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3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11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36.0分)
-
1. 如图图片分别为西周以前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圈示意图。这一变化可用于研究春秋时期( )A、国家已实现统一 B、文化的交融与认同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诸子思想同源异流2. 北朝《齐律》列有重罪十条: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隋代《开皇律》称之为“十恶”,并且规定绝不赦免;《唐律疏议》对之进一步修订,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说法。这些规定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政治统治中封建法律的儒家化 B、古代法律内容的完善与细密 C、佛教传播影响当时法律的制定 D、法律条文凸显人人平等特征3. 两税法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是不再区分土户(本贯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据此可知,唐代两税法的实施折射出( )A、政府严格控制户籍 B、人民生活的富庶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社会矛盾的缓和4. 明清之际的张岱是私人修史的著名学者,在其《越中三不朽图赞》中选取人物最多的是关于理学、忠烈、忠杰、忠谏、孝烈、生孝等12目,以便“见道学诸公则自知有愧衾影,见忠节诸公则自惭有愧忠孝,见清介诸公则自恨纠缠名利,见文学诸公则自悔枉读诗书”。据此可知,张岱( )A、主张重新建立儒家的伦理规范 B、提倡修史须有近代的思维方式 C、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史学意识 D、注重修史内容以实现经世致用5. 下表是《海宁州志稿》中记载的关于1840年前至1858年广州和上海生丝年出口量(单位:包)的变化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广州
上海
1840年前
约8960
0
1845年
6787
6433
1846年
3554
15192
1851年
2409
20631
1853年
4577
58319
1858年
*
85970
A、传统观念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外贸中心的转移 C、中国成为西方国家主要原料产地 D、传统经济结构在西方冲击下发生变动6.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出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据此推知,“三三制”的实行( )A、容易导致中共丧失革命的领导权 B、践行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 C、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D、体现了党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探索7. 古代玛雅人在公元4世纪时就开始运用数字“0”的概念。在当时玛雅人的计数体系中,“0”通常用一种类似贝壳形状的象形文字表示,它为玛雅人的计数方式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由于“0”这个符号,玛雅的20进位制的数字写法就合乎科学要求,这无疑也具有了重要的世界首创意义。据此可知,玛雅文明( )A、发展的程度较高 B、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 C、以发展科技为主 D、善于吸收外来的文化8. 15世纪欧洲人关于印度的历史是模糊的;关于中亚、东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知识则更模糊,更不用说南极洲的存在了。到1763年,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海岸线,包括南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等,欧洲人的知识已超出海岸线范围。这一变化说明( )A、世界性的人口流动已开始 B、新航路开辟客观上促进欧洲社会的转型 C、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掠夺性 D、殖民扩张使欧洲人具备新的全球性视野9. 自伊凡三世起,俄国还保存着分封的公国和有食邑的贵族,食邑贵族以大公名义执行行政、司法、财税和军事的职能。伊凡四世加冕后,建立起一批作为中央管理机构的衙门,从封地贵族、商人、手工业者和国有农民中选举的“地方司法税务官”取代波雅尔(仅次于沙皇的亲王王子)的总督和乡长。据此可知,伊凡四世的统治( )A、摆脱了中世纪罗马教皇神权统治束缚 B、促使地方获得了自治权利 C、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权力的统一性 D、致使俄国社会出现了转型10. 18世纪40年代的英国中低收入人群吃的主要是面包,肉类如牛羊肉和新鲜水果蔬菜等缺乏、营养不良,不及上层。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人普遍注重食物的营养,马铃薯的消费减少,一些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蔬菜消费增加,香蕉在城市穷人家庭中得到普及,咖啡和茶叶的消费量也增加了。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 )A、国内外市场得到不断扩大 B、农业和工业结构得以有效调整 C、社会贫富差距已不断缩小 D、工业革命提升了社会消费能力11. 阅读如图,该图可用于说明( )
A、国际性的统一货币体系渐趋成型 B、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实现货币一体化 C、白银在世界上失去了流通的功能 D、世界体系的中心由英国转移到美德12. 下表为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大事记。据此可推知( )1955年12月
英国、美国及世界银行表示愿向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坝提供贷款
1956年
5月
埃及不顾美国劝告,与中国建交
6月
苏联答应向埃及提供援助
7月
美国借口尼罗河用水问题,撤回对埃及的援助,英国和世界银行也取消贷款
9月
埃及决心收回苏伊士运河,以筹措修建阿斯旺水坝的资金
A、世界殖民体系处于崩溃边缘 B、冷战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C、政治独立是经济自主的基础 D、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4.0分)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以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都主张帝王将“民惟邦本作为治国之要”。汉代民本思想在继承和总结以往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新的思想体系,其显著特征就是关注民生。贾谊曾明确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且强调“王者取吏不妄,必使民唱,然后和之”,由此可以看出,汉代民本思想的着眼点并不仅仅在于“民”,而是将民作为评价政绩的标准。唐初的魏征和李世民明确地提出了民水君舟说,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节力役;息边争;不违农时;大办农业,使耕者有田,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赈灾百姓;慎刑罚。明清时期的民本思想家,既不像先秦民本思想家那样强调民在邦国中的地位,劝诫统治者要得民心,亦不像汉唐以后强调人民载舟的历史作用,他们所强调的是人民作为人的权利,尤其批判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制度是违背人性、压抑民权的制度。
——摘编自赵树森《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转化》
材料二:孙中山始终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最高理想,毕生致力于此,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的“大同”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民生主义”主张里。“凡为社会之人,无论贫贱,皆可入公共学校,不特不取学膳等费,即衣履书籍,公家任其费用;设公共养老院,收养老人,供给丰美,俾之愉快,而终其天年,则可补贫穷者家庭之缺憾;设公共病院,贫者不收医治之费,而待遇与富人纳资者等。”他指出:“国家必有四大主旨:一为国民谋吃饭,二为国民谋穿衣,三为国民谋居屋,四为国民谋走路。”虽然孙中山所谓未来的“大同之世”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不具备实现的可能。但是孙中山将“大同世界”当成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这在当时有助于人们去追求一个理想与幸福的社会,从而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摘编自万建中《孙中山富国强民的国家建设思想》
材料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民主进程和社会变革的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被放在越来越突出和重要的地位。 2004年3月,国家决定:“除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每年可使农村减轻负担48亿元,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众所周知,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子女辍学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2006年起,我国西部地区率先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十一五”时期,中央计划要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包括比较规范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比较规范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2006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此后,各地提高农民工待遇、改善农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措施也陆续出台。除此之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对种粮农民的补贴等都得到了国家的关注和积极解决。
——摘编自赵秀玲《“以民为本”与政府治理——近几年中国政府的惠民政策分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以后古代民本思想的内容,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2)、 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关于民生主义思想的基本主张。(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中国政府惠民政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以民为本思想的认识。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如图图 1、图2、图3、图4分别为中共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旗帜、臂章和胸章。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紧扣图1至图4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阐述清晰。)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00年以后,世界棉花产业经历了剧烈重组:棉花种植和生产的方式与地点发生了重大改变,同时棉花作物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将整个世界整合在一起。对棉花产业的重组最初并不是来自技术进步,也不是来自生产组织方式的优势,而是源于一个更为简单的原因——跨越大洋投入资本和力量的能力和意愿。欧洲人越来越频繁地,往往以暴力的方式挤入棉花贸易的全球网络之中,包括亚洲内部的以及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网络,然后利用同样的力量建立起非洲、美洲和欧洲之间的全新网络。一代又一代的欧洲资本家和政治家吸取教训,凭借着他们运用武力扩张自身利益的意愿和能力,建立起了比较优势。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二: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确立了太平洋与拉丁美洲跨洋贸易的东部航线,并将之与马尼拉与中国贸易航路以及葡萄牙人开辟的太平洋西部跨洋贸易航线——里斯本至澳门和澳门至长崎联结起来。此外,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还推动了欧洲、拉美、中国 /东南亚之间移民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编织出“以西班牙为主角的近代太平洋贸易网”,“一个常规性而持久的跨洋联系才在亚、非、欧、美四个大陆之间真正建立起来”,大帆船贸易的开始“是世界全球化的真正起点”。
——摘编自王华《海洋贸易与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棉花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变化,并说明推动其变化的历史因素。(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帆船贸易的开始“是世界全球化的真正起点”这一观点的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