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05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 1.  它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以后第二次大一统的局面,在此将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凝结在一个政权之下。这段话中的“它”指的是(  )
    A、汉武帝的大一统 B、隋朝的统一 C、北宋的建立 D、元朝统一中国
  • 2. 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漕运的主要物资是粮食,全国半数以上的漕粮通过运河集中在洛阳。1969年考古学家在洛阳发现的隋朝含嘉仓遗址,是隋朝最大的国家粮库。这一考古发现有力地证明了(    )
    A、大运河加强南北文化交流 B、隋朝是统治短暂的朝代 C、洛阳是隋朝大运河的中心 D、大运河加速了隋朝灭亡
  • 3.  《荀子》一书中有:“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下列历史人物中与材料所示治国理念一致的是(  )
    A、商纣王 B、周幽王 C、晋惠帝 D、唐太宗
  • 4. 唐朝“胡风盛行”,许多外来宗教得到传播,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些现象反映了唐朝社会风尚呈现的特点是(    )
    A、奢侈浪费 B、单一保守 C、多元开放 D、繁荣创新
  • 5.  在抗击新冠肺炎日本援华物资上写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字样,据考证这与唐朝一位东渡的高僧有关,这位高僧应是(  )
    A、玄奘 B、鉴真 C、阿倍仲麻吕 D、空海​
  • 6.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代之以沉郁、悲怆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科举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的衰微
  • 7.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解相权 C、民贵君轻 D、重文轻武
  • 8.  如图是一幅我国古代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形势图。图中★所代表的政权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  ) 

    A、蒙古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 9.  辽与北宋“和好年深,双方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双方这一相对和平局面出现在下列哪一事件后(  )
    A、​金灭北宋 B、澶渊之盟 C、宋金和议 D、签订《尼布楚条约》​
  • 10. 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岳飞抗金”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 11. 南宋时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这表明宋代(   )

    A、经济重心南移 B、南方社会动荡 C、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D、政府财政收入依靠北方
  • 12.  “宋朝时很多大城市中的夜市每日从天未暗到深夜,甚至通宵都有营业,流动商业深入各街各巷,居民不跑远路就能方便地买到东西。”这说明(  )
    A、商业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B、市民居住、商业活动分区明显 C、政府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 D、市场中交易须按时开始和结束
  • 13.  元朝时,境内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交融。此时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
    A、畏兀儿族 B、回族 C、藏族 D、突厥族
  • 14.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它开创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郡县制度 B、分封制 C、行省制度 D、三省六部制
  • 15.  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元朝时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而设置了(  )
    A、宣政院 B、安西都护府 C、西域都护 D、澎湖巡检司
  • 16.  元朝统治者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治理,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其中属于东南地区的是(  )
    A、中书省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北庭都元帅府
  • 17. 《水浒传》中写道:燕青带着李逵在东京城内游玩,来到一热闹处,听得里边既有敲锣表演的,又有说评话(评书)的,李逵定要进去听听。书中的“热闹处”应该是( )
    A、酒肆 B、草市 C、瓦子 D、票号
  • 18. 美国学者卡特说:“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清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了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舞台。”他的表述主要体现了中国四大发明的(    )
    A、发明过程 B、传播途径 C、先进程度 D、世界贡献
  • 19. 有一本史书,历时19年编撰,宋神宗认为这部史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为此书赐名。该史书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 20.  《华夷一体与元代开阔正大的文化气象》一书中记载:疆域的辽阔、民族的众多,带来恢弘的气象,曲之所包容者也广;无为而治的文化政策,使得曲作家不仅什么都能写,而且什么都敢写,无所忌惮,遂以“驳杂”称之。材料反映了(  )
    A、元曲产生的背景 B、元曲形成的历程 C、元曲形成的影响 D、元曲的本质内涵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0分)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北宋纸币铜板印本

    图二:南宋“会子”纸币

    材料二:北宋印造纸币的铜版拓片。正面上部有十枚方孔圆钱纹,中部有铭文“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下部有一仓廪图,有三人正忙于搬运货物。铜版长16.2厘米,宽9.2厘米,约在20世纪30年代流落到日本,为田中清岳堂收藏,国内仅存原铜版拓片,该印版的出现,在我国引起极大反响。 

    材料三:南宋发行了多种纸币,最主要的一种是会子。1160年临安府知府钱端礼率先统一由政府出面发行“会子”,后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直到元朝,马可•波罗才将纸币传播到伊朗,而后传到日本、高丽。在南宋152年的历史中,使用纸币的时间长达100多年,共发行“会子”近14亿贯,相当于发行了1600多吨黄金,纸币的重要用途由此可见。

    (1)、 材料一属于史料类别的哪一类? 

    A.文献资料 

    B.实物资料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北宋印造的纸币是什么?它的地位如何?
    (3)、 根据以上材料介绍,说出纸币在我国宋代经济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元两朝都强化了驿站制度,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元朝中书省以及行省所辖驿站共有1400余处,推动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国内现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处驿站是位于河北省的鸡鸣驿,始建于元朝。​ 

    材料二: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宋元时期的交通以海上为主。往南可以到达今越南、印度尼内亚等地,甚至到达大食(阿拉伯)地中海沿岸;往东可以到达日本和高丽。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商船往返。宋代与中国有直接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中国的创造发明输入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视。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宋元时期建立了什么制度?
    (2)、 以上材料内容介绍了宋元哪方面的情况?
    (3)、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宋元发达的海陆交通有什么历史影响?
  • 23.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最早的经济中心。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南北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南宋时期,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宋朝朝廷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较大推广,并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农业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南方的经济情况都是北方所不能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材料二: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有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一一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经济重心南移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又是在什么时期最后完成的?
    (3)、 根据材料二,写出课文中当时“闻名世界的两个大商港”。
    (4)、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
  • 24.  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进,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见如图

    材料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轼

    材料四: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材料五:如图 

    (1)、 材料一所说的是我国古代的哪项伟大工程?当时统治者开通这一工程的目的是什么?
    (2)、 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是什么?
    (3)、 根制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唐朝、宋朝主要的文学形式分别是什么?
    (4)、 材料四运用“在航海方面”的科技发明最早运用于航海是在何时?其发明的影响是什么?
    (5)、 材料五图中的古代发明家是谁?他最主要的发明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