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甲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4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17 类型:二轮复习

一、原题

  • 1. 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
    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 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

二、基础

  • 2. 习近平在与博鳌亚洲论坛董事的会见中指出:“计利当计天下利。世界大同,和合共生,这些都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一直秉持的理念……幸福不应该是一个独立单元的享受,而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感受。”这段讲话蕴涵了中华文化(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B、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C、以和为贵的道德观 D、厚往薄来的义利观
  • 3. 唐代主要是以诗取士,促进了诗歌在唐朝的发展;宋代注重策论,文学体裁——词大大发展起来;元代科举制度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特点,有力地推动了元杂剧的成熟和兴盛。这主要说明(   )
    A、科举制逐渐走向衰落 B、不同文化政策创造不同文化 C、文学繁荣得益于朝代强盛 D、国家统一保证不同文学的出现
  • 4. 中国古代文人常以青松、翠竹、红梅、苍鹰、猛虎、雄狮、奔马等为吟脉描绘的题材,其蕴含的精神追求是(   )
    A、道法自然 B、刚健有为 C、和而不同 D、崇尚清廉

三、巩固

  • 5.  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侧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 6. 西汉末年思想家扬雄在《反离骚》中,把屈原比为“凤皇”“神龙”“骅骧”,用“芳酷烈”“扬之芳苓”来描述尼原的品德,但是扬雄又批评屈原“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由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儒学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 B、西汉末年道德观念沦丧 C、人物评价受主流思想影响 D、士人不满现实社会黑暗
  • 7. 古代中国以地图绘制中的中与边、大与小、上与下来表达着当时关于民族、国家和文明的观念,也表达着某种焦虑和不安。而《职贡图》、《王会图》或《朝贡图》,就把异国人物画得多少有些变形。这些现象体现出(    )
    A、统治者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B、汉人文化思想中的传统意识浓厚 C、民族交融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 D、民族元素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容
  • 8. 《尚书》记载,“先王有服,恪谨天命……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春秋末期,《左传》强调“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认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些记载表明,春秋时期(    )
    A、王权传承方式更动 B、仁政思想得到践行 C、农民社会地位提升 D、民本意识已经出现

四、提升

  • 9. 有学者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延续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图所示)。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

    第二次,魏晋时期—从“礼教”到“个性”

    第三次,唐宋时期—从“门第”到“平民”

    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

    ①第一次热潮反映治国思想的变化       ②第二次热潮得益于民族的交融

    ③第三次热潮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④第四次热潮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0. 西周时期,统治者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而呼之为“天”,周王则为受天之命而王天下的“天子”。同时,统治者也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民”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天子既要“敬天”,又要“保民”,才能维护“天命”。这种思想(   )
    A、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 B、催生了朴素唯物主义萌芽 C、表明统治者放松约束民众 D、成为维系宗法分封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