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07 类型:期中考试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 1. 人物的言行往往折射其性格,请你帮小羽和小雯猜一猜下面两段文字所写的分别是谁?

    A.喜日定的是大年初六,既是好日子,又不用忌门。她自己这一切都办好,告诉祥子去从头至脚都得买新的:“一辈子就这么一回!”

    B.“我没法子!”她自言自语的说了这么句,这一句总结了她一切困难,并且含着无限的希望一一假如祥子愿意娶她,她便有了办法。

    A. B.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 2. 小羽和小雯觉得,“家与国”是一个人生存的依赖,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他们发现在许多的古诗里满溢家国之情。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
    (2)、岑参《逢入京使》中“ ”两句诗写出了思念家园的悲伤;《木兰诗》中“ ”两句诗写出了木兰为报效国家,奔赴战场的飒爽英姿。
    (3)、“一砖一瓦皆是诗,一草一木总关情”。晚年的王维看到盛开的芙蓉“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落寞景象,不禁想起了自身的遭际,勾起了丝丝感伤之情。但幸运的是苍翠的竹林给予了他心灵的慰藉,兴之所至,他可以“ ”(王维《竹里馆》),有琴声相伴的惬意生活又抚平了他心底的波澜。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 3. 小羽和小雯在读完《红岩》《创业史》《骆驼祥子》三本小说后陷入迷惑:究竟什么是影响人物命运最关键的因素?个人奋斗、个人性格还是社会环境?请你在其中任选一本书,围绕书中的内容发表你的见解。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8.0分)

  • 4. 阅读回答问题。

    小羽和小雯读《木兰诗》《土地的誓言》后觉得,其实永远有一个家在每个人的心里,不管亲人是否在身边,家永远不离不散,它是一个人明澈前行一生的精神支撑。

    “何不就叫杨绛姐姐?”

    ——我眼中的杨绛先生

    五月二十七日晨,在协和医院送别杨绛先生。先生容颜安详、平和,一条蓝白小花相间的长款丝巾熨帖地交叠于颈下,漾出清新的暖意,让人觉得她确已远行,是回家了,从“客栈”返回她心窝儿里的家。

    作为敬且爱她的读者之一,近些年我有机会十余次拜访杨绛先生,收获的是灵性与精神上的奢侈。而杨绛先生不曾拒我,一边印证了我持续的不懂事,一边体现着先生对晚辈后生的无私体恤。后读杨绛先生在其生平与创作大事记中写下“初识铁凝,颇相投”,略安。

    二〇〇七年一月二十九日晚,是我第一次和杨绛先生见面。在三里河南沙沟先生家中,保姆开门后,杨绛亲自迎至客厅门口。她身穿圆领黑毛衣,锈红薄羽绒背心,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她一头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皮肤是近于透明的细腻、洁净,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她一身的新鲜气,笑着看着我。我有点拿不准地说:我该怎么称呼您呢?杨绛先生?杨绛奶奶?杨绛妈妈……只听杨绛先生略带顽皮地答曰:“何不就叫杨绛姐姐?”

    我自然不敢,但那份放松的欢悦已在心中,我和杨绛先生一同笑起来,“笑得很乐”——这是杨绛先生在散文里喜欢用的一个句子。

    那一晚,杨绛先生的朴素客厅给我留下难忘印象。未经装修的水泥地面,四白落地的墙壁,靠窗一张宽大的旧书桌,桌上堆满了文稿、信函、辞典。沿墙两只罩着米色卡其布套的旧沙发,通常客人会被让在这沙发上,杨绛则坐上旁边一只更旧的软椅。我仰头看看天花板,在靠近日光灯的地方有几枚手印很是醒目。杨绛先生告诉我,那是她的手印。七十多岁时她还经常将两只凳子摞在一起,然后演杂技似的蹬到上面换灯管。那些手印就是换灯管时手扶天花板留下的。杨绛说,她是家里的修理工,并不像从前有些人认为的,是“涂脂抹粉的人”,

    除了有时读书超时,杨绛先生起居十分规律,无论寒暑,清晨起床后必先做一套钱锺书先生所教的“八段锦”,直至春天生病前,弯腰双手可轻松触地。

    我想起杨绛告诉我钱先生教她八段锦时的语气,极轻柔,好像钱先生就站在身后,督促她每日清晨的健身。那更是一种从未间断的想念,是爱的宗教。杨绛晚年的不幸际遇,丧女之痛和丧夫之痛,在《我们仨》里,有隐忍而克制的叙述,偶尔一个情感浓烈的句子跳出,无不令人深感钝痛。她写看到爱女将不久于人世时的心情:“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送别阿圆时,“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摧垮杨绛,她还要“打扫现场”,从“我们仨”的失散到最后相聚,杨绛先生独自一人又明澄勇敢、神清气定地走过近二十年。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也是一个爱的奇迹。

    有时候我怕杨绛先生戴助听器时间长了不舒服,也会和先生“笔谈”。我从茶几上拿过巴掌大的小本子,把要说的话写在上面。这样的小本子是杨绛用订书器订成,用的是写过字的纸,为节约,反面再用。我在这简陋的小本子上写字,想着,当钱锺书、杨绛把一生积攒的版税千万余元捐给清华大学的学子们,是那样地毫不吝啬。我还想到作为文学大家、翻译大家的杨绛先生,当怎样地珍惜生命时光,靠了怎样超乎常人的毅力,才有了如此丰厚的著述。为翻译《堂吉诃德》,她四十七岁开始自学西班牙语,伴随着各种运动,七十二万字,用去整整二十年。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五日,杨绛参加了邓小平为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和王后举行的国宴,邓小平将《堂吉诃德》中译本作为国礼赠送给贵宾,并把译者杨绛介绍给国王和王后。杨绛先生说,那天她无意中还听到两位西班牙女宾对她的小声议论,她们说“她穿得像个女工”。

    “她们可能觉得我听不见吧,我呢,听见了。其实那天我是穿了一套整齐的蓝毛料衣服的。”杨绛说。

    经历了太多风雨的杨绛,坦然领受这样的评价,如同她常说的“我们做群众最省事”,如同她反复说的,她是一个零。她成功地穿着“隐身衣”做大学问,看世相人生,哪怕将自己隐成一位普通女工。

    记得有一次在北京和台湾“中研院”一位年轻学者见面,十几年前她在剑桥读博士,写过分析我的小说的论文。但这次见面,她谈的更多的是杨绛,说无意中在剑桥读了杨先生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两部话剧《称心如意》《弄真成假》,惊叹杨先生那么年轻就展示出来的超拔才智、幽默和驾驭喜剧的控制力。接着她试探性地问我可否引荐她拜访杨先生,就杨先生的话剧,她有很多问题渴望当面请教。虽然我了解杨绛多年的习惯——尽可能谢绝慕名而来的访客,但受了这位学者真诚“问学”的感染,还是冒失地充当了一次引见人,结果被杨绛先生简洁地婉拒。我早应知道会是这个结果,这个结果只让我更切实地感受到杨绛先生的“隐身”意愿,学问深浅,成就高低,在她已十分淡远。任何的研究或褒贬,在她亦都是身外之累吧。自此我便更加谨慎,不曾再做类似的“引见”。

    她感慨那个时代那一代作家。“今天,我是所谓最老的作家了,又是老一代作家里最年轻的。”那么年轻一代中最老的作家是谁呢?——我发现当我们想到一个人时,杨绛先生想的是一代人。

    (1)、速读全文,请在下面思维导图的空缺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2)、作者的情感表达非常内敛,仿照示例,给画波浪线的句子作批注。

    示例:[原文]先生容颜安详、平和,一条蓝白小花相间的长款丝巾熨帖地交叠于颈下,漾出清新的暖意,让人觉得她确已远行,是回家了,从“客栈”返回她心窝儿里的家。

    [批注]用“远行”“回家”来说杨绛先生的辞世,像是一次郑重的送别,作者没有用哀伤的笔调来写。反而用“蓝白小花相间的丝巾”表达了一种暖意,其中更有生命得其所的另一种欢欣。

    [原文]我想起杨绛告诉我钱先生教她八段锦时的语气,极轻柔,好像钱先生就站在身后,督促她每日清晨的健身。

    [批注]

    (3)、从杨绛和不同人的交往态度中,你发现了一个怎样的杨绛?结合本文,联系杨绛的《老王》或其他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 5. 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几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焐热了尘封已久的汉字,引起了人们对汉字应用和文化传承的关注。

    张女士的工作就是与文字打交道,她一向认为自己的文字功底还不错。在键盘上打字如飞的她,手写的机会越来越少,常常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字也没有以前写得漂亮了。在观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过程中,她也拿出纸笔,在主考官念题后开始答题。令张女士深受打击的是,两轮听写下来,每轮 14个词,她最好的情况是写对了一半。应该指出的是,社会上类似张女士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电脑和手机等成了大学生离不开的工具。用电脑打字时,许多大学生都是使用汉语拼音输入法,而拼音和汉字是互为独立的两个体系。即使有人使用五笔输入法打字,也不需要知道汉字的所有笔画和笔序,久而久之,他们就不再一笔一划地书写汉字。许多大学生多数时间沉溺于网络,生活中的大部分信息和知识基本上来自网络,而用于看书的时间非常少,所以才会在提笔写字时忘记了要写的字。

    【材料二】

    写字教育在汉字文化圈有着悠久的传统。我国的近邻日本、韩国等都非常重视中小学的写字教育。日本的书道,韩国的书艺,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基础,韩国甚至要把书艺向联合国甲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的多位前总理曾联名上书当时总统李明博,要求在小学实施汉字教育;日本则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和书写 2000个汉字。

    【材料三】

    目前,中国 90%以上的中小学生没有书法课,有的中小学虽设书法课,但名存实亡,书法教育基本上已经淡出了中小学教育,多数学生的写字水平越来越差,字迹潦草难认、错字屡出,提笔忘字的情况十分普遍。据某地对几所小学高年级学生写字情况的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40份试卷中,有6份识别不出答卷学生的名字;10本抽查作文本,其中7本字迹潦草、不整齐。有的学生被抽查时,竟辨认不出自己的笔记本。有网站对中小学是否需要加强写字教育进行投票表决,赞成的人数是100%。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阅读三段材料后得出的结论。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许多大学生提笔忘字,是因为他们多数时间沉溺于网络,生活中的信息和知识都来自网络,而用于看书的时间非常少。 B、目前,中国90%以上的中小学生没有书法课,有的中小学即使有书法课,也名存实亡。 C、汉语拼音输入法、五笔输入法都与汉字互为独立,是毫不关联的两个体系。 D、书法教育已经淡出了中小学教育,学生提笔忘字的情况已是普遍现象。
    (3)、衢州某初中决定举办“推广汉字书写周”活动,现向全体学生征集活动周的具体活动项目,请你向征集方推荐三项活动。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 6. 小羽和小雯阅读了【甲】【乙】两篇文言短文,感触良多。

    【甲】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 , 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①顷岁:近年来。②孙莘老:人名。③乘间:乘机。④工:精,妙。⑤指摘:指出、批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射于家圃

    ②尔安敢吾射

    ②世人作文字少

    ④多作自能见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3)、请为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4)、无论是射箭、沥油,还是作文,都有异曲同工之处,请从短文中摘录关键语句,说说你的看法。

六、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 7.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结合颔联分析,诗中的“凤去台空”有什么意味?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0分)

  • 8. 按要求写作。

    我有“花”一朵,种在我心中,含苞待放意悠悠。那是一种温情,一段回忆,一缕乡韵……悄然怒放间,枝头生香,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永不凋零。

    请以“种在心中的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不少于600字。

    ②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八、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 9. 阅读回答问题。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时代的洪流里,曾澎湃过数不尽的“大英雄”。她们或是在自己领域 而不舍,终于成为妇rú皆知的两弹元勋,或者挽狂澜于既倒,直刺人性软肋的民族脊梁。文学的舞台上,同样也因“小人物”而五彩斑1án,如以一本粗 的《山海经》温暖了迅哥儿整个童年的长妈妈,如身处不幸却又饱含深情的老王。无论是“小人物”还是“大英雄”,他们都在历史的风尘里尽诉生命的意义。

    (1)、请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妇 rú 皆知五

    ②五彩斑 lán

    (2)、为文中加下划线的字词注音。

    而不舍

    ②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