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重点中学2023年高考历史最后一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03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 1.  新石器早、中期墓葬中的随葬品,大多是墓主人生前的“私人”用品,而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则出现了不同规格的墓葬形制,随葬品数量不等,甚至出现象牙和玉料等彰显墓主人身份的物件。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
    A、礼制观念萌发 B、手工业技术高超 C、国家形态初具 D、血缘氏族被打破
  • 2.  如图为山东临沂五里堡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庖厨图》(局部)。图中有双人烧烤的画面,其中一人在烧烤肉串,另一人持扇扇风。这幅图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  ) 

    A、百姓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 B、农业经营的主体多样 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D、上层社会的生活图景
  • 3.  唐律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由此可见,唐律(  )
    A、具有礼法结合的特点 B、渗透外儒内法理念 C、体现以情入法的特征 D、秉持平等理性思想
  • 4.  如表为宋代江南若干市镇商税的增长(单位:贯),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镇名

    北宋熙宁商税额

    南宋商税

    增长指数

    常州湖镇

    2814

    10800

    284

    青城

    197

    4759

    2316

    湖州乌墩镇

    2104

    20484

    873

    新市镇

    1771

    6470

    265

    A、江南市镇数量增加 B、城市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折射出人口版图变化的影响
  • 5.  某位思想家的年谱中有下面这样一段文字:“先生三十七岁,始悟格物致知。……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该思想家的上述主张(  )
    A、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 C、体现了格物致知的实践论 D、突出反对君主专制
  • 6.  咸丰二年(1852年),清代漕粮海运,仅实行于江苏省。咸丰三年,清政府宣布,将浙江全省以及苏、松、常、镇四府和太仓州等处“漕米,同办海运”。由上海招商船承雇,装载海运至天津。与上述变化密切相关的是(  )
    A、列强逐渐控制中国航运业 B、国内政治局势的剧烈变化 C、政府扶持民族航运业发展 D、近代造船工业兴起的影响
  • 7.  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时指出“其始雇用洋人,兼募沿海之人,逐渐讲习,俟中国人驾驶行洋既有把握,再将洋人辞退”。“此本权宜应急之谋,实非经久可恃之道”,只有“各事不必借材异地,方为自强长策”。李鸿章意在说明(  )
    A、“中体西用”原则是权宜之策 B、办实业急需科技型人才 C、国家安全受制于洋人的困境 D、国家发展需要独立自主
  • 8.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扩大到地跨江西、福建、广东三省的广大地区,建立起数个省级和一大批县级苏维埃政权,红军人数发展到12万余人,党员人数达到13万以上。其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忙于应付经济危机 B、人民民主革命政权广泛创建 C、中共成功实现战略转移 D、中共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9.  抗战时期《力报》在一篇社评中提到:“华北我军出击之日,正是敌机170架狂炸我陪都,市区大火,精华悉付一炬之时,我军以胜利的出击回答日寇之残暴兽行,为遇难同胞雪恨。坚定了全国的抗战意志。”社评所述我军的出击(  )
    A、成为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B、表明敌后战场正成为抗战主战场 C、推动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D、有力配合了盟军太平洋战场作战
  • 10.  如图是发表于20世纪某一时期的宣传画,此画反映的事件(  ) 

    A、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B、推动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C、促使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D、有利于摆脱封建土地制度束缚
  • 11.  某次国际会议上,通过中国一系列艰苦而充满智慧的工作,一些对新中国存疑虑甚至视中国为和平威胁的国家改变了认知,逐步认同和接受新中国和平发展的主张。巴基斯坦首相阿里说:“中国无侵略意图,共产党与非共产党国家能够合作。”上述外交活动(  )
    A、表明中国外交开始超越意识形态 B、积累了塑造国家形象的经验 C、极大改善了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 D、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创造条件
  • 12.  1998-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比较表,对表格数据解读最准确的是(  )                                                                                                                                                                               

    年份

    私营企业产值(亿元)

    国有企业产值(亿元)

    外资企业产值(亿元)

    1998

    2083

    33621

    17750

    2000

    5520

    40554

    23465

    2002

    12951

    45179

    32459

    A、我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C、经济建设在全面探索中前进 D、完善经济体制改革
  • 13.  从公元前8世纪中期到前6世纪晚期,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立了400多处殖民地。从过程看,海外殖民通常先由某一城邦发起,它通常被称为母邦,母邦把部分公民迁移到海外某地另立家园,这一家国被称为子邦殖民城邦。这一过程(  )
    A、加速了西亚地区文化希腊化进程 B、缓解了希腊资源短缺的问题 C、使希腊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D、凸显了早期人文主义价值观
  • 14.  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新的技术和方法,如线性透视的数学法则的发现、印刷机的发明、新的天文系统、铅笔的生产、油画颜料的使用及古铜的脱蜡铸造法。这使艺术家们能够更好地捕捉人类的经历与情感,以及自然世界的美丽与神秘。这反映出(  )
    A、新技术助推文艺复兴的繁盛 B、世俗化艺术得到了广泛传播 C、工业革命的技术条件已成熟 D、资本主义经济取得全面发展
  • 15.  1685年法国政府宣布新教非法后,成千上万的法国新教徒为避难移居英国,他们中包括许多技术工匠,这些工匠带去的商业、工业和金融上的新技巧很快在鼓励专利发明的英国实现了本土化并被广泛推广。这反映了在当时的英国(  )
    A、工匠精神决定经济发展的面貌 B、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C、多种因素共同为经济转型奠基 D、宗教改革助推社会经济的发展
  • 16.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美苏两国都建立了足够毁灭对方的核武器库。一些欧洲人认为既然美国也无法逃脱核武器的毁灭,可能就不会再愿意保护他们。在此背景下,法国总统戴高乐公开呼吁西欧在军事和防务上扮演更加独立的角色。由此可见(  )
    A、美苏战略态势演变推动欧洲自主 B、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欧盟崛起威胁美国霸权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 17.  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关于丝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的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 

    ——2007年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表所示。                   

     

    观点内容

    学者甲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径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学者乙

    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学者丙

    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于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学者丁

    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

    ——摘编自耿昇《丝绸之路在中国》

    (1)、 《史记•大宛列传》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请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谈谈对“凿空”这种说法的理解。
    (2)、 依据材料三,归纳上述四位学者研究丝绸之路的角度。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个不同角度概括古代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轩辕黄帝像 

    材料二: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来祭拜黄帝: 

    ……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始作制度,规距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爱诛不庭,华夷永判…… 

    ——国民党《祭黄帝陵文》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共产党《祭黄帝陵文》(毛泽东)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族奉黄帝为文明初祖的原因并概括其历史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对比国共两党的祭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同。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国共两党共同祭拜黄帝的原因和作用。
  • 19.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持续进步的根本动力。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是各国竞争的焦点,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力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技的发展是英国崛起的重要因素。1624年,英国政府颁布并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英国国王是该学会的保护人。之后众多科学研究学会得以建立。18世纪中期,英国每年批准专利不到300项,19世纪中期上升到4500项左右。这些专利被迅速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推动了众多行业的进步。这一时期,英国大学实行教育内容改革,把科学技术引入大学教育。与此同时,大量的英国专业技术人员到欧洲大陆留学,技术移民尤其是熟练工也从欧洲其他地方来到英国参与工业发展。 

    ——摘编自常娜《英国应对近代大变局的经验和启示》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1949年11月,党中央组建中国科学院,承担全国科技事业管理工作。通过构建计划引领、统筹分配、组织动员,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我国建成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举国体制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任务,我国实现了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跃升。中共十四大后,运用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摘编自唐亚林、郝文强《新型举国体制:历史演变、时代特征与模式构建》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演变过程,并分析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意义。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00年时,任何一位理性的观察家都会认为世界棉花生产将仍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事实上,直到1780年,这些国家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然而在1860年,一切都改变了,数以百万计的机械绽子——由蒸汽机驱动,由受薪工人操作——产出数百万磅纱线,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而是由奴隶种植,供应数千英里之外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距离布料的最终消费者数千英里,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他们利用他们的新地位启动了工业革命,中国和印度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则越来越屈从于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二: 

    21世纪初,棉花种植以及纱线和布料的生产继续向亚洲转移。棉花种植在乌兹别克斯坦、多哥或印度,通过香港的厂,然后去到越南的缝纫店,最后来到堪萨斯城的服装架上。……维系运输棉花复杂网络的是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跨国公司。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根据材料,以“棉花帝国”为切入点就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拟一个论题,结合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