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2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民国成立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但在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邮政总办帛黎(法国人)敌视辛亥革命,竟然搞起“临时中立”,在大清邮票上加印“临时中立”字样。据1926年的一个统计,当时中华邮政中有洋员119人,均占据较高级的职位。这侧面反映出当时( )A、西方列强敌视中华民国 B、实现民族独立任重道远 C、中国邮政发展举步维艰 D、清政府的统治根深蒂固2. 1931年8月,鄂豫皖苏区颁布《粮食收集储藏暂行条例》,将群众手中分散的余粮集中到政府手中,统一保存管理;实行粮食调查登记;需购粮者须领取粜粮证,打击粮食投机买卖。苏区政府意在( )A、打破国民政府的“围剿” B、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 C、为实施战略转移做准备 D、支援中央革命根据地3. 1954年,中共中央提出,在没有党组织的12万个新区乡村、2万个老区乡村中建立党组织。此后,中共中央又在第一次全国农村党的组织工作会议上要求,1955年到1957年间再发展200万到300万农村新党员,使农村党员总数达到600万至700万。这些规划有利于( )A、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 B、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C、维护人民的政治权利 D、加强基层的组织建设4. 1949至1951年,在全国解放的过程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产生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在新解放区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由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用民主选举方式产生人民政府。这反映了新中国( )A、社会主义的性质 B、确立了根本政治制度 C、人民当家作主的特征 D、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5. 竹枝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下面这首竹枝词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
“政局纷纷类弈棋,本来约法尚临时。四番总理曾更替,内阁从新组短期。”
①皇帝制度结束 ②共和政体飘摇 ③政局更迭频繁 ④民权实现平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6.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2月—1913年3月召开了第一届国会选举,全国参加投票选举者占全国总人口的10.5%,两院合计选举议员总计870人,议员分配具体情况:国民党占40%、共和党占20%、统一党占5%、民主党占5%,跨党者占20%、无党派占10%。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中华民国的社会基础坚实 B、新的政治价值观得以实践 C、多党合作的政治局面出现 D、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成熟7. 民国初年,政权更替,党派林立。从1912年2月至10月,仅在民政部立案的党派就有85个;至1913年底,“有312个政党性党派团体,但是,具有健全纲领或具体政纲者不超过35个”。由此可知,当时( )A、政党政治已经定型 B、政治投机较为盛行 C、政治理念分歧明显 D、民主共和深入人心8.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独裁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任何打击 B、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 C、辛亥革命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仍然激烈 D、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9.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利用原来的变工、札工(短工)形式,组织了变工队、札工队、劳动互助组。晋察冀边区利用了原来的拨工、包工的形式,发展为劳武结合(一面参加生产劳动,一面进行军事训练)的新形式。这些创新之举( )A、适应了抗日战争的形势需要 B、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推动了私营企业迅速发展10. 民国建立后,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立宪制、地方自治制等西方有过的形式,都曾经反复被引入过,但只能看作野心家借羊头卖狗肉,成为军阀夺权、个人独裁的遮羞布,以致“政党被禁止,国会被解散、‘约法’被抛弃”。这表明当时( )A、政党政治无法在中国推行 B、全面学习西方体制的必要 C、民主政体缺乏实行的条件 D、军阀势力左右着民主进程11. 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陆续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抗日民主政权和解放区政权,并通过一 系列法律、法规和议案深化了人民主权及提高了党员质量,以获取最广泛的群众拥护。中国 共产党的这些实践( )A、助推了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 B、利于增强民众权利意识 C、实现了国内政治力量的整合 D、巩固了中共的执政地位12. 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行了不同面值的公债,下图是其中一种。边区原计划发行500万元,实际完成了618万元。此期公债的发行( )A、为边区货币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B、旨在为反攻积聚财力 C、体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 D、推动了根据地的建设13. “我们所号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分阶级党派,在救国的旗帜下一致联合起来。我们的边区不但要成为抗战的模范区,而且要成为民主的模范区,就是说我们这里实行了彻底的民主,作为全国的榜样。”这里所提到的民主政权指的是( )A、人民革命政权 B、抗日民主政权 C、资产阶级政权 D、社会主义政权14. 1938年春,彭真指出,在晋察冀根据地的民主选举中,村民选举的多是土豪劣绅。即便对候选人阶级成分进行规定,仍然防不住这些土豪劣绅,因为他们会以各种办法收买控制新当选者。这一现象表明( )A、统一战线仍不稳固 B、国共两党的合作尚需加强 C、基层社会亟待改造 D、“三三制”缺乏群众基础15. “迨民国二年春两院选举,各省告竣,本党(国民党)所得议员名额,五分之三以上。袁政府闻之大惧,所以于国会未开会之前,在沪有暗杀宋教仁之重案发生,震动全国。”“宋案”的影响是( )A、武昌起义爆发 B、南京临时政府建立 C、革命党人发动二次革命 D、护国战争爆发16.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A、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D、民国时期重视平等和法制意识的培养二、材料分析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1)、依据材料,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取哪些措施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的。(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简要评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党人和领导干部,无论何时都必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
——摘自许耀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刻内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主要特色,并综合以上材料阐述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毛泽东率部来到井冈山后,开始调查研究土地占有情况,为分田做好准备工作。1928年12月,在根据地土地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保护农民耕地权利的法律—《井冈山土地法》应运而生。《井冈山土地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耕种。它的颁布和实施,改变了几千年来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获得了真正解放。
——摘编自金雪花《(井冈山土地法)的法治经验》
材料二:1929年4月,毛泽东来到江西兴国县,指导兴国县土地革命斗争。经过调查研究,毛泽东起草制定了《兴国土地法》,明确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县工农兵代表会议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的农民耕种使用。农民得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参军参战、保家保田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
——摘编自胡玉春《中国共产党最早两部土地法诞生始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井冈山土地法》取得成效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土地法的变化及意义。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乡村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初中国农村经济走向衰弱的时代背景下,以乡村教育为起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由知识精英推进的一场乡村社会改造运动,知识界的普遍认识是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各主要乡建团体所进行的工作基本上都包含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科技改良和推广、卫生保健、组织合作社、移风易俗、自卫保安等内容。突出代表是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梁漱溟领导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在1928年开始提出“乡治”的主张,到1931年完成了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他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出路是搞所谓“乡村建设”,即依靠“乡村自治”组织,来建立“乡村文明”。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开办了乡村建设研究院,搞“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建立“乡农学校”;二是建立“乡村自卫组织”;三是建立“合作社”,进行农业技术改良。他说:“共产党闹的最厉害的地方,单靠军队去剿是不行的”,“要想消除共产党的农民运动,必须另有一种农民运动代替才可以”。
——摘编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乡村建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