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时跟踪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1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2. 北宋真宗时期,驸马都尉石保吉因“卜夫盗财”,乞求真宗“特加重罪”治之。真宗曰:“有司自有常法,岂肯以卿故乱天下之法也。”驸马都尉又请求“于私第决罚”,亦不许。这反映出北宋( )A、依法治国日益彰显 B、“君民共治”得以实现 C、文官政治逐渐形成 D、政府治理意识趋于理性3.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材料意在说明北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重文轻武 B、强化皇权 C、分权制约 D、控制地方4.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八《任将》,元祐元年刘挚言:祖宗之法,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武人为总管,领兵马,号将官,受节制,出入成守,唯听指挥。”这是由于宋代 ( )A、开放宽容的政治环境 B、节度使制度的废除 C、地方割据基础被铲除 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5.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抗击西夏的名将狄青被提升为最高军政机关枢密院的枢密副使,遭到朝廷大臣强烈反对,他们以“出身兵伍、四夷会因此轻蔑朝廷、大臣耻与为伍、破坏祖宗家法”等“五不可”理由表示反对。材料体现出宋代政治的特点是 ( )A、分化事权,互相羍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文武制衡,加强君权 D、重文抑武6. 《元史·卷二百二》载:“元起朔方……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官”的管辖权属于( )A、宣政院 B、腹里 C、中书省 D、御史台7. 五代时期,节度使权力无边,中央失去控制。为解决这种状况,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由中央派文官出任知州 B、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C、设立“三衙”掌管调兵 D、建“四监司”监控中央8. 唐代,谏官本为宰相两府之属官,职在谏阻皇帝。宋代,谏官则由皇帝任命并且宰相不得推荐人选。仁宗时期,谏官的职责更加扩大,对内劝谏王恶;对外则可以论奏官员,并且经常出现谏官论奏宰执的现象。这主要体现了 ( )A、官员监察制度不断完备 B、谏官地位进一步提高 C、谏官能制约王权和相权 D、专制统治加强的趋势9. 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表明宋代 ( )A、相权逐渐加强 B、地方权力削弱 C、监察制度完善 D、君主专制加强10. 据史料记载,宋真宗曾多次向三司使打听国库虚实,但宰相李沈始终不肯让三司使告诉其具体数字,反而经常向宋真宗报告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 )A、监察制度相当完善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皇权明显弱于相权11.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鉴于唐朝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
①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②派文臣出任地方知州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④在全国推行行省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12. 宋真宗景德年间,“上每得边奏,必先送中书,谓毕士安、寇准曰:‘军旅之事 ,虽属 ▲ , 然中书主文武大政, 号令所从出。’”材料中“ ▲ ”应该是 ( )A、参知政事 B、三司使 C、枢密院 D、军机处13. 1005年宋辽之间签订“澶渊之盟”,1141年宋金之间签订“绍兴和议”,两者相同影响是(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开发 B、维持了相当一段时期的和平 C、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D、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14. 宋开宝元年,开国功臣、户部尚书陶谷的儿子陶邴高中第六名。考试后,太祖令参知政事薛居正对其进行复试,合格后乃赐及第,并下诏规定,凡是官二代考科举必须在中进士后进行复试。宋太祖此举 ( )A、防范权贵对皇权的威胁 B、促进北宋社会阶层固化 C、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实现了科举的公平公正15. 北宋在宋辽战争中取得胜利后签订了屈辱和约;南宋岳飞打败金,收复失地,但南宋皇帝杀死岳飞。二者最主要的共同原因是 ( )A、宋力量弱小 B、换取和平 C、发展经济 D、崇文抑武政策的延续16. 从秦汉之独相、汉武帝频繁更相,到隋唐将相权一分为三,再到宋代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的设置及罢设政事堂。这一过程反映出( )A、中央机构急剧膨胀 B、行政事务趋于繁琐 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D、宰相权力日益扩大二、材料分析题
-
17. 王安石变法
材料一:
——以上数据摘自梁启超《王安石传》
时间
岁入/缗
岁出/缗
状况
宋太宗(976﹣997年在位)
22245800
近半
余大半
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
150850100
126775200
余24074900
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
126251964
无余
无余
宋英宗(1063﹣1067年在位)
116138405
131864452
亏15726047
——以上数据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表分别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状况?(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部分历史时期的形势图
图1
图2
图3
图4
材料二:学术界对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认为1949年前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时期:
时期
特征
甲
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凝聚为一体,高度发达的文明成为 中国疆域进一步凝聚发展的核心。众多民族或政权对“中国”的认同以及各 民族相互之间结成了紧密的血肉联系,成为中国疆域形成的黏合剂。
乙
中国疆域内部各地区的界限日益模糊,边疆内地化特征日益明显,边疆与 内地的关系更加密切,已经成为牢固的一体。中国疆域的外缘由于一系列 条约的签订呈现逐渐明晰的状态,具有了近现代国家疆域的特征。
丙
中国失去了对传统藩属国的控制,界限也趋向明晰。大片边疆地区被侵占, 中国疆域急剧缩小。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众多民族完成了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成为了“自觉的民族实体”,中国疆域缩小的趋势得到了遏制。
——据李大龙《试论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的分期与特点》整理
从材料一中选取两张不同时期形势图,指出其所属材料二中划分的时期,并结合上述图文信息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