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3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把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入相应的空格内。) 

  • 1. 588年,隋文帝杨坚命令杨广率水陆大军50余万渡江作战,进攻江南的陈朝,589年,陈后主被俘投降,陈朝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全国 C、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 D、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北宋
  • 2. 运河的舟楫之便,使中国南北相隔千里之遥的许多文化遗产在各有特色的同时,保持着惊人的相似性。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   )
    A、推动了全国经济发展 B、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 C、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 D、加速了政治中心转移
  • 3. 唐朝中央政府最高议政决策机构是政事堂。凡是皇帝命令,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这一规定( ) 
    A、有利于宰相专权篡权 B、较为开明,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源于皇帝较软弱可欺 D、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 4. 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而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 )                                                                                                                 
     

     唐初 

     

     太宗贞观 

     

     十三年 

     

     高宗永徽 

     

     元年 

     

     武周神龙 

     

     元年 

     

     玄宗开元 

     

     二十八年 

     

     玄宗天宝 

     

     十三年 

     

     200 

     

     304 

     

     380 

     

     615 

     

     841 

     

     906.9 

    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往频繁 D、经济发展
  • 5. 下图是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曲辕犁,有关曲辕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早在汉代已经使用了 B、促进了农耕效率提高 C、开启了铁犁牛耕时代 D、曲辕犁发明于敦煌
  • 6. 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当时,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等云集长安。据此关于唐都长安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住宅区有许多店铺,商业繁荣 B、长安城内可遇到身着各式服装的外国人 C、长安是当时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D、在长安波斯人的酒店中有胡人歌舞
  • 7. 下图是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骆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这件文物展现出唐朝( ) 

     

     ①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 ②各民族之间民族交融密切 

     ③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 ④陶瓷器生产达到很高水平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8.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中,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    )
    A、骆宾王 B、杜甫 C、白居易 D、李白
  • 9. 760年,杜甫拖儿带女从长安、洛阳逃难到达四川成都,到达成都这一年,他在《恨别》诗中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由此判断杜甫一家逃难的主要原因是( ) 
    A、罢官免职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唐朝灭亡
  • 10. 《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反映出唐代( ) 
    A、宦官和外戚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11. 宋太祖对赵普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使他们都贪浊,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保卫东京
  • 12. 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通判某州军事”(即通判)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设置的主要作用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控制财政大权 C、制约地方长官 D、分散宰相的权力
  • 13. 对下表信息解读最确切的是,该时期( ) 

     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情况表

     

     政权 

     

     战 

     

     和 

     

     北宋与辽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 

     

     北宋与金 

     

     1125—1127年,2年左右 

     

     0年 

     

     南宋与金 

     

     1127—1141年,大致14年 

     

     近100年 

    A、汉族政权间混战不断 B、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C、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D、矛盾突出,以战为主
  • 14. 下表观点是对澶渊之盟的一些评价,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观点 

     

     观点来源 

     

     维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宋真宗《北征回銮诗》 

     

     以屈辱换取苟安 

     

     历史学家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出版于1941年 

     

     辽宋关系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 

     

     历史学教授赵永春的论文,发表于2008年 

    A、澶渊之盟的签订使不同民族间的矛盾完全消除 B、澶渊之盟使辽与南宋之间长期保持和平局面 C、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没有确切的定论 D、要辩证的看待澶渊之盟
  • 15. 据《中国古代经济史稿》统计,两宋时期,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方水利工程数目增加。宋代有水利工程1043项,其中北方仅78项。这一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游牧民族大量内迁 B、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C、北方人口开始南迁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 16.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了中国古代独创的造船技术——水密(意为“不透水”)隔舱,中国古代文献也提及过此技术。然而,长期以来该技术却未见于实物。直到1974年,在福建泉州出土了有13个水密隔舱的南宋木船,中国古人这一造船技术上的创新才得以实证。材料说明( ) 
    A、泉州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B、宋元时期造船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 C、文物考古是实证历史的有力手段 D、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均真实可信
  • 17. 对下图绘画作品解读正确的是( ) 

     

    A、作者是宋代画家赵孟頫 B、描绘了北宋东京城汴河两岸商业繁荣的景象 C、取材于南宋临安城西湖沿岸风光 D、折射出贵族文化的高雅
  • 18. 元朝设置了岭北行省、辽阳行省,设立了澎湖巡检司、宣政院。其目的是( ) 
    A、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治理 B、完善地方的行政机构 C、促进与周边国家的交流 D、促进国内多民族融合
  • 19. 元世祖时期,元朝官方编成农书《农桑辑要》,包括耕垦、播种、瓜菜、果实、药材、栽桑和养蚕等十部分内容。据此可知,元朝(    )
    A、出现我国最早的农书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手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D、农业技术发生质变
  • 20.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下列对此解读不准确的是( ) 
    A、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B、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C、火药的发明推动了亚洲社会的变革 D、三大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 21. 明朝有位叫钱宰的官员,因为每天都要早起上朝,在家写了一首打油诗发牢骚,其中有一句“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朱元璋第二天就对他说:“我并没有“嫌”你迟啊,改成“忧”字如何?”。朱元璋这么快就知道这首诗的内容和下面那个机构(官员)有关( ) 
    A、御史大夫 B、东厂 C、锦衣卫 D、军机处
  • 22. 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 ) 
    A、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B、地方分权的民主化的特点 C、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 D、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
  • 23. 农民起义是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反抗封建统治的最高斗争形式,对封建社会历史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下列农民起义直接推翻了封建王朝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 24. 《起居注》是由专门的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朝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启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起居注》成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 
    A、历代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 25. 据《清史稿》记载,平定台湾后曾有大臣主张迁民、弃地,而施琅则提出:“盖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施琅认为台湾“断不可弃”的主要理由是( ) 
    A、台湾特产丰富 B、大陆需要吸纳台湾人口 C、台湾战略地位重要 D、台湾与内地经济联系紧密
  • 26. 康熙帝不仅是“康乾盛世”的开拓者,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下列属于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有( ) 

     ①赐予西藏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 

     ②平定噶尔丹叛乱 

     ③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击败沙俄入侵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 27. 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尊奉喇嘛教首领为帝师;明朝制定了“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治藏宗教策略;清朝形成达赖、班禅与驻藏大臣共治的局面。这些反映出元明清时期对西藏治理的特点是( ) 
    A、设置机构 B、因俗而治 C、严密控制 D、册封首领
  • 28. 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和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都在其著作中插入大量插图(见下图),并注详解。其意在( )

     

    A、丰富绘画艺术 B、改进著书体裁 C、注重推广运用 D、汇集历代成果
  • 29. 从隋唐到清中叶,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文学 创作的主体从士族文人到庶族文人,进而扩大到市井文人;文学的 接受者也相应地扩大到市民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大众。这主要是因为( ) 
    A、文学范式更新 B、南北文风融合 C、市民文化的繁荣 D、审美观念改变
  • 30. 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中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种盲目自大的观念导致( ) 
    A、自然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B、西方殖民势力被迫撤退 C、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D、中外贸易完全断绝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31题1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宋朝最初未能收复边陲各省,后来又丢失了整个北中国,但宋代文明在别的方 面达到顶峰也是事实。宋政府在广州、泉州、福州等地设立了市舶司,多次派使臣赴海外招徕外商并管理对外贸易。两宋亦利用民间力量来广招外商,友好往来……政府甚至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同时制定了保护外商合法权益的法律,如《户婚律》中对外商来中国经商死后的财产处理做了专门规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郑和像 戚继光像 郑成功像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时期“外交非常活跃”的原因,列举两例唐朝主动对外交往的史实。 
    (2)、海上丝绸之路在哪一朝代进入鼎盛时期?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简要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3)、任选材料三中的二位历史人物,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历史事迹和贡献。 
  •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和清代前期,玉米和番薯从国外引进并推广。玉米比较耐旱、适应性强,使得大量山地、旱地、贫瘠之地得到开发和利用。番薯的亩产虽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但要比稻、麦高的多。 

     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部分)

     

     朝代 

     

     秦汉 

     

     唐 

     

     宋 

     

     明 

     

     清朝中期 

     

     亩产(斤) 

     

     264 

     

     334 

     

     309 

     

     346 

     

     367 

     清朝中期人均耕地数量变化

     

     年份 

     

     1753年 

     

     1766年 

     

     1784年 

     

     1812年 

     

     人均耕地(亩) 

     

     5.31 

     

     4.98 

     

     3.53 

     

     2.91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等 

     材料二:明中叶以来,传统城市的商业功能逐步增强。在商贸活动中出现晋商等商帮,经营范围包括粮食、食盐、绸缎、放贷和存款等。自清中期开始,清政府规定在对外贸易中,海上只有广州一口通商,陆上则在恰克图(注:恰克图是清代中俄边境重镇)进行贸易,还对外商活动以及进出口货物的品种与数量进行限制。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三:1750—186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注:制造业包括手工业)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英国 

     

     1.9 

     

     4.3 

     

     9.5 

     

     19.8 

     

     中国 

     

     32.8 

     

     33.3 

     

     29.8 

     

     19.7 

     ——整理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依据材料一,说明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状况。 
    (3)、依据材料三,比较中、英两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认识 
  •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朝代 

     

     主要措施 

     

     隋朝 

     

     A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唐朝 

     

     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宋朝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明朝 

     

     考生解释题目,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 

     

     清朝 

     

     1905年,清政府谕令停止科举考试。 

     中国古代科举制发展简表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表中字母A对应的人物。 
    (2)、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做答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时,必须任意选取二个史实,并分别对这二个史实简要论述;表述要成文,条理要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