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后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0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该和约( )A、是为应对英法百年战争而签订的和约 B、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 C、摒弃了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工具的陈规 D、明确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的核心思想2. 一位意大利人在1814年写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谢,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这段话反应出拿破仑对外战争( )A、给意大利带来巨大灾难 B、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觉醒 C、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性质 D、具有侵略性和进步性的双重性质3. 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A、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 B、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 C、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D、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4. 1603 年,荷兰船长在新加坡海峡袭击葡萄牙商船并掳获其财物。为了平息风波,荷兰东印度公司请求格劳秀斯为其进行合法性辩护。1605年格劳秀斯发表《论捕获法》提出,为了实施主张贸易和航行自由的自然法,一个贸易公司可以合法参与反对其他商人、甚至反对主权国家代表的私人战争。这表明当时( )
①荷兰完全垄断海上贸易
②欧亚贸易通道得以打通
③国际法正在逐步形成中
④贸易公司参与殖民掠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 下图是40多个国家在1907年第二次和平会议上签署的协议。由此可见当时的国际社会旨在( )《关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
《关于战争开始公约》
《陆战法规与惯例公约》
《关于战争开始时敌国商船地位之公约》
《关于商船改充军舰之公约》
《敷设自动水雷公约》
《海战时中立国权利义务条约》
A、建立规范以尽量减少战争伤害 B、努力建构完善的集体安全体制 C、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D、力图实现势力均衡以确保欧洲的和平6.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力、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该条款( )A、确立了信守条约的原则 B、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C、承认了各国的主权平等 D、消除了宗教对欧洲政治影响7. 近代早期,英国古物研究最初关注罗马因素。16世纪以来,他们从对罗马文明的仰慕与崇拜,转变为对日耳曼因素(撒克逊因素)的关注,威廉•兰巴德还出版了近代英国第一部方志——《肯特郡志》。这一变化说明( )A、理性思潮逐渐兴起 B、文明冲突空前加剧 C、民族国家意识觉醒 D、文艺复兴已成往事8.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力、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这一条款( )A、承认了国家主权原则 B、促进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C、说明欧洲均势体系形成 D、消除了罗马教廷对欧洲政治的影响9. 它创立并确认了国际法中的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的原则,承认德意志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承认新教和天主教的同等权利,也进一步承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和独立性,更重要的是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解决争端的惯例。它指的是( )A、《战争与和平法》 B、《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C、《国际联盟盟约》 D、《非战公约》10. 罗斯福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想是“世界安全必须建立在通过国际体系行驶的美国权力之上”,为让这一构想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世界上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族有吸引力,必须建立一个不如国际货币体系复杂但也不比军事联盟简单的机构。上述构想的核心意图是( )A、依托联合国操控世界秩序 B、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C、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欧洲 D、确立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11. 1618~1648年,欧洲“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之间爆发“三十年战争”。战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神圣罗马帝国诸邦的“国家主权”,规定荷兰(联合省共和国)和瑞士获得独立地位,欧洲出现了两个既非王朝也非城邦的新型国家。这说明该和约( )A、有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发展 B、稳固了西方国家均势局面 C、促进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D、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12. “这场新教与天主教诸侯之间的德意志内战,实质上,是希望建立帝国中央集权的皇帝与尽力维持地方独立地位的新教诸侯之间因权力的争端而引起”。这场大战之后签署了( )A、《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B、《维也纳和约》 C、《凡尔赛和约》 D、《非战公约》13. “所有(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该内容最有可能出自( )A、《战争与和平法》 B、《非战公约》 C、《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D、《国际联盟盟约》14. 清末的维新派人士提出“中国积弱使然,亦以未列公法之故;又无深谙公法之人,据理与争。故遇有交涉事件,往往受屈于西人而未如何。”这表明,维新派部分人士主张( )A、废除不平等条约体系 B、运用国际法维护主权 C、建立近代化外交机构 D、维护传统的宗藩关系15. 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国际河川”的概念;确立了国际自由航行的原则、国际河流共有共管原则,设置了国际管理机构,认定了国际河流管理章程的法律地位。这一规定( )A、确保了国际河流的和平开发利用 B、奠定了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 C、有利于构建大国协调的国际关系 D、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16. 长久以来,拉丁文作为欧洲共同语言的地位无法撼动。18世纪,欧洲国家出版的文化工具书纷纷使用了本国的语言,如俄国出版的《俄语诗简明新作法》等,颇受时人欢迎。这体现出当时( )A、拉丁文化影响力下降 B、近代民族意识的兴起勃发 C、俄罗斯文化受到推崇 D、印刷术革新推动思想解放17. 17世纪初,荷兰学者格劳秀斯在其“占有理论”中强调,“发现”绝不等于“先占”,发现本身并不赋予物以任何法律权利,除非在所说的“发现”之前,它们是真正的不存在任何主权的土地。格劳秀斯“占有理论”的提出( )A、激化了荷兰与英国的矛盾 B、有效保护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C、旨在维护荷兰的海上霸权 D、顺应了荷兰殖民扩张的需要18. 17世纪,欧洲的地图测绘由各国政府性的职能机构与学术团体主导绘制,测绘成果往往成为外交谈判、国土勘界、调查与空间规划的重要历史依据。这说明( )A、人文主义精神在欧洲传播 B、欧洲民族国家意识增强 C、资本主义走对外扩张道路 D、近代外交制度逐步建立19. “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这些国际政治条款应最早出自( )A、《战争与和平法》 B、《非战公约》 C、《国际联盟盟约》 D、《联合国宪章》20. 美国学者帕特里克·格里在《民族的神话》一书中写道:“中世纪早期居住在欧洲的民族的真正历史不是从6世纪开始的,而是从18世纪开始的。”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 )A、中世纪时期欧洲人没有集体认同感 B、法国大革命促进欧洲民族意识觉醒 C、宗教改革加深了欧洲人的民族认同 D、欧洲专制王权国家发展,王权加强二、非选择题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日益明朗的“国界”意识、对土地性质的重新认识以及新君主们对世俗利益的强调,促使诸多学者不再偏执于世界国家的理想建构,而开始在“万民法”之外寻求一种适用于国家关系的“国际法”,通过建构相关规则制度,协调新兴国家间的权力分配。在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特别是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学者的构筑下,近代国际法应运而生已是理所当然的了……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摘编自何佳馨、李明倩《法律文明史》、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二 到二战之后,国际法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一批国际法新分支陆续形成……国际法体系“从主权优先到人权优先”、“从同意导向到强制导向”以及“从整体性到分散性”的转变日趋明显……中国与战后国际法体系的互动始终是双向的,在国际法体系对中国的发展与崛起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中国也以自身的能力和方式塑造着国际法体系。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以来国际法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法的新变化,谈谈中国是如何塑造国际法体系的。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中世纪,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欧洲人没有效忠国家的概念,他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威尼斯的居民,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
——摘编自刘成《英国现代转型与工党重铸》
材料二 路易十四宣称“朕即国家”。其含义有三层:皇帝拥有这个国家,皇帝是国家范围内一切财产和权力的最终拥有者,尽管臣民的财产可以买卖,但臣民的财产处分权仅来自皇权的默认和授予,皇帝只要愿意,可以任何方式剥夺臣民的这一权利,而宰相及官僚系统的权力也都来自皇权的授予;皇帝代表这个国家,皇帝是整个国家的象征,皇帝的形象代表国家的形象,皇帝的意志代表国家的意志;皇帝的家族之命运即国家之命运,皇家灭亡即国家灭亡,皇家富有即国家富有,臣民必须承担保证皇家永远兴旺的义务。
——摘编自任见《法国史传》
材料三 第一条: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社会差别只能建立在公益基础之上。第二条:一切政治结合均旨在维护人类自然的和不受时效约束的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安全与反抗压迫。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根本上乃存在于国民。任何团体或任何个人皆不得行使国民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第十条:任何人不应为其意见甚至其宗教观点而遭到干涉,只要他们的表达没有扰乱法律所建立的公共秩序。
——摘编自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8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法国人的国家观念状况,并简析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法国人国家观的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28年,英、法、美、德等15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了《非战公约》,规定“各缔约国以各自人民的名义郑重宣布,它们斥责为解决国际争端而诉诸战争,并放弃将战争作为彼此关系中的国家政策工具。各缔约国同意,除非通过和平手段,否则不得寻求解决或解决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任何性质或起因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非战公约》并未给各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整个20年代各国之间的摩擦不断,法国一直苦于寻求自身的安全保障,首倡非战公约。美国也是非战公约签订的实际主导者,其真实用意则是“体面的孤立”。公约中各缔约国同意放弃将战争作为彼此关系中的国家政策工具。但公约没有规定集体执行该公约义务的办法,更为严重的是,当时主要大国甚至那些倡导国都对公约做了有利于自己的变通和保留。二战的事实也构成了对非战的巨大讽刺。而从二战后纽伦堡审判的整个过程来看,正是由于《非战公约》的事先存在以及战胜国的引用,才使得审判有法可依,有理为据。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建立和对战犯的审判,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对国际战争罪犯进行的审判,对国际法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摘编自王立桩《非战公约历史定位的转变》
(1)、据材料一,概括《非战公约》的主张。结合所学,指出其出台的背景。(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20、30年代《非战公约》“并未给各国带来安全”的原因。概述二战后国际法实施运用的新发展及其局限。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现代国际法(重要条约、公约)
时间
主要参与国及国际会议名称 法律及组织名称 1648年 “三十年战争”参战各国威斯特伐利亚公会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815年 欧洲国家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和约》 1864年 欧洲16个国家日内瓦会议 《红十字公约》 1919年 英、法、美等27国巴黎和会 《国际联盟盟约》国际联盟 1928年 法、美、印、日、澳、南非等15国巴黎会议 《非战公约》 1945年 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旧金山会议 《联合国宪章》联合国 1982年 168个国家或组织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根据材料,围绕“近现代国际法发展”的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相 关内容对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