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跟踪训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1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图示法是一种很好的历史学习方法。如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形成于 (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2. 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3.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正确顺序是 ( )A、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 B、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C、科举制——世官制——察举制 D、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4. 下图是秦朝与唐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唐朝中央官制的突出特点是 ( )A、丞相制度已被废除 B、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C、中央行政机构效率低下 D、散相权保障皇帝集权5. 下列诗句中反映古代选官制度的是(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D、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6.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但也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制度不过是皇权的再分配,实际上中书省的官员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门下官署更像是皇帝的收发室。”这段话反映了三省六部制的 ( )A、职权划分 B、基本内容 C、本质目的 D、内在缺陷7. 《唐律疏议·职制》载:“诸官有员数,而署置过限及不应置而置,谓非奏授者。一人杖一百,三人加一等,十人徒二年。”此律令的直接目的在于 ( )A、注重任人唯贤 B、防范机构臃肿 C、严惩贪污腐化 D、强调公正廉明8. 北宋时,曾流传“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它折射了( )A、重文修武消弭边患的决心 B、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 C、民间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 D、重文轻武引发价值观变迁9. 西汉更赋表,从如表可以看出,以钱代役 ( )
更赋类别
服役内容
代役价
“更卒”
23至50岁的男丁在郡县或京师服徭役—个月
可纳钱2000(即2000文),由政府雇人代役
“正卒”
23至50岁的男丁到本郡服兵役—年
每月2000文
“戍卒”
23至50岁的男丁一生必须去边境屯成—年
可以缴纳24000文代役
戍边
男子每年须戍边三日
可纳钱300以代
A、强化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B、改变了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生产时间 D、防止了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10. 宋代朝廷给予新科进士各种荣耀,录取后即行“金殿传胪”(唱名),皇帝逐一召见,当殿授予出身和官职,并赐袍、笏、靴等,后于琼林苑赐宴,称为“琼林宴”……但却规定不许及第者拜“座主”称“门生”和互称“同年”。上述材料反映的最主要问题是 ( )A、进士交往受到严格的限制 B、殿试成为选拔官员的关键 C、宋代的皇权专制日益强化 D、宋代文官地位进一步提升11. 唐朝时期有一位皇帝,“一度夺了唐朝政权改为周朝,但贞观之治得以延续,社会经济继续向上发展,其最大贡献在于把政权向一般庶人开放”。下列措施体现这位皇帝上述贡献的是 ( )A、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科为主 B、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殿试和武举 C、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D、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始建进士科12. 唐朝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说明 ( )A、政事堂是最高决策和议事机构 B、中书门下拥有最高立法权 C、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 D、三省体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13. 均田制被破坏,权贵之流再次在损害农民的情况下扩大其地产。由于税收制是以人头 为基础的,帝国不断增长的捐税负担都落在农民头上,而这时农民占有的土地正在减 少。为此唐政府实施了(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摊丁入亩 D、租调制14. 下表为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据此可知唐代 ( )类别
士族
小姓
寒族
人数总计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进士
589
71.0
109
13.1
132
15.9
830
明经
81
63.3
18
14.0
29
22.7
128
制科
88
65.7
10
7.4
36
26.9
134
A、进士科的录取比例最高 B、门第仍是录取的依据 C、士族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D、士族进一步垄断仕途15. 河南尹田敞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款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哎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察举制的弊端 B、选拔官更以品评为主 C、地方无选官权 D、科举考试的选官方式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是何种选官制度?(2)、在汉代与魏晋时期,我国的选官制度又是怎样的?其选官依据是什么?(3)、从古代的用人制度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17. 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二 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
贫苦子弟、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和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2)、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