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3年高考历史十校联盟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12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 1.  孔子说:“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自汉代起,“祖功宗德”成为历代帝王庙号制定的基本原则,但“曹魏有三祖,朱棣为成祖,福临(清顺治帝)为世祖,玄烨(康熙帝)为圣祖”的现象也曾频频出现。这说明庙号的制定意在( )
    A、凸显专制皇权的威严 B、传承儒家的礼乐制度 C、塑造君主的开明形象 D、彰显以德治国的理念
  • 2.  西汉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但封国王侯以牛肉为奖赏赐予臣属的现象屡屡发生,在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菜谱中亦记载丰富的牛肉菜品,如牛肉羹、烤牛肉等。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法律制度流于形式 B、自耕农生产遭遇了困境 C、中央权威面临挑战 D、豪强地主势力日益膨胀
  • 3.  如图是宋人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作于1135年),该图用淋漓水墨画江上云山、云雾变幻的奇境,山峰、江水、树木并未作具体细致的描绘,深得其“变态万层”之“真趣”。由此可见,《潇湘奇观图》( )
     
    A、体现了士大夫阶层的情趣 B、呈现了文化下移的趋势 C、表达了名教即自然的思想 D、受到了心学思潮的影响
  • 4.  清军入关后的历代统治者都强调盛京为“龙兴之地”,并“监往代两都之制”尊盛京为留都,其辖区内的制度建设遵循了“参汉(汉族)酌金(后金)”的原则。这些做( )
    A、分散了清王朝的中央政治权力 B、形成了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 C、取了明朝亡于两京制的教训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 5.  1894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今日中国之西学不过是“中学流徙而入于泰西”的结果,在《西学》篇中详细列举了“西学中源”的种种表现,认为学习西学是“以中国本有之学还之于中国”。这种说法( )
    A、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B、体现了对洋务派主张的认同 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促进了近代西学东渐的进程
  • 6.  1939年,昆明市商会出台禁屯货物办法:“凡存货商人务须依据低价及运费数目取加若干之利,随时出售,不得囤积居奇操纵价值;若是违反规定,一经查处,第一次按照货物总值处以罚金四分之一,第二次则按照货物总值处以罚金四分之三,第三次则没收全部囤货。”这体现出当时的昆明( )
    A、战时统制经济体制执行乏力 B、民间组织发挥了社会治理职能 C、民营企业市场环境明显改善 D、工商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 7.  亚述帝国时期,“专业法官”和代表地方势力的基层机构被排除在法庭之外,国王和行政官员掌握裁判权;案件往往由一两位官员裁决,官员充当的兼职法官所做判决堪比行政决定;当事人可以上诉,但只有国王有权处理上诉案件。这种现象说明亚述帝国( )
    A、行政官员成为审判主体 B、政治专制色彩浓厚 C、司法审判缺乏相应程序 D、治理体系较为混乱
  • 8.  英王爱德华四世统治时期(1442-1483年),得到了英格兰大多数贵族群体的拥护。对王室的忠诚服务被广泛地视为贵族地位和权力的正当理由,同时,爱德华选择将郡的统治权交给贵族,依靠贵族的忠诚来管理地方,并在需要时由贵族为其提供军队。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贵族垄断政治特权 B、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C、封建王权有所强化 D、封君封臣制发生异变
  • 9.  16世纪中叶,西班牙王室官员在西属美洲建立起了巨大的白银采矿业,为了满足矿业和城市的需求,农业和畜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但殖民当局却严格限制当地发展制造业的尝试。这体现出当时的西属美洲( )
    A、移植了宗主国发展模式 B、殖民地经济缺乏自主性 C、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 D、民族独立运动遭遇挫折
  • 10.  西方工艺美术大师威廉•莫里斯在《我是如何成为社会主义者的》(1894年出版)一文中说“我一生最主要的激情就是对现代文明的痛恨”,机器生产的产品是如此的粗制滥造、毫无美感,“这完全毁灭了劳动唯一能得到的安慰—艺术”。据此可知,威廉•莫里斯( )
    A、反思了工业文明的弊端 B、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 C、否定了工厂制劳作方式 D、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庸俗
  • 11.  如图是18世纪-19世纪末西方货币制度的演变示意图。该图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时期( )
    A、英镑逐渐丧失了世界货币霸权 B、国家实力决定本币的地位 C、西方货币制度演变带有趋同性 D、黄金成为主流的储备货币
  • 12.  下表为美国《(禁止)就业年龄歧视法》相关内容规定。这表明美国( )                                                                                                                                                 

    时间

    保护对象

    1967年

    40-65岁之间

    1978年

    40-70岁之间

    1986年

    取消了大多数劳动者的年龄上限

    当前

    劳动者范畴为40岁以上的劳动者(求职者和在职者)

    A、奉行劳动至上的价值取向 B、强化了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 C、解决了经济“滞胀”危机 D、削减了“福利国家”的规模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阳修做过礼部侍郎,他对已有的薛居正著《五代史》甚不满意,决意重修。他主张就用“春秋笔法”对这“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续坏”的乱世加以扬善彰恶。他在这部私修史书中专门立《一行传》《唐废帝家人传》《义儿传》等,以表彰乱世中的忠臣义士;同时,对于一生事四姓、历十君还恬称“长乐老”的冯道大加挞伐:“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因“褒贬”需要,欧阳修严格使用词语,甚至出现笔削史料的现象。 

    ——摘编自杨华《中国古代的家礼撰作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 1928年中共六大将中国社会性质确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解决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困扰,但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大规模展开。中国社会史论战则由现实诉求引申到历史问题,争论的实质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与马克思主义所总结的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规律是否一致。论战在1937年基本结束,经过论战,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得到广泛认同。在此次论战中,马克思主义被广泛地应用于对中国现实和历史问题的研究中。 

    ——摘编自李娟《中国社会史大论战的来龙去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阳修著《五代史》的做法及其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特点及其兴起的背景。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史学的重要功能。
  • 14.  确定历史的发展主线并加以研究是认识历史发展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一体化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线索,在这一过程中伴随出现许许多多不合理、不平等和非正义的现象,带来剧烈的动荡、混乱和各种痛苦。因此,世界近代史中便充满了各种各样反抗奴役压迫、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这成为世界近代史发展的另一条线索。这些斗争虽然带来了全球性的对抗与分裂,表现为一种与一体化相谨的离心倾向,但它有助于纠正世界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不平等、非正义的现象,从而使世界日趋公平和谐。因此,一体化与合理化这两条主线贯穿于整个世界近代史,世界历史也因此在这两大板块的互动中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 

    ——摘编自王玮主编《世界近代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确定两条历史发展线索,就这两条线索之间的联系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所定线索不得与材料重复,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应支持有经营能力和有技术专长的农民进入集镇经营工商业,准予其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人口。农民凭借“经营能力”和“技术专长”,获得非农业户口,户口制度迈出了从强制禁止到条件许可的第一步。1985年,公安部颁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决定对流动人口实行《暂住证》和《寄住证》制度,允许暂住人口在城镇居留。同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规定凡16周岁以上的城乡公民均须申请身份证,标志着人口管理理念开始发生从户口管理向身份管理的转变,打上明显地域和职业特征的户口管理出现淡化的趋势。1983年“农转非”人口约为200万,1989年增至3000万,年均增长约500万。 

    ——摘编自尹旦萍《城乡之间:当代中国户口的变革历程》

    (1)、 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80年代户口制度改革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20世纪80年代户口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