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三水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17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 1.  这一历史事件铭刻了无数个闪光的“第一”,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第一面八一军旗亮相、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召开……。这一历史事件是(  )
    A、开国大典 B、西藏解放 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
  • 2.  如图出自1950年出版的画册《解放前后大不同》。该画册内容揭示了(  )                                        

    A、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B、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C、工人阶层的地位提高 D、一五计划的重大意义
  • 3.  1951年10月,《大刚报》(汉口)发表了三篇有关西藏的文章:(1)进藏部队胜利抵达拉萨;(2)张经武将军代表毛主席向达赖喇嘛赠送物礼;(3)班禅行辕堪布会议厅发出通电拥护毛主席和达赖的来往电文。文章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
    A、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B、西藏民主改革完成 C、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D、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 4.  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刊发了《正义之师精神永存》《红色基因代代传》《英雄与日月同辉》《老兵永恒》《本色“老兵”张勇手》等文章,据文章标题可知,《人民日报》的抗美援朝叙事聚焦(  )
    A、经济视角 B、国际视角 C、科技视角 D、英雄视角
  • 5.  1950年,中共华东局向中共中央报告,试点地区土地改革完成后,“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这说明土地改革(  )
    A、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B、采取了切实可行的策略 C、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 D、保留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 6.  1953年,中共中央政研室王立诚前往东北克山县调研发现:“原来贫农缺少像马、骡这样的重要生产资料,就不能按时耕作,只能等到中农地里的活忙完了,才能借中农的牲口,干活。”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
    A、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B、发展工业的迫切性 C、农业互助的现实性 D、振兴东北的艰难性
  • 7.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的1197名全国人大代表庄严地行使了人民赋予的表决权,实现了人民通过代议民主方式参与立宪的伟大尝试。这次大会上表决通过的宪法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反分裂国家法》
  • 8.  1956年,中国参加普罗夫迪夫国际博览会,参展品的比重是:重工业品为40%,轻工纺织、手工艺品为35%,农产品为15%,其他为10%。中国制造的钢铁切片、钢管、量具、刀具、风动工具等均摆放在显著位置。据材料可知,博览会上中国突出展示了(  )
    A、经济建设成就 B、国防尖端技术 C、航天科技工程 D、脱贫攻坚成果
  • 9.  1956年,改造后的新企业,生产资料由政府统一调配,产品销售由政府统一安排。资本家参与劳动,按职位领取报酬,逐步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企业改造的形式(  )
    A、自主经营 B、公私合营 C、公社管理 D、联产承包
  • 10.  把握历史主题,有利于增进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如表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长春一汽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人民代表步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

    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A、改革经济体制 B、巩固新生政权 C、调整国民经济 D、迈向社会主义
  • 11.  1962年,全国施工的基本建设项目由1960年的8.2万多个减为2.5万多个,基本建设投资由1960年的384亿元减少到67.6亿元。这些举措(  )
    A、缓解了财政紧张状况 B、优化了国家工业布局 C、消除了城乡经济差异 D、加速了改革开放步伐
  • 12.  他是共和国的脊梁,曾经立下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铮铮誓言,坚持“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的实干追求。他是(  )
    A、邓稼先 B、焦裕禄 C、雷锋 D、王进喜
  • 13.  如图是1960-1965年间的宣传画。图中宣传画内容体现了(  )                                         

    A、科学生产意识 B、科技创新意识 C、团结协作意识 D、健康第一意识
  • 14.  1964年10月底,美国国务院托马斯预测道:“(1)中国会早晚‘加入’联合国和参加核裁军的国际谈判;(2)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和交往会迅速增加。”此预测是基于,中国(  )
    A、原子弹的爆炸成功 B、与美国正式建交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辽宁舰交接入列
  • 15.  在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先后把全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及所拥有的先进设备全部集中调动起来。修建港珠澳大桥,数万建设者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最终创造了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这充分体现了(  )
    A、中国交通发展的高速度 B、科教兴国战略的时效性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军队武器装备的先进性
  • 16.  “试验千回终炼成,中华神药世间行。……因解青蒿添白发,为除疟疾远浮名。”这首七言绝句赞美的科学家是(  )
    A、袁隆平 B、屠呦呦 C、杨利伟 D、钱学森
  • 17.  中国重返联合国以来,通过联合国舞台有效维护了涉台、涉港、涉澳、涉藏和涉疆等重要问题,沉重打击了各种反华势力的挑衅。这说明,重返联合国有利于(  )
    A、捍卫中国国家主权 B、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C、发展中国多边外交 D、加强中国国防建设
  • 18.  1978年7月,国务院务虚会提出:要组织国民经济大跃进,放手利用外国资金,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由此可见,这一会议(  )
    A、延续了“大跃进”思想 B、加速了工作重心转移 C、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D、肯定了经济建设成就
  • 19.  表中主题词是(  )                                                                                 

    时间

    主题词

    典型成就

    五五计划(1976-1980)

    ____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

    A、民族独立 B、工业增速 C、科学发展 D、伟大转折
  • 20.  1979年12月,国务院决定把外贸经营自主权扩大到沿海沿长江各省,扩大地方经营进出口商品的范围。这说明(  )
    A、国企改革的成效显著 B、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立 C、现代化事业加速推进 D、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 21.  1980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凤池村有3人登上了“万元户”光荣榜,其中曹灿伦靠承包鱼塘养鱼为生,曹日添靠种冬瓜发家,陈志安靠贩鱼致富。这反映了(  )
    A、改革激发经济活力 B、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市场经济全面繁荣 D、集体经济优势明显
  • 22.  1978年至1982年的五年间,奖金在职工工资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1978年全国职工发放的奖金总额为10.8亿元,而1984年则达到了185.8亿元。职工奖金的发放(  )
    A、扩大了包产到户 B、增强了企业活力 C、体现了平均分配 D、消除了贫困现象
  • 23.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一二月二十一日)》是党的重要文献。该文献(  )
    A、总结了拨乱反正的经验 B、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D、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 24.  如图可知,新时代十八洞村和独龙族实现脱贫得益于(  )                                        

    A、保护文化重视教育 B、高产作物普遍种植 C、民主改革废除剥削 D、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 25.  “大美濠海。忍辱徒慷喟。憾缺金瓯逾百载。慈母岂伊无爱。额庆九九回归。五星金耀红旗。”诗歌歌颂的是(  )
    A、新中国成立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澳门回归 D、香港回归
  • 26.  学者指出,新时代参与香港选举和治理的人士至少应达到三方面要求:第一,能够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关系,坚定不移拥护“一国两制”方针。第二,能够正确认识中央和特区的关系。第三,能够在政治上获得中央的信任和支持。这些要求体现了(  )
    A、“港人治港”原则 B、“爱国者治港”原则 C、“高度自治”原则 D、“和平统一”原则
  • 27.  如图表明,新时代我国军队建设的重大突破是(  ) 

    A、军队数量迅速增加 B、区域分布更加均衡 C、军种体系更加完善 D、战区主战格局形成
  • 28.  如表《国家记忆:新中国70年影像志》第三篇章的子目录,据此可知,第三篇章的目录标题是(  )                                  

    3.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书写民主法治的辉煌篇章

    3.2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

    3.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凝心聚力共谋跨越式发展

    A、城乡巨变 B、经济之脉 C、大国工程 D、当家作主
  • 29.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乡居民的衣着需求发生了从“保暖御寒”向“美观舒适”的转变,从“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的转变,从“做衣”向“购衣”的转变。这一变化呈现出的新特征是(  )
    A、实用性 B、个性化 C、均衡化 D、简单化
  • 30.  2019年,《人民日报》发表了元旦社评文章,文章中出现了“70年华诞、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等关键词。据此推断,这篇社评文章的标题是(  )
    A、《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搞好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 C、《迈进光辉灿烂的新世纪》 D、《创造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新辉煌》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 31.  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的鞍山钢铁厂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全国支援鞍钢”的口号发动下,至 1952年末,全国48个城市、70多个单位和76座大中专院校,先后为鞍钢建设输送了7446名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在(鞍钢)“三大工程”建设期间,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先后为鞍钢提供各类建设材料16000多个品种规格,总重量达1144968吨。 

    ——摘编自《发愤图强的业绩》

    材料二:鞍钢与新中国“第一” 

    1953年10月,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在鞍钢诞生。 

    1956年,鞍钢钢材应用在新中国第一批解放牌汽车上。 

    1963年6月,鞍钢研制成功16Mn特长特厚桥梁钢板,应用于南京长江大桥。 

    1979年,鞍钢研制F93钢应用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材料三:鞍钢的改革与探索( 1978-1993年) 

    时间

    时间改革内容

    1979-1986年

    实行“上缴利润承包”的经济责任制,在基层厂矿普遍推行了厂长负责制试点,落实经济责任制。

    1987-1992年

    鞍钢与国家实行“三包两保一挂钩”总承包,鞍钢内部实行承包经营。

    1993年

    经国家批准,鞍钢提前结束了与国家的总承包,开始执行分税制,享受了免税“两金”和提高折旧等政策。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全国支援鞍钢”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鞍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鞍钢的新发展。
  • 32.  改革开放40年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新华出版社出版了《巨变: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记忆》,重温改革开放4年来暖心动人的家国记忆。全书共10个篇章,分为上下两编,书中部分章节目录节选

    篇章标题

    内容(局部)

    第1篇开放高地篇

    1.1 深圳: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

    1.2 海南:从边陲海岛到国际旅游岛的华丽蜕变

    1.3浦东:从窗口到试验田——改革开放先行者

    第2篇乡村变迁篇

    2.1 小岗村:精神地标

    2.2 大寨村:春风又绿虎头山

    2.3 华西村:从“样本”走向转型

    ……

    第4篇城镇变迁篇

    4.1 墨脱:“莲花秘境”告别高原孤岛之“路”

    4.2茅台镇:千年古镇添新机

    4.3濮院镇:毛衫时尚小镇的“时尚转型”

    ……

    第5篇经济改革篇

    5.1中国走向世界:“打开国门搞建设”

    5.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5.3资本市场:从试验田到建设资本市场强国

    ……

    第8篇社会民生篇

    8.1教育变迁:从恢复高考到建设教育强国

    8.2 医疗变迁:从“赤脚医生”到“健康中国”

    8.3消费变迁:从票证到支付宝

    ……

    (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深圳能够引领时代的原因。
    (2)、 阅读第5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改革的主要方向。
    (3)、 结合所学知识,为《巨变: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记忆》新增一个篇章(第11篇),至少列举三条相关内容。(要求:篇章标题准确,列举内容符合标题主题)。                                                                                                         

    篇章标题

    内容(局部)

    第11篇  

    11.1  

    11.2  

    11.3  

  • 33.  国礼是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重要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70年代外国领导人赠送的国礼(局部)​  

    组别

    1

    2

    3

    国礼

    简介

    1954年,印度阿格拉市政府赠周恩来总理的大理石雕刻泰姬陵模型

    1965年4月,印度尼西亚国务院赠周恩来总理铜质万隆会议纪念章

    1972年,尼克松赠送给毛泽东主席名为“和平之鸟”的“瓷塑天鹅”

    材料二 

    ​ 

    ​1984年撒切尔夫人访华,在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前撒切尔夫人送给邓小平礼物——“银铭文圆盘”。这只珍贵的银盘上面,同时携刻着为解决香港问题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和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的名字,也携刻着中英关系史上重大的历史时刻,当然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证物,伴随伟人的名字永世相传。​ 

    材料三 

    9

    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对外赠礼錾刻铜胎雕漆“丝路绽放”赏盘

    2018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对外赠礼御黄琉璃“礼乐共鸣”摆件

    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对外赠礼景泰蓝“和合共生”对瓶

    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对外赠礼景泰蓝“文明互联”双联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组国礼,指出该国礼与哪一重大外交事件有关,并结合史实加以简单说明。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银铭文圆盘“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证物”。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