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同步分层训练基础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0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春暖花开的霞山公园里能闻到阵阵花香,合理的解释是( )A、分子体积变大 B、分子数目变多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发生了分解
-
2. 用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或事实,其中错误的是( )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6000L氧气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气体分子之间有间隔
B.
温度计中的水银(汞)热胀冷缩
原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C.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
构成物质的原子相同,排列方式不同
D.
校园里处处都能闻到花香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A、A B、B C、C D、D -
3. 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白糖在热水中比冷水中溶解快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氯化钠溶液是混合物一该溶液由氯化钠分子和水分子构成 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一温度升高,原子间的间隔变大 D、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一分子构成不同
-
4. 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B、1 滴水中水分子个数:--水分子很小 C、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D、天然气能被压入钢瓶中--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容易被压缩
-
5. 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电子
-
6. 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A、岩石能被粉碎成粉末——分子很小 B、春天柳絮飞扬——分子在不断运动 C、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分子的体积变大 D、液态二氧化碳和气态二氧化碳都能灭火——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
7. 切开榴莲会闻到特殊“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质量很小 D、分子体积很小
-
8. “共享单车”方便了市民的绿色出行;夏季气温升高,“共享单车”的充气轮胎容易发生爆炸的主要原因是(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变成原子 C、分子体积变大 D、分子间隔变大
-
9. 俄乌战争导致欧盟要大量进口液化天然气。在天然气压缩液化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的体积变小 B、分子的质量变小 C、分子的数目变少 D、分子间空隙变小
-
10. 我们用水银体温计测温时,发现水银柱上升,合理的解释是( )A、原子数目变多 B、原子在不断运动 C、原子间隔变大 D、原子发生了分解
-
11. 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H2 B、Ar C、C60 D、NaCl
-
12. 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A、分子运动速率快,原子运动速率慢 B、分子大,原子小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
13. 生活中常常用到打火机,通过加压的方式把可燃性气体变为液体存储在打火机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打火机火焰上方,内壁出现水珠,表现出了水的化学性质 B、可燃性气体加压变为液体存储在打火机里说明分子体积变小了 C、可燃性气体加压变为液体存储在打火机里说明分子质量减小了 D、可燃性气体加压变为液体存储在打火机里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
14. 近年,我国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水分子团簇图像,模型如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蒸气冷凝成水,分子间隔减小 B、团簇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氢、氧两种原子只能构成水 D、冰水共存物属于混合物
-
15. 对下列实验现象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B
C
D
实验现象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分子图像
酚酞溶液变红
糖水的体积小于糖和水的体积之和
水不容易被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
解释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分子间有间隙
分子大小不同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
16. 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棉花团均变红。(1)、该实验可证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2)、能说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的现象是。
-
17. 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他要在棉花上滴加浓氨水,所需用的仪器名称是 . 他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该实验证明了 .
-
18. 请从A或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分。
A B 从微粒角度解释:
①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原因是。
②品红在热水中扩散速度快,其原因是。①实验现象是。
②实验结论是。
三、综合题
-
19. 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1)、从微粒的角度说明物质可被压缩的原因是 .(2)、内装(填“水”或“空气”)的注射器更易被压缩,原因是 .
四、实验探究题
-
20. 结合下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在实验一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2)、实验二中,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多的操作是;(3)、实验三的目的,是利用浓氨水的碱性和挥发性,验证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