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27 类型:中考真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
1. 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A、产生时间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发展相对独立 D、体系最为完备2. 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贝”字(如下表)。据此判断,贝在商朝应该是(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贝
买
贯
宝
A、货币 B、礼器 C、食器 D、酒具3. 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 C、实行官营专卖 D、得到广泛使用4. 汉武帝分别设置《诗》《书》《易》《礼》《春秋》博士,让他们专心传经讲学,后来,博士又演变为国家学术教育机关的学官。这有利于( )A、儒学地位提高 B、科举制度完善 C、人民负担减轻 D、经济管理强化5. 唐三彩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又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这折射出唐朝注重( )
A、传承与创新 B、交流与传播 C、改进与推广 D、开放与互鉴6. 宋朝在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市”“蕃坊”“蕃学”。这是由于当时( )A、市民阶层壮大 B、海外贸易兴盛 C、民族交往频繁 D、文化教育发展7. 秦汉至唐主要依据自然界限来划分行政区划,而元代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区划边界处于犬牙交错的格局,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这种“打破”是为了( )A、保护自然环境 B、方便信息传递 C、加强中央集权 D、开发江南地区8. 曹雪芹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这强调了《红楼梦》( )A、语言精练生动 B、内容通俗易懂 C、线索清晰完整 D、汇聚传统文化9. 据统计,1901年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到全国的74.7%;1910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国的51.5%。这说明当时中国的纺织业( )A、发展曲折 B、分布不平衡 C、技术落后 D、规模比较小10. 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仅靠移植西方政治制度难以挽救中国,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还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基于这一认识( )A、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B、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C、孙中山组建同盟会 D、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11. “纵横十几省,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粉碎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前进至陕甘宁地区。”材料描述的是(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C、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2. 据统计,仅1938年5-8月,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就达2288人,到1938年底,赴延安的知识分子达10万多人。“到延安去”成为一大批有志青年和知识分子的共同选择。这是因为(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扭转了时局 B、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胜利的希望 C、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D、中共七大为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13.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它使中国人民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这段话评论的是( )A、开国大典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三大改造14. 到2017年底,我国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这主要体现了我国(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B、能源结构调整逐渐加快 C、科教兴国战略稳步推进 D、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15. 下表内容是古代多个国家或地区表示1至5的计数符号。这反映了( )古印度
美索不达米亚
拉丁语系国家
A、人类文化的多元 B、亚非文明的交往 C、书写系统的完善 D、阿拉伯人的贡献16. 观察下图可知,这些城市的相似之处是( )A、经济发达 B、文化繁荣 C、社会稳定 D、交通便利17. 这条定律既可适用于苍茫的宇宙,也可运用于最微小的物体,它的发现标志着经典物理学的创立。该定律的发现者是( )A、牛顿 B、法拉第 C、达尔文 D、爱迪生18. 明治政府利用国家的资金,创办了一批官营的“模范工厂”,目的是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这表明明治政府在改革中( )A、推行地税改革 B、提倡“文明开化” C、注重示范引领 D、实行“废藩置县”19. 1972-1979年,美苏共举行了五次首脑会晤,两国间的经贸关系也随之活跃起来,贸易额从6.38亿美元上升至44.77亿美元。这反映了( )A、多极化趋势已逐步显现 B、国际合作改变世界格局 C、政治缓和带动经贸发展 D、冷战对峙局面不复存在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电子图书馆、在线支付等使人的活动超越了许多时空限制。这主要是基于( )A、交通工具革新 B、互联网的发展 C、空间技术兴起 D、电子商务普及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阳燧是中国古代取火用具。利用太阳光取火是运用光的折射和聚焦原理完成的(如左图),故人们称之为阳燧。《周礼》记载周代有专门职学用阳燧取火的组织,叫作“司烜(烜huǐ:火)氏”。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夏商周史》
材料二 古埃及人已经知道在石头缝里打入木楔,然后灌上水,就可以利用木头的张力让巨石裂开。他们把大门设计成由4块巨石构成的三角形(见右图),使得重达500万吨的建筑也不能把开口的门压塌。
——摘编自吴军《全球科技通史》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成就有哪些相似之处?(2)、请再举出一例中国古代相似的成就,并说明它的价值。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近代新式学堂(部分)课程开设情况表
学堂
开设课程
京师同文馆
数理启蒙、几何原本、微分积分、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等
福州船政学堂
英语、地理、代数、几何、航海天文学、船舶驾驶术等
天津电报学堂
电磁学、电测试、材料学、电报地理学、电报实习等
——摘编自章开沅等《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京师同文馆翻译的西书以外交和史地政法类居多,其中有中国人看到的第一本国际公法。福州船政局在解聘了大批洋人后,大部分技术工作由船政学堂的毕业生担任。严复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后致力于翻译事业,甲午战争期间号召救亡图存。新式学堂建立的分年排课、按班级授课等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学堂课程设置的特点。(2)、据材料二,说明这些学堂产生的影响。(3)、综上所述,你获取了关于教育发展什么启示?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部分经济数据对比表
国内生产总值
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1953-1980年
1981-1985年
2.6%
8.75%
1980年
1985年
年均增长率
4588亿元
9099亿元
10.6%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乡社会呈现新的气象。不少人开始告别“铁饭碗”,纷纷“下海”;每年春节前后的务工人员返乡和入城高峰,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人口流动的独特景观;喇叭裤、红裙子、文化衫、牛仔裤等风靡一时;社会上出现“读书热”和“外语热”,欣赏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日益成为大众热衷的文化生活方式。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据材料一,概括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城乡社会呈现了哪些方面的新气象。(3)、从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的联系中,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鸡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这种交流也以相反的方向进行:美洲向欧亚大陆输出本地农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等。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马引入美洲后,犁耕开始取代过去的锄耕;原产于非洲东北部的咖啡成为北美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并很快传播开来。玉米进入到亚洲,推动了对边远地区的拓荒;美洲的作物比较容易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欧、亚、非的农业歉收问题,使很多地区的人口得到快速增长。
——摘编自帕特里克·曼宁《世界历史上的移民》
(1)、请绘制示意图,呈现材料一中的“交流”。(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交流”带来的影响。25. 总结历史的经验或教训,对现实以启示或借鉴是历史学的重要功能。请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材料
▷19世纪,人类开始人工合成对自己有用的化学产品;
▷20世纪,合成的化学制品如杀虫剂、肥料、人工橡胶和合成纺织品等被广泛使用;
▷20世纪80年代,人类认识到主要用于空调和冰箱的氯氟烃(CFCs)正在散发到大气中,破坏着臭氧层;
▷1987年,联合国支持的一项协定敦促全球逐渐停止使用CFCs,之后,人类找到了它们的替代物,全球CFCs的生产几乎下降到零;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全球首脑会议,发表了代表人类共识的世界宣言。
——摘编自大卫·克里斯蒂安等《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