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第三次模拟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19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
1. 《礼记·乐记》记载: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这反映出中国古代重视( )A、丰富百姓娱乐生活 B、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C、提高民众文化水平 D、发挥艺术社会治理功能2. 秦国服4年的劳役者如果向官府领取衣服,按布钱比价,“钱十一当布”,冬衣每人缴110钱,即10个布,夏衣每人缴55钱,即5个布,可以缴布,也可缴钱。秦币分为黄金、布、半两钱三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布”在秦国具有货币功能 B、秦国民众承担的徭役种类多 C、古代赋役征发以土地为依据 D、秦国货币体系极为混乱复杂3. 美国学者薛爱华曾说:它是8世纪中国的宝石……是一座熙熙攘攘的中产阶级城市,金钱在那里轻松地流动……是一座穿着考究的城市,一座随时可以获得最好的娱乐的城市。它的繁华得益于南北交通增长,并且获得了商业强于农业的名声。这一叙述( )A、典型展现隋唐扬州城市面貌 B、反映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C、充分证明小农经济模式异变 D、提供研究古代商业发展视角4. 1592年利玛窦来华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盛赞孔子为“中国哲学家之中最有名”者,证明基督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利玛窦在南昌被称为“利举人”,在北京被称为“利进士”。这说明了( )A、选官制度呈现开放特征 B、儒家文化顺应时代发展 C、入乡随俗助力西学东渐 D、东西文化相互吸收借鉴5. 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教授英文、法文、俄文等,其经费从海关办公费中提取。1869年,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推荐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为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一直任职到1894年,说赫德是同文馆的“父亲”,他是“保姆”。这反映了( )A、晚清新式教育有半殖民地性 B、英美联手推动晚清教育变革 C、同文馆兼具办理海关的职能 D、列强对中国侵略出现了争夺6. 观察下表。这反映出( )
清末外债结欠额(千元美元)合计(包括庚子赔款) 不包括庚子赔款 铁路借款 财政借款 庚子赔款 1902年 980,932 284,400 37,620 246,780 696,532 1911年 976,704 388,074 167,878 220,196 588,630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 B、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清末新政经济成效不够显著 D、近代交通事业获得一定发展7. 在抗日战争中针对一次重大战事,国民党、共产党、日军发表了如下评论:国民党
共产党
日军
捷电传出,大家心理为之一变,国际上的观感也就焕然一新。
给全世界援助中国的友人以满意答复,给一切反对侵略的人们证明中国军队英勇的作战,是可以把侵略军击退的。
没有给予重庆军应有的打击,相反地,更加促进了这块土地上全民防御的高潮。
与上述评论相一致的是( )
A、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企图 B、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囚笼”政策 D、长沙会战的胜利产生积极影响8. 20世纪30年代周谷城完成《中国通史》,书中关注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和反抗运动;关注不同阶级阶层的对立转化;关注民族关系,力图说明各民族历史贡献。到1948年,此书共重印12次,但书也屡屡被禁,有人攻击作者“马克思主义嫌疑”。这反映了( )A、唯物史观在中国不太被认可 B、政治环境影响着史学的发展 C、军阀割据引起社会剧烈动荡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9. 毛泽东在接见印度、缅甸、印尼等国领导人时表示:中国方面对华侨的教育工作主要表现在要求华侨遵守居留国的法律,不要参加居留国国内的非法活动,要搞好同居留国政府和人民的关系。中国不会输出革命。这反映了新中国( )A、高度重视海外华侨工作 B、注重发展新型区域合作关系 C、倡导不干涉别国的内政 D、重视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10. 下图为195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组创作发行的宣传画。画作意在( )A、批判“大跃进”违背经济规律 B、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响应“双百”方针进行艺术创作 D、展示社会主义工业化伟大成就11. 1964年50多个少数民族中的44个民族尚未离开传统聚居区。20世纪90年代,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到东部城市。到2000年,有28个民族遍布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少数民族在全国分布范围显著扩大。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C、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12. 公元前1000年的一份纸草文献上书写:男奴隶西姆,从善良的织布匠哈甫家逃走了……西姆身高5英尺2英寸,红脸,茶色眼珠……如果谁能把他带回哈甫的店铺来,赏一个金币。技艺高超的织布匠哈甫总是应诸君的要求织出最好的布匹来。对此最为合理的推断是( )A、古埃及具有商业契约精神 B、古巴比伦黄金流通范围广 C、古希腊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D、罗马帝国奴隶制走向崩溃13. “在所有这些行星中间,太阳傲然坐镇,在这个最美丽的庙堂中,我们难道还能把这个发光体放到其它什么更恰当的位置上使它同时普照全体吗?人们正确地把太阳称为巨灯、智慧、宇宙之王……太阳就这样高踞王位之上,统治着围绕膝下的子女一般的众行星。”这段优美的文字( )A、体现了科学理性精神 B、开启人文主义的复兴 C、倡导了因信称义理念 D、鲜明地反对专制王权14. 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对独立前具有种族性质的社区组织进行改造和打击,建设新的社区组织,将多元化的种族平等思想贯彻到民众之中,通过基层组织的改造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整合。此后,新加坡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创造了平衡的国内政治环境与和谐的种族关系。这说明新加坡( )A、形成独特的多元文化景观 B、基层治理产生多重功效 C、政治独立保障了经济发展 D、构建了和谐的种族关系15. 肖欢容在《和平的地理学》一书中提出:经济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使民众和政治家都能感受化解敌意与和睦共处的必要。这可用于反映( )A、东印度公司创立的积极性 B、布雷顿体系形成的必然性 C、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正当性 D、欧洲共同体建立的合理性16. 西方世界普遍认为,冷战终结是大西洋同盟体系主导下自由世界的全方位胜利。俄罗斯认为,冷战终结是双方联合协商的结果,它意味着俄罗斯将与西方一道以平等创始人的身份重塑一个基于求同存异、观念和制度多元主义等理念的泛欧洲共同体和一个更加包容的国际安全体系。由此可知冷战的终结( )A、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 B、扩大了西方世界影响力 C、埋下了国际冲突的隐患 D、密切西方与俄罗斯联系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2分,第18题13分,19题15分,第20题1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开创了全国高度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为以后各朝代继承。两汉时期,经过改造的儒家礼教逐渐成为指导立法和司法实践的重要因素。魏晋时期,立法频繁,礼教被确认为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这一过程在唐代发展到鼎盛,是为中国法律制度传统的确立。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在总体上不再有重大的发展,唐律先是被宋朝沿用,又被明朝当作立法的蓝本。明律本身被清朝沿用。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再次发生巨变,而法律的变化却相当滞后。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了根本改革法律制度的尝试,但是这种尝试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实际影响力是微不足道的。中华民国时期迅速制定并颁布了一批与当时最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接轨的法典,其实际施行的情况相当有限,很大程度上只是“书面法”而已。
——均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法律的特色及其效果。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下列为中国不同时期的区划图
唐朝行政区划图(局部) 清朝行政区划图(局部) 长三角一体化图 ——摘编自傅林祥《从分藩到分省——清初省制的形成和规范》等
材料二 江南不是一个不变的、有着固定边界的地域概念。627年,唐朝分天下为十道,江南道位列其中;1645年,清朝设立江南省。自然地理上的江南,改变了环太湖为中心的格局。近代以后,江南突破行政的边界,形成包蕴沪、苏、浙、皖的长江三角洲区域。江南文化随着地域变迁呈现鲜明特征。吴文化经过六朝唐宋时代的浸染,愈益变得精致,至明清而臻于鼎盛,代表了时代文化的成就。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是江南文化的一大特点。江南文化对地域认同起到日益强大的推动作用。长三角内部各小区域间相互认知的过程由三个层次构成:一是不同区域之间人员、物资与文化的沟通;二是区域之间的互动:三是区域之间相互认知和文化认同以及相互竞争,这一过程反过来又会促进区域间的沟通与互动,并使得不同区域既各自保持特色,又在各方面互相渗透与影响。
——摘编自唐力行《江南文化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江南不是一个不变的、有着固定边界的地域概念”的理解。(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以“江南文化随着地域变迁呈现鲜明特征”为主题设计一块明清展板。(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对江南变迁的研究为今天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提供的启示。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斯大林指出:国际关系尖锐化的根源在于日本和德国,它们推动了军备的扩充和帝国主义战争的准备,法西斯侵略势力是世界人民的主要危险。1934年苏联正式加入国联,1935年签订《苏法互助条约》,1939年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且开始了一系列调整西部疆界的行动,建立“东方战线”。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按照美苏结构性对抗的大战略布局将中国由朋友转变为敌人。这一时期美对华战略观、安全观的核心特征是完全敌视、拒绝接触,中国始终位于美国遏制战略亚洲包围圈核心位置。2010年,美国的战略目标从打击恐怖主义回调至聚焦大国竞争博弈,明确将中国和俄罗斯定义为“战略竞争者”和国际秩序的“修正主义大国”,位列美国三大类别战略挑战之首,而在“战略竞争者”当中,中国又排在俄罗斯之前,这就为美国从根本上调整对华战略提供了理念基础。
——摘编自安刚等《探索中美关系新范式及全球安全治理》
(1)、据材料一,分析20世纪30年代苏联遭受“威胁”的缘由,并概括苏联为应对“威胁”所采取的外交政策,请举例说明。(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新中国面临的外部“威胁”及采取的外交对策。(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当今中国应对国际变局问题的认识。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70年,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现代化指标,见下图。
——摘编自孙立平《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
观察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格尔斯现代化指标体系”,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