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检测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14 类型:单元试卷

一、基础运用

  • 1. 下列划线字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唐(tuí)      交(xiè)      制(è)      毛(róng) B、(kàn)      游(guàng)    延(màn)    避(xié) C、(chú)      倦(dài)      琐(xiè)    跚(mǎn) D、(hén)      临(bīng)     婆(suō)    枝(qiú)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久看这些器物,潜滋暗长中,你会忽略它们的外形,真切地感受一种气韵。 B、他真是祸不单行 , 小车被撞坏了,又丢了钱。 C、小涵唱歌妙手偶得 , 因此,同学们都选她担任文艺委员的职务。 D、被老师批评之后,他情郁于中 , 撕坏了自己的作业本还冲我大喊。
  •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众阅读作为社区文明程度,一直受到各方面关注。 B、通过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社区居民的纸质阅读量和数字阅读量都呈现上升趋势。 C、阅读的目的,不仅是长知识、增技能,而是让我们成为更加完美的人。 D、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关键在于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 4. 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

    古松的形象随着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假如木匠、植物学家和画家同时来看古松,木匠心里盘算它是适合造房子还是做家具,__________;植物学家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__________;画家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是聚精会神地__________以及它的昂然高举的气概。由此可知,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

    ①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

    ②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③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
  • 5. 划线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B、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D、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二、古诗文阅读

  • 6. 诗歌鉴赏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星河欲转千帆舞”中“转”“舞”二字,過真地写出了词人在风浪颠疑中的感受。 B、经过海上航行,词人的梦魂仿佛回到天国,听到天帝殷勤地垂问自己要回到何处。 C、词人希望自己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走,她疾呼:风把我的小船吹到海外仙山吧。 D、该词通过记梦,抒发词人对现实的眷恋,表达了自己不被苦难磨灭的追求和向往。
    (2)、赏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 二字的妙处。
  • 7. 文言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染:染成。②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③夕舂(chōng):夕阳。

    (1)、解释下面画线的词语。

    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午、未、申三时

    ④月景不可言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3)、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三、默写

  • 8. 古诗文默写。
    (1)、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2)、 ,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院士,90岁不离手术台,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来形容就是
    (4)、吴均《与朱元思书》中运用对偶的手法,以蝉和猿的动来衬托出山林宁静的诗句是 ,

四、现代文阅读

  • 9. 阅读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候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1)、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根据文章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另外两件事。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2)、结合语境,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此句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3)、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 10. 现代神迹

    创纪录的神十三究竟“神”在哪

    ①4月16日9时56分,随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缓缓降落在东风着陆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这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就此圆满收官。此次我国航天员“太空出差”较以前的任务究竟有哪些不同?

    ②“太空出差”为啥是6个月?航天员就不能在空间站多住一段时间吗?

    ③首先,是对航天员身体情况的考虑。失重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会随着失重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曾表示:“长期处于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肌肉和骨骼系统等影响效应更加凸显,出现应急医学问题的概率将增高。”

    ④此外,除了航天员需要换班休息,载人飞船同样也要轮换。由于长时间暴露在太空辐射中,载人飞船部分电子元器件受到的辐射剂量随时间积累,在轨时间存在上限。而6个月的任务时长能够保证飞船各项指标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一旦飞船在太空中暴露时间过长,则可能产生无法预估的风险。当然,宇航员也有“加班”的情况——半个月前刚刚从国际空间站返回的美国宇航员马克·范德·海,便在空间站中驻留达355天。

    ⑤神十三返回怎么能这么快?

    从北京时间4月16日0时44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到当日9时56分返回舱成功着陆,整个返回过程仅耗时约9小时,大致相当于乘高铁从北京去往广州的时间。神舟十二号返回时,从飞船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分离,到其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大约花费了28.5小时。从28.5小时到9小时,快速返回快在了哪个环节?

    ⑦神舟十二号飞船在与中国空间站脱离后,并没有着急启动返回程序。而是先绕到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下方,与径向对接口靠拢,对径向交会对接的各项技术进行验证。也正是有了神舟十二号的“铺路”,神舟十三号在交会对接时首次成功采用径向交会对接技术,为后续空间站全面建成、运行奠定了基础。

    ⑧验证任务结束后,神舟十二号便进入了绕地环绕阶段。简单来说,便是围着地球不停绕圈。绕圈是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窗口期”。由于载人飞船携带的燃料有限,返回时无法主动调整轨道面来对准着陆场所在区域。因此,只能让着陆场“主动瞄准”飞船。由于地球自转和飞船运行轨道的限制,这样的机会每绕一圈只有一次。而飞船连续不断地围着地球绕圈,便是为了寻找一个时间、气象等条件都处于最佳的返回“窗口期”。神舟十二号返回时,在这个阶段花费了大量时间,它绕地球转了大约11圈,每转一圈便要消耗1.5小时。因此,尽可能地减少“绕圈”次数,便是此次神舟十三号快速返回的关键。

    ⑨通过对最佳返回“窗口期”的精密计算,神舟十三号能够对脱离空间站的时机进行提前安排,从而保证飞船脱离空间站,进入绕地轨道后不久,东风着陆场便可“瞄准”飞船,省去了大量绕地时间。据了解,此次神舟十三号在这一阶段仅绕行地球5个圈次。

    ⑩“这整个过程需要一系列的复杂操作,因此必须保证该技术成熟稳定后,才可进行。”杨宇光认为,快速返回技术的应用也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走向成熟、强大的象征。

    (选自2022年04月19日《科技日报》有删减)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采用了时间顺序,“‘太空出差’为啥是6个月”“神十三返回怎么能这么快”两个部分说明了创纪录的神十三究竟“神”在哪。 B、失重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会随着失重时间的增加而逐渐消失,所以长期处于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肌肉和骨骼系统等没有明显的影响。 C、载人飞船部分电子元器件受到的辐射剂量随时间积累,在轨时间存在上限,所以宇航员不能执行超过6个月的航天任务。 D、载人飞船返回时只能让着陆场“主动瞄准”,飞船连续不断地围着地球绕圈,是为了寻找最佳的返回“窗口期”。
    (2)、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请选择其中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3)、第⑧段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它绕地球转了大约11圈,每转一圈便要消耗1.5小时。

  • 11. 文言文阅读

    千里江山一图展

    龚农

    ①在山水画史上,王希孟是大有成就的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千里江山图》全图构图周密,用笔精细,色彩鲜艳,是绘画史上青绿山水画的著名代表,通过此卷,可以看到北宋大青绿山水画的杰出成就。王希孟创作这幅画时,仅仅是一个年约18岁的青年。他的遭遇可以说是天妒英才的典型,在创作完这幅杰出的作品不久,他就因病逝世,年仅20余岁,令人叹惋。

    ②王希孟学习和创作绘画的时期皆在宋朝徽宗的时候。宋徽宗不是一个好皇帝,但确是一个好画家和艺术赞助人。他重视艺术尤其是美术的创作,设立翰林书画院,将大批画家召入宫廷,授以官职。成立专门机构搜集、收藏古代书法名画,古代绘画在他的统治时期达到了辉煌的高峰。这一切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王希孟十几岁时便在画学为生徒,宋徽宗从他的画中看出他绘画艺术的天赋,认为“其性可教”,亲自教授王希孟绘画技艺。半年之后,王希孟就创作了这幅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画成之后,被徽宗赐给了太师蔡京。牧仲的《论画诗》记载说:“宣和供奉王希孟,天下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断肠太师京。”作注说:“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经年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

    ③王希孟生长和学习的年代,正是山水画创作开始崇古的年代。当时的山水画以古拙简朴为目标,追求古雅精工的效果。王希孟所学的显然不是古拙简朴的一路,而是精工浓艳一派。王希孟被他的处境影响,他个人的文化资历也决定了他自己的审美情趣。他的山水画浓艳灿烂的气氛也正符合当时皇室的审美要求。

    ④《千里江山图》正如其名,采用近乎俯视的视角,千里江山一图揽,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千山万水。莽莽苍苍,浩浩无垠;宏大雄壮,气象万千。画中的万峰千壑,星列棋布,重重叠叠,都浸在大江之中,岛屿相叠大江旷远,水天相接,河渚绵延;或一山孤处,或大山堂堂高峙,众多冈丘林壑分布其次;或二岳相望,或叠嶂层峦起伏峥嵘而各异。其山间岭上、汀旁岸边都有丛树林竹、寺观庄院、茅舍瓦屋,且皆有道路可通可寻。水中舟楫亭榭,繁密穿插,人物如蚁,不可胜数。总之,场面浩大,景物繁多,前无古人。这种场面,不可能是实地写生所得来的场景,而是通过一种诗意的想象,将千里江山的神貌艺术地再现。从诗意中寻找绘画题材正是宋徽宗朝画院的一个特征。

    ⑤《千里江山图》画法还比较明显,画山石,先用浓、淡墨线条勾出轮廓和大概形体,再用柔软圆润的长短线条加皴①.高峰皴法略近荷叶。上部(如山头、石顶)用苦绿接染。山石的下部(如脚坡处)多保留赭石色。上部用苦绿接染后,再以浓厚的石青或石绿色覆盖。浓厚的石绿或石青到赭石、苦绿接染处亦渐淡,愈到山头、石顶处愈浓。石绿和石青多是交替使用前一个山头用石青,则后一个山头或邻近的山头用石绿。再后或旁边的又使用石青,以显见前后左右的关系清楚。石绿和石青的颜色很厚(以致后来成块脱落),皆原色,十分灿烂艳灼。这在以前的青绿山水中是少见的。水纹用笔纤细,峰头纹一览无尽。水面尽染苦绿色,似乎背后加衬石青和石绿。天空用石青。水天交接处以赭色接染,气氛浑然一体。房屋多淡赭色墙,浓黑屋顶或浓黑中又皴以深重石青、石绿色,以引起观者注意,同时也加重画面的分量。人物多用粉画。江渚皆用浓石绿和石青横抹。水草用黑青绿点写,柳树用浓墨色写杆枝,鲜艳的石绿色刷写一组一组的叶条,杂树干亦以浓墨写之,或用苦绿点叶,或加点深重的石青。整个画而统一于大青绿的基调中,气氛调和,色彩浓饱,分量沉重,光彩夺目。

    ⑥《千里江山图》通过绚丽的色彩、大气的构图、气势磅礴的题材,表现的是一种灿烂辉煌的美,反映着典型的宫廷的审美情趣。它构思的周密,用笔的精细,色彩的浓艳都比在它以前的青绿山水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标志着大青绿山水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代表着北宋后期山水画的杰出成就。

    注释:①皴cūn,中国画的技法之一。

    (1)、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王希孟是大有成就的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是《千里江山图》的作者。通过《千里江山图》的构思、用笔与色彩,可以窥见宋朝大青绿山水画的杰出成就。 B、王希孟在宋徽宗的亲自调教下,绘画技艺精进,不出半年,他就创作了名垂千古、影响深远的《千里江山图》。 C、王希孟以诗意的想象寻找绘画题材。《千里江山图》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千山万水,而单单是诸山峰的描绘就形态各异,蔚为壮观,让人叹为观止。 D、《千里江山图》的整个画面统一于大青绿的基调中,大量使用石绿和石青两色描绘山川风物,间或用浓黑,人物则是粉画。
    (2)、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文章采用逻辑顺序,对画作《千里江山图》做了全面介绍。开篇从画作《千里江山图》的时代背景、作者及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史上的地位谈起。 B、第②段引用牧仲的记载,既说明了王希孟在绘画上的精湛技艺,也表达了对王希孟英年早逝的慨叹。 C、第③段指出王希孟的山水画浓艳灿烂的气氛也正符合当时皇室的审美要求,为下文介绍画作的艺术特点做了铺垫。 D、本文的语言严谨、准确,同时又颇具文学色彩,典雅而有韵味,与说明对象的特点形成某种呼应与“暗合”。
    (3)、结合文本,请简述北宋后期大绿山水画的突出特点。

五、名著导读

  • 12. 在画横线处依次填人动物名称,正确的一项是( )

    《昆虫记》里每一个昆虫都有自己的本领:如红蚂蚁具有神奇的记忆力可以评为“最强大脑”;

                既可以参评“建筑大师”,也可以去参评“小提琴大师”;            善于制作各种样式的面包,可以评为“西点大师”;                每天热火朝天地劳动,争分夺秒地潜入地下,被评为“劳动模范”。

    A、蟋蟀  西班牙蜣螂  隧蜂 B、蝉  西班牙蜣螂  螳螂 C、蟋蟀  萤火虫  隧蜂 D、蝉  萤火虫  蟑螂
  • 13.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下面是某中同学读《红星照耀中国》绘制的长征路线图,请补充完整。

    江西瑞金→血战湘江→(①)→四渡赤水→强渡嘉陵江→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②)→爬雪山→懋功会师→过草地→激战腊子口→(③)

    ①      ②  ③

  • 14. 《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六、写作题

  • 15. 题目一:请以《藏在……….里的爱》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请以《解开缚心的绳索》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题目一,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文体不限(有明确的文体特征),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④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⑤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