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时跟踪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1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标准。这表明孟子( )
    A、发展了“仁”的思想 B、系统阐发了儒学思想 C、重视教化和道德构建 D、认同社会等级差异观念
  • 2. 晋文公即位之初就下令“通商宽农‚懋穑劝分”;卫文公制定了“务财训农‚通商惠工”等政策;齐桓公主持的葵丘之盟也有保护客商,不阻碍粮食流通的内容。材料表明( )
    A、各国统治者放弃抑商政策 B、商人的政治地位普遍提高 C、诸侯国较为重视商业活动 D、重商政策有利于兼并战争
  • 3. 战国时期,墨家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选择天下贤王者,立以为天子”;法家则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由此说明他们的思想主张( )
    A、推动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B、倾向于打破原有社会秩序 C、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 D、使人才选拔机制日益完善
  • 4.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各项中,属于韩非子思想主张的是( )
    A、“仁”“礼” B、“兼爱”“非攻” C、“法、术、势” D、“无为而治”“逍遥”
  • 5. 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效果最为显著的一场变法运动。以下选项中,最有利于秦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
    A、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废井田制 D、推行县制
  • 6. 有学者指出,秦始皇相信“五行终始说”,周王朝主火,崇红色;秦始皇信奉水克火,崇水、崇黑,所以,秦始皇穿黑袍才符合基本史实。这种说法源自于( )
    A、春秋思想家的理论 B、战国思想家的学说 C、封建主流意识形态 D、朝廷三教并行政策
  • 7. 春秋战国时期,目睹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步丧失的诸侯国君,深切地意识到战争中新增长的土地继续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时逐渐萌生。这一政治制度( )
    A、意味着分封制彻底消失 B、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C、根源于兼并战争的发展 D、标志着官僚政治最终取代了贵族政治
  • 8. 如表中的言论反映出当时( )                                                                                                                                                

    人物

    主张

    老子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孔子

    “苛政猛于虎”

    墨子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韩非子

    “上无道揆,下无法守”

    A、各家思想相互攻讦 B、思想主张体现统治者的需求 C、思想主张趋于统一 D、思想主张富于社会批判精神
  • 9.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这里的师生大多是战国名士,他们在学宫内“不治而议论”。他们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毫无奴颜媚骨,绝不迎合齐王的喜恶而发表投机性的言论。据此可知,稷下学宫的学者(   )
    A、显示出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 B、创造出了出色教育的典范 C、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D、践行了道家“无为”的思想
  • 10. 《荀子・富国篇》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氾胜之书》倡导“教民种,负水浇稼”;农谚“小籽作物靠精耕,粗糙悬虚无收成”。这些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重视 (    )
    A、精选良种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兴修水利
  • 11.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王室衰微 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 12. 下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据图可知,先秦时期( )

    A、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 B、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C、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 D、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
  • 13.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是农则田垦,田恳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等。这表明管仲( )
    A、劝告统治者要重视百姓道德教化 B、极力提倡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主张依赖市场经济调节资源配置 D、重视经济发展对国家的作用
  • 14.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说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在并立中争鸣,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大发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孔子提倡“仁政” B、老子提出“相生相胜” C、荀子主张隆礼重法 D、邹衍提出“道法自然”
  • 15. 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春秋开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这一变化(   )
    A、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 B、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 C、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 D、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
  • 16. 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有秦孝公的坚定支持、果断决策外,其本人顺应历史潮流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起了关键作用。以下最能体现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和创新精神的是( )
    A、推行郡县制度 B、确立土地私有制 C、实行什伍连坐 D、限制贵族特权

二、材料分析题

  • 17. 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被秦孝公封于商(今陕西商洛),后人称之为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即五马分尸)。

    ——《史记商君列传》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请指出其主要措施。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分析导致商鞅“车裂而死”的原因是什么?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样就使原有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土地渐由奴隶主所有转变为地主所有,耕作渐由集体转变为分散的小农经营。(生产者)逐渐获得农业经营上的自由,生产多寡至少部分地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利益,因而想办法来增加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走精耕细作的道路。

    材料二: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我们看到农业工具不是继续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渐被改造得更加适合小农经济的需要。耕犁从"二牛三人"到二人二牛,到一牛一人,最后,比较轻便灵巧的曲辕犁得到普及,农业工具的这种发展,促使唐宋以后小农经济重新得到了加强。而我国精耕细作农业也进一步向多劳集约、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方向发展。

    ——韩昊《人口膨胀与精耕农业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