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2023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10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15.0分)

  • 1. 人文胜迹满载历史,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漫步在成都平原,我们可以感受到下列哪一人文胜迹的魅力(    )
    A、长城 B、都江堰 C、灵渠 D、紫禁城
  • 2. 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为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 3. 小明同学参观历史博物馆,导游在介绍一件文物时说道:“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商贸的繁荣。”这件文物是(    )
    A、 秦半两 B、 开元通宝 C、 交子 D、 会子
  • 4. “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   )
    A、张骞 B、玄奘 C、戚继光 D、郑和
  • 5. 180年前,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接受协定关税及开放五口通商,便利了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该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6. 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代表人物陈独秀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即democracy和赛先生即science) 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此运动是(    )
    A、启蒙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 7. 经济特区作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最终形成发挥了重要的辐射作用。下列属于“窗口”的是(    )
    A、上海 B、深圳 C、珠江三角洲 D、重庆
  • 8. 2022年5月3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推出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主题曲——《前》。歌曲呈现出香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繁荣局面。使香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 B、人民共同心愿 C、科技发展进步 D、实行“一国两制”
  • 9.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设计的建筑开始变得以人为主,画家和雕塑家也对每个个体格外重视,人们开始尝试了解人类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结构,以及认识如何思考。据此可知,文艺复兴倡导(   )
    A、人文主义 B、个人主义 C、理性主义 D、自由主义
  • 10.   它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它”指的是(  )
    A、《人权宣言》 B、1787年美国宪法 C、《拿破仑法典》 D、《独立宣言》
  • 11.   有人描述1830年的一次旅程:“斯蒂芬森先生带着我和他一起坐在发动机的凳子上,你看不到任何前进的原因,除了这个神奇的发动机及其飞似的白烟和节奏匀称、不变的步速。”此次旅程他乘坐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
    A、飞机 B、汽车 C、电车 D、火车
  • 12.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到:“五四运动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下,是在列宁号召下发生的。”这里的“俄国革命”指的是(   )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光荣革命 D、南北战争
  • 13. 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占了象征国王统治的巴士底狱。这标志着(    )
    A、  法国大革命的开始 B、法国大革命的高潮 C、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D、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的战役是(   )
    A、凡尔登战役 B、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C、莫斯科保卫战 D、诺曼底登陆
  • 15.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下列事件,表明中国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是(    )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部队 C、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 16.   杰出历史人物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给予历史进程以重大影响,对社会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请根据下列史实提示写出相关的历史人物。
    (1)、 文艺复兴的先驱——  。
    (2)、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者是——  。
    (3)、 发明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
    (4)、 领导美国南北战争取得胜利——  。
    (5)、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 17.   中国历史的主流是统一,统一是历史大势,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 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将全国分为36郡……在郡下设县。

    一一摘编自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一一摘编自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元朝疆域图

    材料四:某史书记载:“顺治十八年( 1661)云月初三日,……亲率战船400余艘、将士25000余名……初十日,荷兰人四顾无援,遂降。……致信荷兰长官,指出如将其交还中国,可允许荷兰人携带财物离开。

    材料五: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 !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10月9日)

    (1)、 材料一中,为“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基础的重要变法是什么?材料中提到的“在地方上将全国分为36郡……在郡下设县”指秦朝实行的哪种制度?
    (2)、 材料二中,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接受谁的建议采取什么措施,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3)、 依据材料三回答,元朝实行的是什么行政区划制度?请把A处内容补充完整。元朝为管理B处设立了什么机构?
    (4)、 材料四中,该史书记载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5)、 依据材料五,指出“台湾问题”的性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祖国统一问题的看法。
  • 18.   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关系着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坚持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索之路】

    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而康有为、梁启超是这一时期先进中国人中的代表人物。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要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摘编自互联网

    【革命之路】

    材料三:

    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信念永恒》


    【抗战烽火】

    材料四: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战的胜利信心,……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在对日大规模破袭战中,我军也取得了一部分攻坚经验,便利了以后我们开展敌后的武工队的活动。

    ——彭德怀《彭德怀自述》

    【创新之路】

    材料五: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

    (1)、 根据材料一,“引进外国器物”指近代哪一历史事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了哪一政治变革?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这次革命使中国哪种制度终结?
    (3)、 “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是指哪一事件?这一事件有何伟大的历史意义?
    (4)、 材料四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哪次战役?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是中国哪一党派?
    (5)、 阅读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改革开放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历史性决策?谁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 19.   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战争影响国际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到20世纪初,世界领土基本被瓜分完毕。但是,实力后来居上的德国其殖民地只有英国的110。德国与占有殖民地较多的英、法等国的冲突不断加剧……

    ——摘编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确定了新的国际秩序。

    ——摘编自黄安年《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三年,轴心国把控着局面。1942年底,随着苏联人的胜利,转折点开始出现……1945年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甲板上,举行了正式的投降仪式。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冷战不仅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质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更以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另外,冷战的两大阵营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形成一种自我控制机制,使得两大阵营始终没有兵戎相见。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材料五:从1989年东欧剧变与1991年底苏联解体以来,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开始向新格局过渡,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问题被突兀地提了出来。

    ——摘编自齐世荣、廖学盛《20世纪的历史巨变》

    材料六:“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对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外交宗旨的承诺……

    一一摘自李东燕《人类命运共同体》

    (1)、 根据材料一,20世纪初,随着英、德矛盾不断加剧,在欧洲形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
    (2)、 依据材料二分析,一战后“新的国际秩序”指的是什么?
    (3)、 材料三中“转折点开始出现”源于哪场战役?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哪一战场?
    (4)、 据材料四结合所学,指出冷战时期的两大阵营分别以哪两个大国为首而形成。
    (5)、 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开始向新格局过渡”中的“新格局”是什么?
    (6)、 结合材料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当今世界怎样的时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