映出当时人文主义者( )
    A、肯定开明君主制有其社会基础 B、以理性思维审视政治体制 C、认为政治近代化转型动力不足 D、尚未与封建专制制度决裂
  • 10. 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达朗贝尔认为:从世俗科学的原理到宗教启示的基础,从君王的法律到民众的法律……这一切都受到了人们的讨论和分析,人们头脑中的这种普遍的亢奋,其产物和余波使人们对某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这说明达朗贝尔:( )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扎根世俗,重视实证研究 C、崇尚理性,强调独立思考 D、推崇人文,重视法制作用
  • 11.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打破了中世纪自然经济的地区分割、闭关自守状态,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已不是一国范围的生产,资本家剥削的也不只是本国工人;各国资产阶级基于共同利益,在反对无产阶级方面是彼此一致和相互支持的。这一论断(   )
    A、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强调了各国支持法国巴黎公社的合理性
    C、突出了阶级斗争的残酷性 D、揭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 12. 《洛克菲勒传》载:1870年,31岁的洛克菲勒把两座炼油厂和石油输出商行合并,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在洛克菲勒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幅地图,上面标着所有炼油商的位置,他曾在 48小时内连续买下6家炼油厂,一个月吞并了 22个竞争对手,十年里吞并了近百家石油企 业,到1879年控制全美90%的炼油业,只用了 10年时间。这表明当时( )
    A、自由放任经济的盛行 B、社会良性竞争氛围的存在 C、自由平等思想的实践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 13. 19世纪以来,英国从西班牙后期失败的殖民体系中汲取教训,采取了一种“温柔的尝试”,即让当地贵族作为“代理人”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政治权力,降低了对殖民地的殖民强度。这一“温柔的尝试”(   )
    A、与殖民地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密切相关 B、反映了英国国力衰落与国威下降的现实 C、是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不断增长的结果 D、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 14.  学者通过考查前苏联经济、社会和党内状况,指出:经济问题是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基础性因素,社会不够稳定是启动性因素、党内斗争是突然性因素,并认为尽管斯大林的农业政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在客观上适应了当时世界形势的严峻挑战,在实际上捍卫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国家。该学者意在说明农业集体化(  )
    A、是在复杂形势下实行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B、顺应了历史潮流巩固了苏俄的社会主义政权 C、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是斯大林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闯出的新路
  • 15.  在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时,有人指出:“这两次战争(一战和二战)之间还有更加深刻的联系。在第二次战争中,德国明确地为推倒第一次战争的裁决而战,为摧毁随它而来的清算安排而战。”该观点认为(  )
    A、德国不应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负主要责任 B、《凡尔赛和约》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C、英法采取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D、德国为完成国家统一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 16.  1948年,丘吉尔指出:“我感到在自由和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对于我们来说,第一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它英联邦自治领在内的英语世界。最后一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一外交思想提出的背景是(  )
    A、战后英国称霸全球 B、欧洲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C、新兴民族国家崛起 D、冷战背景下欧洲地位降低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众所周知,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但随着日耳曼、汪达尔等蛮族大量融入罗马社会,其经商头脑深深影响了西欧人的生活观念,日耳曼人也接受了罗马教育并发明了基于拉丁字母的文字。9世纪时,欧洲人频繁地前往阿拉伯人控制下的亚历山大里亚、大马士革等繁华城市进行贸易,11世纪时,意大利北部城市威尼斯重新建立起了西欧与东方的联系。中世纪欧洲就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摘编自张海《欧洲发展史新释——从古代到工业革命》等

    材料二  13-14世纪,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发展、城市自治权的出现促生了近代西欧地域文化的出现。14世纪后,人文主义者强烈疾呼以“人性”取代“神性”、以科学知识取代神学观念、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取代消极悲观的人生哲学。17世纪前后形成的科学理性观念,深刻影响着近代西欧社会。在工业革命的刺激下,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观念甚嚣尘上,世俗教育和技术教育取得了重大突破。经过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近代西欧文化成为社会转型的支撑。

    ——摘编自冯英《人文主义:近代西欧社会转型的文化支撑》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地域文化的特征并简析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西欧文化的影响。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63至1914年间作为一个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据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始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期的漫长过程的非凡顶峰。随着权力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经一跃而成为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一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会议

    主要内容

    巴黎和会

    与同盟国签订一系列条约,以对德《凡尔赛条约》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华盛顿会议

    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迫使英日同盟终止

    美、英、法、意、日签订《五国海军协定》,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美国获得和英国同等的海军地位

    美、英、日、法、中等九国签订《九国公约》,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1)、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包含的矛盾。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体系的建立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上重要历史人物及其贡献(部分)

    人物

    贡献

    彼特拉克

    《歌集》

    马丁•路德

    《九十五条论纲》

    阿克莱特

    开办第一家水力纺纱厂

    卢梭

    《社会契约论》

    西蒙•玻利瓦尔

    拉美反抗殖民统治的领袖

    贝尔

    发明电话

    甘地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莱特兄弟

    发明飞机

    扎格鲁尔

    现代埃及之父

    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内在关联。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从上表中任选三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人物确定主题,并围绕主题进行阐释。(要求:历史人物和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4-15世纪,随着海内外商业的发展,中世纪基督教“守贫节欲”的道德观逐渐被“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的观念取代,商人作为一支社会力量在英国渐渐兴起,逐渐成长为一个不可令人小觑的社会阶层。早期英国商人的融资主要靠师徒、亲戚、朋友、同事等亲朋关系的借贷。由于英国早期市场流通中金银等硬通货不足,所以交易空前地依赖债券、纸币、支票等各种信用手段。商人家庭对孩子的培养非常严格,每天通过朗读《圣经》等宗教书籍,对他们进行宗教和道德教育。商界家庭尤其注意培养孩子的簿记习惯和理财意识,一些家庭很早就让孩子尝试着管理账目,以强化对金融脆弱性的感知。拥有巨大财富的大商人主要通过控制城市政权、参加议会来分享政府中的部分权力,从而在政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王瑞红《近代早期英国商人的家庭教育及时代新质》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5世纪英国商人成长的“有利环境”,简述商人成长对英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 据材料,指出英国商人家庭的教育内容,并分析英国商人家庭重视教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