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时作业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0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在西周遗址的考古中曾出土了江苏仪征破山口古墓中的青铜镰、湖北红安县金盆遗址中的矩形双孔青铜铚、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中的青铜锸。据此推断西周( )A、礼乐制度高度发展 B、青铜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C、冶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D、铁犁牛耕技术广泛使用2. 西晋陈寿《三国志》记载:“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该发明主要用于( )A、灌溉 B、纺织 C、冶炼 D、制坯3. 人类的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锄耕、犁耕三个不同阶段。其中,犁耕出现于( )A、旧石器时代晚期 B、新石器时代晚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汉朝以后4. 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唐代江南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改进前人的发明,创造出了曲辕犁(如下图)。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如下观点,以下最符合史实的是 ( )A、曲辕犁的构件更加复杂,难以操控 B、犁辕呈曲线轻便省力,结构均衡稳定,具有技术美学价值 C、曲辕犁拉力下降,耕牛更加吃力 D、标志耕犁完善,具有现代化的特点5. 古代不同文明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②以稻麦为主食 ③重视灌溉 ④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6. 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此水利工程位于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7. 据考古发现,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和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出土了大量的石质工具。其中,石磨盘不但制作精良,形制也规整多样。同时还发现一定数量的谷物粟、稷及油菜籽等。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黄河中上游地区( )A、农业文明发展程度较高 B、农作物种植种类繁多 C、已出现粮食加工技术 D、家庭手工业较为发达8. 下图为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墓葬中的一组砖壁画图案。该史料可用于研究这一时期( )A、人物画成为绘画主题 B、经济重心的转移 C、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 D、民族矛盾的减弱9.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仅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方式 B、小农经济的落后性 C、农民是国家赋税的承担者 D、庄园式的劳作方式10.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这描述的是哪种劳作方式(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式劳作 D、庄园式劳作11. 工具、技术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下表所列的工具、技术及劳作方式的出现,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匣钵、灌钢法、坞堡
②
骨针、坯车、陶纺轮
③
提花机、水排、翻车
④
支钉、筒车、曲辕犁
A、③②④①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③①12. 中国古代谚语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的劳作方式是( )A、农业集体劳作 B、农业家庭式劳作 C、手工业作坊式劳作 D、农业庄园式劳作13. 下列图片中的古代发明与用途对应正确的有( )①翻车—灌溉工具 ②筒车—运输工具
③曲辕犁—耕地工具 ④提花机—冶铁工具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4.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推动了生产工具的进步。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汉代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5. 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载:“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风、棋局、字样,粲然若写。”材料表明元代棉纺织技术的进步( )A、推动江南地区私营棉纺织业发展 B、促进了棉花的普遍种植与推广 C、使棉布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 D、大大提高了棉纺品的工艺水平二、材料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