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点对点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1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秦、隋两个王朝国祚短促,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
    A、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B、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运输通道 C、修筑了规模庞大的军事战略防御工程 D、推行了思想统一服务政治统一的方法
  • 2. 唐朝前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从决策到实施须涉及众多政府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是(   )
    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3. 下面两幅图展示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入仕方式记载的全部 1561 人中,“科举入仕”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唐代后期 (   )

    A、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 D、扭转了传统门第观念
  • 4.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曾评论某一制度的优点时认为“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对于这一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产生于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的社会现实

    ②适应了当时人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局面的需要

    ③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④这一制度有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5.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6. 如表中民谣、诗歌体现的选官制度依次是(   )

    选官制度

    民谣、诗歌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A、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B、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 C、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察举制
  • 7. 宋朝社会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下列属于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是(    )
    A、科举制的完善 B、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C、察举制的发展 D、八股取士制度形成
  • 8. 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为此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这表明九品中正制的推行(   )
    A、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B、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局面 C、保证官员清正廉洁 D、提升了寒门庶族地主的地位
  • 9.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严谨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 10. 五代时期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记载:“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与材料所述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三省六部制 B、均田制 C、科举制 D、租庸调制
  • 11. 《大唐六典》,简称《唐六典》,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官修的行政法典。它记载了唐朝前期的官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下列选项属于《唐六典》主要内容的是(   )
    A、南北面官 B、天可汗 C、六部 D、两税法
  • 12.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的方向发展。其目的是(   )
    A、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B、解决政府财政困难 C、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 13. 有同学以“科举取士”、“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作为关键词整理知识。据此判断,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   )
    A、隋唐盛世 B、民族交融 C、制度创新 D、藩镇割据
  • 14.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该诗表明了唐朝(    )
    A、九品中正制的发展 B、士族政治势力的衰弱 C、工商业经济的繁荣 D、儒学道教与佛教发展
  • 15. 西汉汉武帝确立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是(   )
    A、察举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八股取士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如遭灾害减免租调。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两税法实行后不久,唐德宗一行在郊外打猎,问一户农民生活快乐吗。农民说:“不快乐”。因为“诏令没有信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他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后来又说按价收购粮食,实际上一钱不给。起初说收购的粮食就近交纳,现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营,唉,就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皇粮国税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初期的赋税制度。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两税”的内涵。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两税法没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时代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四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和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制度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3)、根据材料四,指出与租庸调的税制相比,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