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西青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11 类型:期末考试

一、(27分)

  • 1.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热(chì)  污(huì)  为人知(xiān) B、红(yān)笨(zhuō) 深痛疾(wù) C、(huì)    驿路(yì)       吹毛求(cī) D、修葺(qì) 枯(huái) 销声迹(nì)
  •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每一次抵达,都意味着新的出发。奋进新         , 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崇扬        卓越、        的精神境界,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不弃微末、不舍寸功,积小胜为大胜,我们就一定能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迹,不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A、旅程      追逐      精益求精 B、旅程      追求      精雕细刻 C、征程      追求      精益求精 D、征程      追逐      精雕细刻
  •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梦想,坐在家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乡情□我梦想,置身于江南秀丽的小镇,在绵绵的细雨中,体味“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情调;我梦想,登临五岳之尊的泰山,在日出的光芒中,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我梦想□

    A、;《》—— B、;“”      …… C、,《》…… D、,“”——
  • 4. 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中华优秀文化典籍记录了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②阅读这些典籍,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③典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还能带给我们许多人生启迪。④在阅读中,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宽广,精神更加丰盈。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 5. 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首联中“莫笑”表达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农家殷勤待客的盛情。 B、颔联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

    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C、颈联写农人欢天喜地庆贺“春社”。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 D、尾联转为忧伤的笔调,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走出热闹喧嚣后内心的失意与孤独。
  • 6. 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节选文字,完成各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1)、下面对选文中心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主要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就说,言行一致。 B、主要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C、主要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D、主要写闻一多先生的一生硕果累累,贡献巨大。
    (2)、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之弥高……钻得越锲而不舍”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B、“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写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 C、“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的刻苦精神。 D、“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明闻一多先生练习书法非常认真。
    (3)、下面对选文写作特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2段开门见山,作者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言简意明。 B、选文详略得当,略写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详写他研究《校补》和“古典新义”。 C、选文语言生动,富于音乐美。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

    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等。这些词语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D、选文结构严谨,第7段承接上文,第8段引起下文,使内容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 7. 阅读《爱莲说》一文,回答各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        蕃:多 B、香远清  益:更加 C、可远观而不可玩焉亵:庄重 D、陶后有闻鲜:少
    (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D、水陆草木之花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主要描写莲花,第二段对莲、菊和牡丹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了比较和评论。 B、作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孤僻傲慢的品质。 C、“予独爱莲”一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要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坚强不屈。 D、作者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意在讽刺官场污浊、世人逃避现实的社会现象。

二、古诗文背诵默写(8分)

  • 8. 将诗文补充完整。
    (1)、 , 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
    (2)、深林人不知,。                          (王维《竹里馆》)
    (3)、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岱宗夫如何?。                                 (杜甫《望岳》)
    (5)、 ,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6)、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7)、《木兰诗》中简写战争惨烈、旷日持久的两句是 , 。

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7分)

  • 9. 文言文阅读

    【甲】

    生萝卜切丝作小菜,伴以醋及他物,用之下粥最宜。但恨其食后打嗳,嗳必秽气。予尝受此厄于人,知人之厌我,亦若是也,故亦欲绝而弗食。然见此物大异葱蒜,生则臭,熟则不臭,是与初见似小人,而卒为君子者等也。虽有微过,亦当恕之,仍食勿禁。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注释】:①嗳:打嗝。 ②恕:原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予受此厄于人   尝:         ②谈笑有鸿儒    鸿: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故 亦 欲 绝 而 弗 食

    (3)、【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使用了相同写作手法,请从对比、类比两种写法中选出正确的一种写作手法,并结合选文阐释其表达效果。

四、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各题。(15分)

  • 10. 现代文阅读

    窗花舞

    张金凤

    ①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②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③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笸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剪着剪着,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扬鞭驱健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

    ④日头升上来又落下去,窗棂纸暗下去又亮起来。那些盛开在笸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到年关,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棂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

    ⑤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等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地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喜鹊登枝、麒麟送子,从晨曦微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淌着幸福。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娃的屋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

    ⑥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撒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结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⑦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里,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戚朋友。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被城市人接纳和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

    ⑧老人的窗花有传统的样式,也有女儿给设计的新颖花样。我买窗花都是买双份,一份贴在窗上,一份收藏着用来自己学着剪。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从笨拙渐渐娴熟,线条由粗陋渐渐圆润。有一年,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皆大欢喜。

    ⑨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嫚、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栩栩如生,动作鲜活动感。 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就像在炕头上演了一场秧歌大戏。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响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

    ⑩不经意抬头往外看,见对面人家的玻璃窗上也贴着这种窗花。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生风,团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的春节。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1日, 有删改)

    (1)、文章第③段说“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请你认真阅读③~⑤段,概括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
    (2)、请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④段划线句中加点词使用的妙处。

    那些盛开在笸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

    (3)、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4)、联系下面的“链接材料”,以文中的“窗花”为例,谈一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

    链接材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多次在不同场合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总书记常常在考察中点赞那些植根于人民群众朴素劳动、守护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五、(13分)

  • 11. 请阅读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教育报》2021年2月1日讯  为保护学生的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湎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给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通知》强调,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保管手机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通知》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各校要做好家校沟通,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材料二:某社会调查小组在光明中学做了关于"初三学生使用手机的不良影响"的调查统计,其具体数据见下图:

    材料三:

    意大利是欧洲第一个禁止学生上课时使用手机的国家,早在2007年就颁布了一道全国禁令,一旦发现学生在校违规使用手机,校方可对学生处以没收手机或取消期末考试资格等惩罚。2018年7月,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法案,明确规定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学生禁止在校内使用手机,无论是上课时间还是课间休息,甚至在校外进行教学活动时,都禁止使用手机。

    材料四:

    某中学张校长认为,要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序稳妥积极推进,防止机械地“一刀切”。禁止学生带手机,可能会让极个别心理特殊的学生无法接受,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所以要采取“堵”和“疏”、“管”和“控”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新闻报道《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出台的原因及要求。 B、材料二采用列图表的方法说明了光明中学初三学生使用手机对视力影响最大。 C、材料三表明,法国明确规定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学生一律禁止在校内外使用手机。 D、从相关阅读材料可以发现,意大利、法国对学生的手机管理比中国要求更严格。
    (2)、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就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给下列对象各提一条合理建议,从而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①给学生:

    ②给家长:

    ③给学校:                                                                       

  • 12. 请阅读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这时候,我听到呼啸声,我晓得船上储水池盛满水了,  A  潜入到大西洋水底下去了。

    我留在我的房中。我要躲开  B  , 使他的眼睛看不到我激动的情绪。我就这样度过了很愁闷的一天,一方面想走, 恢复我的自由, 另一方面又感到惋惜。离开这只神奇的  A  , 我的海底研究不能完成;这样离开“我的大西洋”,并没有观察它的最深水层,并没有从它那里取得像印度洋和太平洋曾给我揭露的秘密。我的小说刚翻完第一章就从手中掉下去了,我的梦正在最美好的时候就被打断了。多少苦闷的时间就这样过去, 有时看见自己跟同伴们安全逃在陆地上, 有时又不顾自己的理性,希望有意外的机会,阻止尼德兰的计划实现。

    (1)、这段文字出自科幻小说《》,这部作品的作者 , A处的潜水艇名为 , B处的人物是
    (2)、下面是《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的开头一段,阅读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我们所要介绍的是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那么,我们就先说祥子,随手儿把骆驼与祥子那点儿关系说过去,也就算了。

    ①请从小说情节的角度,阐述“骆驼”这一外号的由来。

    ②从作者写作意图的角度,说说“骆驼”这一外号的深层含义。

六、作文(50分)

  • 13.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间错过一些美好的、珍贵的、让人受益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位好友、一段真情、一片风景、一个物件,或者是一句真诚的劝说、一次难得的机遇、一声礼貌的道谢……而这一切错失的背后,应该都有着刻骨铭心的故事与非同寻常的意义。

    请以“曾经错过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要有真情实感;

    ⑵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⑶不少于600字;

    ⑷不得抄袭、套作; 

    ⑸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