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5节 物质的溶解 第一课时基础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0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在配制食盐溶液的过程中,下列操作既能改变食盐的溶解速度又能改变其溶解性的是(   )
    A、搅拌 B、加水 C、加食盐 D、酒精灯加热
  • 2. 下列措施中,能够增强蔗糖在水中溶解性的是( )
    A、增加水量 B、搅拌 C、加热 D、将蔗糖研碎
  • 3. 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小明选择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

    ①蒸发水分  ②加入氢氧化钙  ③降低温度  ④升高温度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4. 如图所示,一定温度下,将盛有饱和石灰水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向烧杯水中加入某固体物质后,试管中有固体析出,判断加入的某物质可能是(        )

    A、硝酸铵固体 B、氢氧化钠固体 C、氯化钠固体 D、蔗糖固体
  • 5. 小德在做蔗糖的溶解实验时,他发现室温下烧杯中的蔗糖怎么也溶解不了,如图甲所示,于是他加入了一定量的热水后,如图乙所示。则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溶质的质量增加 C、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溶质的溶解度不变
  • 6. 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液体”,下列对这些“液体”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盐溶解在水中形成盐水,盐水是均一、稳定、透明的纯净物 B、用汽油去除油污,汽油相当于溶剂,油污相当于溶质 C、汽水倒入杯中会有大量气泡逸出,说明气体不能溶于水 D、一杯盐水敞开放置较长时间会有晶体析出,可判断它原先是饱和溶液
  • 7. 下列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正确的个数有(     )

    ①溶液一定是无色、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②同一种溶剂中可以同时有多种溶质;

    ③溶液是纯净物,而浊液是混合物;④植物油与水形成乳浊液,泥水是悬浊液;

    ⑤饱和溶波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A、2 B、3 C、4 D、5
  • 8. 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表示均一稳定    B、表示溶剂    C、方法可为蒸发溶剂    D、方法可为增加溶质
  • 9. 在进行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下列哪些条件必须控制成相同( )

    ①温度;②溶质颗粒大小;③溶质质量;④溶剂质量;⑤溶剂种类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⑤
  • 10. 下列关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所含的溶质多 B、不饱和溶液降温后变成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C、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后一定还是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 11. 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C、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D、溶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12. 在炎热的夏天,小华从4℃冰箱冷藏室里拿出一杯蔗糖溶液A,发现杯底有少量蔗糖未溶解,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消失,得到B溶液,则( )
    A、4℃时,A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室温下,B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A溶液和B溶液质量相等 D、A溶液和B溶液溶质质量相等
  • 13. 科学概念之间存在着包含、并列和交叉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概念间关系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和浓溶液属于包含关系 B、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并列关系 C、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D、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 14. 如图所示,将5mL液体加入装有一小粒固体的试管中充分振荡,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

    实验编号

    固体

    液体

    实验现象

    固体不消失

    汽油

    固体消失

    高锰酸钾

    固体消失

    高锰酸钾

    汽油

    固体不消失

    A、Ⅰ和Ⅱ对比——碘几乎不溶于水,却能溶解在汽油中 B、Ⅱ和Ⅳ对比——汽油不能溶解高锰酸钾,却能溶解碘 C、Ⅱ和Ⅲ对比——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相同 D、Ⅲ和Ⅳ对比——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 15. 如图所示,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在左边烧杯中,放入下列哪一种物质后,会在右边导管口看见气泡冒出( )

    A、氯化钠 B、硝酸铵 C、蔗糖 D、氢氧化钠
  • 1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降温时一定会析出晶体 B、没有晶体析出的溶液一定不饱和 C、加少量溶质,溶质不再溶解的溶液一定饱和 D、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不会析出晶体

二、填空题

  • 17. 如图所示, 广口瓶中盛有少量饱和石灰水, 小试管和 U 型管中均有适量水,请回答

    (1)、向小试管中放入氢氧化钠固体,可观察到饱和澄清石灰水
    (2)、向小试管中加入下列物质,能使U型管中a液面上升,b液面下降的是____ (选填序号)。
    A、浓硫酸 B、硝酸铵 C、氯化钠 D、生石灰
  • 18. 某同学为了验证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设计了如图B1-5-5所示的实验。分别在等质量的水和酒精中逐渐加入蔗糖和松香,直到不能继续溶解为止,比较所溶解的蔗糖和松香的多少。

    (1)、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上述实验方案还不能达到目的。请你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2)、实验方案补充完整后,开展本实验时还应控制相同。
    (3)、如果观察到的现象,则验证了物质溶解性与溶剂性质有关。
  • 19. 图中的四个圆分别表示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通过对阴影B、D的分析,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2)、医生建议夏季运动出汗过多的时候最好喝些‘淡盐水”,“淡盐水”可归于图中 (填“A"“B"“C"或“D")。
    (3)、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若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三、实验探究题

  • 20. 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药品器材】水、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

    【实验探究】三种物质各取1药匙于烧杯分别溶于水,另还有一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

    实验

    水的体积

    所加物质

    测量液体温度(℃)

    实验1

    50mL

    氯化铵

    15

    实验2

    50mL

    氯化钙

    28

    实验3

    X

    氯化钠

    21

    实验4

    50mL

    22

    (1)、表中X为mL。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的结论是
    (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
    (4)、经讨论认为本实验操作中存在缺陷,它是     (填选项,可多选)。
    A、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 B、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C、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 21. 为了探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科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五个实验。请你一起完成相关问题:

    实验组别

    1

    2

    3

    4

    5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60℃

    溶剂种类

    酒精

    溶剂质量

    20g

    20g

    10g

    10g

    10g

    加入固体种类

    硝酸钾

    硝酸钾

    硝酸钾

    食盐

    硝酸钾

    加入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剩余固体质量

         g

    10g

    7.6g

    6.4g

    0g

    (1)、将第1组实验中“剩余固体质量”补充完完整。
    (2)、从表中可以看出,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有。(填字母编号)

    A.温度      B.溶剂种类      C.溶剂质量     D.固体种类      E.固体质量

    (3)、通过比较3、4两组实验,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22. 小明陪妈妈到医院输液,不小心将护士手中的托盘打翻,碘酒洒在了小明的白衬衣上,白衬衣上立即出现了一大块紫黑色的痕迹。为找到去除白衬衣上痕迹的最好方法,小明与几位同学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以下几个方案并进行实验:①用水洗;②用无水酒精洗;③用汽油洗;④用四氯化碳洗;⑤用肥皂水洗;⑥用淀粉液洗。请你与小明一起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留在白衬衣上的紫黑色物质是
    (2)、衣服上能留下紫黑色痕迹的原因是
    (3)、如果用白布条进行实验,为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你认为该实验中需控制哪些实验条件?  
    (4)、为了去掉白衬衣上的痕迹,小明和几位同学用白布条(浸有碘)按图示方法进行了实验,结果是⑤⑥几乎完全褪色;②略带颜色;③④略变浅;①几乎不变。

    由此你得出的结论是 (答出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