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时跟踪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1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称赞科举制时说:“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科举制受推崇是因为它A、追求公平公正与择优录用 B、体系严密推动社会进步 C、成为资产阶级的斗争武器 D、为政府提供了所有能吏2.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汉景帝趁机收回诸侯王的行政权和司法特权,并大幅削减诸侯国的居民数量和疆域面积。汉景帝的这些措施( )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调整了中央行政体制 C、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D、有利于削弱封国实力3. 刘后滨教授指出:唐中叶,在朝廷政治体制转变过程中,凡是皇帝的命令需要发往尚书省诸司制为政令下行实施的,都要经过中书省的宣奉行;尚书省成为以左右丞为长官的中书门下的制敕下发过程中签署转发的机关。这表明 ( )A、尚书省在政务运行中的地位下降 B、朝廷重视对职官体系的发展完善 C、相权的增强对君主专权有所制约 D、三省制调整提高了朝廷决策效率4. 有学者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造就了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主要是肯定了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 )A、保证了官员来源于社会基层 B、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 C、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5. 780年,唐朝政府颁行了新的赋税制度——两税法,规定:地方官府量出制入,将诸项税收合并为一总额,按照户税、地税两种征税方法分摊到每户百姓头上,户税按人丁和资产征收,地税按田亩缴纳,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由此可知,两税法( )A、利于政府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促进了封建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 D、彻底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6. 下表是关于唐代土地买卖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 ( )
记述
出处
天下诸郡逃户,有田宅产业,妄被人破除,并缘
欠负租庸,先以亲邻买卖
《唐会要》
寺院广占田地及水碾硙,侵损百姓
《全唐文》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
《册府元龟田制》
A、土地的交易活动受到法律保障 B、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C、唐代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赋税沉重加剧了土地买卖行为7. 下表是唐代科举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据此可知,在唐代(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A、科举制成为选官的唯一方式 B、进士科更注重选拔具有才华和能力的人才 C、明经科完全脱离社会的实际 D、进士科考试对唐诗的繁荣起着决定性作用8. 薛元超凭借门荫入仕,在唐高宗时期官至宰相,其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这表明( )A、选官方式科举门荫并重 B、丞相大多数由门荫入仕 C、选官制度具有不确定性 D、科举取士制度受到重视9. 假设在如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户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刑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10. 北宋中期,欧阳修、司马光曾经就省试录取名额分配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司马光主张照顾地区差异,按照一定份额“逐路取人”。而欧阳修则认为,应该按照考生的绝对成绩“唯才是择”,以防“缪滥”。这反映了 ( )A、科举制难以实现公平 B、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冲击 C、双方政治观点的分歧 D、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11. 唐朝的门下省负有驳正违失、审议签发的重要职责,具有特殊意义。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理说:国家设置中书、门下省,就是为了互相稽查,如果中书省的诏救有错误,门下省就应进行驳正。唐朝强化门下省封驳职能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统治效能 B、缓和君主和宰相之间的矛盾 C、促进吏治清明 D、促使行政权力向门下省集中12. 在唐代,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凡涉及军国大事的重要事宜都需要由中书省进行诏书的起草,门下省负责批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 )A、是汉承秦制的体现 B、制约了君权 C、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D、降低了办事效率13. 税收历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关于唐朝的两税法有如下描述:“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这一制度( )A、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C、有利于消除贫富差距 D、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14. 唐代科举考试试卷不密封,主考官决定是否录取时;既看考生的答卷水平,也可以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和声誉,如举子平时所作诗文卷轴向礼部交纳的"纳省卷",在社会、政治、文坛上都有地位的人向主考官推荐的"通榜"等。唐代科举的这一录取原则( )A、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 B、加强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 C、体现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 D、利于对参考考生全面考察15.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每年考试,凡能通一经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得甲等者可为郎官。这一做法 ( )A、确立了儒学统治地位 B、开创了科举考试的先河 C、扩大了官员选拔渠道 D、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16. “它排除了宰相的个人专权、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加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分封制度 B、郡县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九品中正制二、材料分析题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
材料二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结交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为此曹魏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后来这些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大都由世家担任,他们的阶级本性决定了他们在品评人物时不看才德,主要看出身门第,他们甚至根据族谱决定取舍,而对寒门庶族则百般挑剔,拒之门外,以至使官僚队伍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阅读材料一,指出与之相符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2)、阅读材料二,指出曹魏时期施行的新的选官方法的名称,并全面分析该制度的历史影响。(3)、根据材料三,简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名称,并概述其职责。(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这种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