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3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结束分裂实现大一统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 2. “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由此推测,导致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 )
    A、大兴土木 B、法律严酷 C、赋税沉重 D、失去民心
  • 3. 唐太宗曾说:“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这说明“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因素是(    )
    A、用人唯贤 B、注重文教 C、虚心纳谏 D、鼓励生产
  • 4. “盛唐气象”本来是诗歌上的一种说法,但已经被历史学家所接受,用来说明中国历史上的那个黄金时代。“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是( )
    A、颓废与反抗 B、开明与开放 C、专制与跋扈 D、任性与狂安
  • 5. 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诗句描述的是唐朝(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丝织工艺的精湛 C、垦田面积的扩大 D、长安商业的繁荣
  • 6. 图中的路线示意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
  • 7.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后被朝廷平定;黄巢深受民众拥护,带领起义军攻入长安。综合两则史事能推论出( )
    A、安史之乱的过程 B、黄巢起义的背景 C、唐朝灭亡的原因 D、五代十国的更迭
  • 8. 《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
    A、外戚专权 B、藩镇割据 C、重文轻武 D、武将专权
  • 9. 宋初,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此建议针对的问题是(   )
    A、君弱臣强 B、积贫积弱 C、外族入侵 D、农民起义
  • 10. 辽与北宋“和好年深,双方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双方这一相对和平局面出现在( )
    A、北宋建立后 B、宋金对峙后 C、澶渊之盟后 D、金灭辽之后
  • 11. 为纪念岳飞,许多地方都建有“岳王庙”。这是因为他(   )
    A、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B、组织抗元,宁死不屈 C、收复台湾,维护主权 D、斥逐沙俄,捍卫统一
  • 12. 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宋代( )

    A、中外交流 B、商贸繁荣 C、国家统一 D、民族交融
  • 13. 宋金对峙时期,约500万北方移民迁入江南地区;另一方面,南宋政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材料反映出( )
    A、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B、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过程 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D、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 14. 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世祖忽必烈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建立了(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军机处
  • 15. 《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由此可知元朝(    )
    A、驿站分布广泛,加强了各地联系 B、丝绸之路畅通,便利贸易往来 C、鼓励对外贸易,驿站最远达欧洲 D、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
  • 16. 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主要方法。李明同学写出几个关键词:开封、庙会、夜市、瓦子。据此可知,他学习的是( )
    A、隋朝城市的规划布局 B、唐朝建筑的艺术风格 C、北宋城市经济的繁荣 D、元朝乡村习俗的特点
  • 17. 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在诗词作品中广为出现。苏轼词中“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描绘的传统节日是( )
    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 18. 在中国活字印刷技术的影响下,欧洲人古腾堡探索发明出机械铅活字印刷技术。近代以来,经过“留洋升级”后的印刷术又“反哺”中国。材料说明(   )
    A、欧洲科技发明始终领先世界 B、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进步 C、世界各国是彼此孤立发展的 D、古腾堡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
  • 19. 《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曾立下祖训:“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此举的目的是(    )
    A、加强皇权 B、分封诸子 C、分散兵权 D、严明法治
  • 20. 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A、促进了科技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 21. 跟随郑和航行的巩珍著有地理志《西洋番国志》,书中记录了郑和船队沿途经过的各个国家的所见所闻和风土人情。这有利于(    )
    A、提高明朝威望 B、开拓国人眼界 C、加速南洋开发 D、换取海外奇珍
  • 22. “李时珍……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他不辞辛苦,到深山僻野中采集药物标本……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了《本草纲目》。”材料体现了《本草纲目》(   )
    A、汇聚民间医学精华 B、全面总结前人经验 C、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D、蕴含丰富实践经验
  • 23. 宋代程颐《代吕晦叔应诏疏》载言“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引用的名言。李自成起义中符合这一精神的措施是( )
    A、均田免赋 B、八股取士 C、均田制 D、井田制
  • 24.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搜集了以下相关材料:“文成公主入藏”“宣政院”“台湾府的设立”“顺治册封达赖喇嘛”。其探究主题可能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D、明清抗击外来侵略斗争
  • 25. 2018年5月,台湾当局再次被排除在世界卫生大会之外,因为承认“九二共识”是台湾方面通向世界卫生大会的唯一“通关密码”。下面能证明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史实是( )
    A、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 B、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C、乾隆帝设立伊犁将军 D、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 26.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读表《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简表》,符合当时所示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时间

    人均亩数

    康熙二十年(1681年)

    27.92

    乾隆十八年(1753年)

    6.89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3.56

    A、商业发达农业荒芜 B、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C、政府严禁垦荒政策 D、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 27. 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又以同乡关系为背景”而结成的商帮,其中最为有名的是( )
    A、宁商、绍商 B、晋商、徽商 C、苏商、鲁商 D、广商、川商
  • 28. 明清时期的中国,在世界文明的赛场中逐渐落后,又因为虚弱与自我陶醉错失了开拓市场、拥抱世界的机会。这一时期“虚弱与自我陶醉”的表现有(    )
    A、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创立科举制度 C、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发展海外贸易
  • 29. 从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到明太祖废丞相、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这些措施来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A、皇帝权力衰落 B、厂卫制度完善 C、地方权力巩固 D、君主专制加强
  • 30. 明清时期,适应平民欣赏趣味的戏曲、小说风靡全国,导致这一文化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市镇经济繁荣 B、文化专制松弛 C、外来文化影响 D、印刷技术进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种文化融会和天下一家的氛围中,民族平等与文化融合成为唐朝重要的治边之策……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民族的爱戴,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天可汗”。

    ——《唐朝治理西域的制胜法宝》

    材料二

    材料三

    清朝

    管理措施

    1713年

    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年

    设置①____,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8世纪中期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②____(机构)管辖新疆地区。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重要的治边之策。结合所学知识,谁被各称为各民族的“天可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疆域从秦朝到清朝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完成下列清朝疆域示意图。

    (3)、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三中①②处补充完整。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况古代中国对边疆治理的共同作用。
  • 32. 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人口统计表(部分)    

    时间

    人口数

    649年

    1900万人

    726年

    4141万人

    741年

    4531万人

    材料二 北宋时期,由于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变,以前“坊”“市”封闭分离的格局被打破,“坊”“市”互通,夜市兴盛,使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这是都市生活繁荣的基础。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参

    材料三 谚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范成大《吴郡志》

    语曰:“苏常热,天下足”

    ——(南宋)陆游《渭南文集》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这种趋势与哪两个盛世有关?
    (2)、想据材料二指出“北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的原因,并概括北宋“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的表现。
    (3)、材料三是宋代谚语,在南宋文人笔下反复出现。这些谚语的流行可以佐证南宋时我国农业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示,能形象直观地展示历史知识,有助于理清线索,构建知识结构。下面是王明同学依据初中教材而绘制的我国古代部分朝代中枢权力机构的示意图。

    材料二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历经汉魏至明清,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渊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①

    (1)、材料一中的示意图一、二反映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别是哪个朝代创设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3)、下列是王明同学正在制作“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表格,请补充完整表格①和②的内容。                                                                                                                      

    论点(积极作用)

    论据

    秦朝修建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明朝营造北京城等

    论点(消极作用)

    论据

    第一,强化思想文化控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