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3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3小题,共46.0分)
-
1. “江南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北方的人口和北方土地可以产出的财富,却不足以供养一个庞大的朝廷。”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是( )A、修建含嘉仓 B、开通大运河 C、创立科举制 D、三次征辽东2.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安养百姓,如果为了一己之私去损害百姓的利益,就像是割自己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人也就死了。”这反映了他( )A、吸取了隋亡的教训 B、使用了魏征等人才 C、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推动了社会的发展3. 制作唐三彩一般要采用二次烧成法。第一次是烧胎,称为素烧,烧成温度约在1000℃左右,然后上釉,给素胎刷涂均匀且有一定厚度的釉料,再进行釉烧,烧成温度约在800℃左右。这说明唐朝( )A、制陶技术的发达 B、民族关系的和睦 C、世界声名的显赫 D、经济生活的繁荣4. 通俗历史系列书籍《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第6本描写了隋唐时期的历史,这本书的书名最可能是( )A、《绚烂的世界帝国》 B、《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 C、《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D、《海与帝国》5. 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改革创新,开创“开元盛世”;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不思进取,任人唯亲,朝政腐败,出现“安史之乱”,上述材料反映了( )A、唐玄宗缺乏治国才能 B、多变性格影响国家命运 C、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D、英雄人物推动历史发展6. 崔致远,新罗人,12岁入唐求学,18岁考中进士。他历任淮南节度使幕职,在唐朝居住生活十六年后回国。上述史事可用来佐证唐朝( )A、频繁的民族交往 B、多彩的文学艺术 C、发达的宗教文化 D、开放的对外政策7. 历史课上,林老师展示了如地图,他在这节课上可能会说( )A、“这一时期政局稳定,北方战乱结束。” B、“安史之乱直接导致了这一局面的产生。” C、“这一情况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武将专权现象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好的扭转。”8. 某漫画家基于中国历史画了这样一幅漫画,如图漫画的标题应该是( )A、口蜜腹剑 B、陈桥驿兵变 C、黄袍加身 D、杯酒释兵权9. 1088年,苏轼被任命为科举主考官,他的学生李廌正好参加科举考试。大家都觉得苏轼有把握从众考生中选出李廌的文章,但最终李廌却榜上无名。这使得苏轼和同为考官的黄庭坚等人都感到非常遗憾。这说明( )A、苏轼与李廌存在矛盾 B、宋代科举考试相对公平 C、苏轼主考官大公无私 D、重文轻武政策害了李廌10. 辽建立之初,辽太祖要以祭祀圣人的方式来更好地统治包括汉人在内的中国人。他拒绝了群臣祭祀佛祖的建议,采纳了太子祭祀孔子的提议。这意味着( )A、儒家文化被确立为辽的正统文化 B、佛教文化当时尚未在辽境内传播 C、辽完全放弃了自己契丹族的文化 D、辽宋两国一直处于和平相处关系11. 北宋开封城百姓的用餐习惯起先是一日两餐,后来逐渐改为一日三餐,午餐这一顿对于开封人来说正是在最忙的时候的享受。《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一个“送外卖”的伙计,他能一手拿两个碗。这反映了宋代( )A、经济作物的产量很高 B、制瓷行业的水平很高 C、商业运作的节奏加快 D、海外贸易的繁荣景象12. 某历史小论文中包含了如图所示表格这篇论文的观点可能包括( )
隋、唐、宋时期主要省份治水活动数量统计表(单位:项)
朝代
北方省份
南方省份
河南
河南
山西
直袁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隋
9
11
3
1
1
2
……
4
唐
32
11
32
18
18
44
20
29
北宋
12
7
25
43
43
88
18
45
南宋
4
……
……
74
74
185
36
63
(注:数据整理自卖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
A、南北方治水活动数量相对均衡 B、国家统一有利于实施治水活动 C、治水活动与政治经济关系不大 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趋势明显13. 历史课上,林老师要求同学们对如图史事按发生时间先后进行排序,下列同学的答案中正确的是( )①南宋灭亡
②蒙古灭金
③元朝建立
④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A、小陈:①②③④ B、小李:①④②③ C、小张:④②①③ D、小王:④②③①14.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描写的是南宋军队的阵容气概,当时他们对抗的主要是( )A、辽 B、金 C、西夏 D、大理15. 元朝建立后,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这说明元朝( )A、中央政府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 B、推行行省制度以管理地方事务 C、宣政院的设立促进了各族交融 D、实行四等人制的民族歧视政策16. 张老师布置了撰写古代科技发明解说词的作业。小史同学的作业如图所示,如果写对一件得1分,小史同学一共可得( )物品
解词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后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宋元时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
A、0分 B、1分 C、2分 D、3分17. 如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由开放走向封闭 B、明朝的对外关系 C、民族危机的加剧 D、清朝的对外关系18. 从万历四十七年到崇祯十二年20年间,水、旱、蝗、雹等灾害连年不断,遍及全国,陕西、河南、山东等重灾区,“草根木皮皆尽,乃以人为粮”,这种现象直接引发了( )A、黄巢起义 B、红巾军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白莲教起义19. 下列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 )材料一隋炀帝即位不久,就派人前往流求,先后有三次,加强了与流求的联系。
材料二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材料三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中央对台湾的管辖。
A、历代政府都重视对西南地区的管辖 B、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大陆最早在隋朝时与台湾地区接触 D、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20. 如图是期末复习时教师幻灯片的内容,他复习的内容所属历史时期及时代特征是( )◇经济方面:形成了一些大的商朝,如晋商和徽商
◇政治方面:设立军机处
◇思想文化方面: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A、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1. 小史同学在学习《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后,绘制知识结构图如图中的( )A、手工业发展 B、商业繁荣 C、人口增长 D、社会稳定22. 清朝中期以后,由于负责征收赋役的各级官吏、差役等,与拥有大量土地的地方豪绅互相勾结,徇私舞弊,放富差贫,转嫁责任,老百姓被迫承担了本不应该由他们承担的沉重赋役负担,这直接带来的问题是( )A、国力快速下降 B、阻碍思想进步 C、官僚机构臃肿 D、贫富分化严重23. 小史同学在复习完七年级下册内容后进行了分类,《天工开物》应进入的类型是( )A、《梦溪笔谈》《农政全书》 B、长安城、明长城、北京城 C、《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D、《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4.0分)
-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朱棣与其父不同,……比较偏好相术,……这种影响必然渗透到实录等官方文献的修纂中,成为解构、重塑本朝历史的工具。……这主要还是为了服从他自己利益的需要。可以说,朱元璋相貌之变,其子朱棣是第一个“整容师”。
从朱元璋的相貌被泛泛地形容为“姿貌雄杰”“异常人”,到符合相术上“辅骨插鬓”的特征,再升格为极责的“奇骨贯顶”,大致经历了整个明朝前中期。其表现便是朱元璋的容貌越来越奇,也越来越丑。换言之,朱元璋的容貌在传世的过程中,经历了改造和加工,不断被添进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信息符号,如奇怪的脸型,突出的五官特征,以及12、24、36、72不等或“盈面”的黑痣等,最后变成一副“猪龙”之形。
与其正像为官方标准像,而异相多被民间奉为真身一样,朱元璋圣明的正面形象是官方、正史的语言,而那些掺杂了各种离奇、惊骇内容的故事形象,主要出自民间的演义与加工。……朱元璋相貌之变,发轫者正是官方,但相貌如何继续演变,却成了民间的自由创作,超出了官方的控制。但宫廷和上层后来也部分地接受了太祖皇帝那张不同寻常的丑像。
——整理自胡丹《相术、符号与传播:“朱元璋相貌之谜”的考析与解读》请回答:
(1)、 在材料一的两幅画像中选取一幅,说说画中朱元璋的形象特点。(2)、 根据材料二,归纳朱元璋具有两幅不同画像的原因。(3)、 你倾向于选取哪一幅图作为朱元璋的画像?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的理由。(4)、 画像传递着作者对朱元璋这一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你能不能提出几条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25. 某初中组织七年级学生围绕“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传承中华优良传统”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阶段一:准备资料阶段,小史同学搜集了下列资料:
节日
资料
春节
上古时期的丰收祭是春节最初的起源,秦汉以后,朝廷将岁首作为展示与加强君臣之义的时机,民间则作为乡里家庭聚会的良辰。从唐代开始,春节被定为政府法定假期日。宋元明清各代,春节被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
春节期间的朝会仪式历来是皇家的重要典礼,场面宏大、壮观。当然春节朝会在中古社会前后也有细微变化,在隋唐以前,君臣关系相对平和,有一些君臣同庆的节日生活情趣。宋代以后,……君臣关系相对紧张,朝会更多体现着森严的等级秩序。
——改编自萧放《春节(节日里的中国)》
端午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端五”或“重五”,亦称为“端午”“重午”。又古人有于是日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故又称“沐兰节”。唐宋时,此日又叫“天中节”“端阳节”。明清时北京人称其为“五月节”“女儿节”。
端午节流传至今的最主要的节俗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这两项习俗最初亦属驱疫逐魅的活动之一。自与纪念屈原的故事结合后,传统节俗获得了新的历史性含义,一直沿袭千年,久盛不衰。
——摘编自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
阶段二:项目实施阶段,小史同学制作了项目式学习清单。
项目名称
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传承中华优良传统
驱动性问题
1.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演变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2.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不断丰富的原因有哪些?
3.中国传统节日反映了中华民族怎样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学习成果
论述时代发展与传统节目之间的关系
请回答:
(1)、 请你归纳春节期间朝会仪式变化的现象,并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端午节反映了怎样的价值观念。(2)、 有人认为:“时代发展推动传统节日变革。”也有人认为:“传统节日反映了时代发展的特点。”请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发展与传统节日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