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备课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0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晋史学家习凿齿言:“自今三家鼎足四十有余年矣,吴人不能越淮、沔(汉水)而进取中国,中国不能陵长江以争利者,力均而智侔,道不足以相倾也。”这表明三国鼎立的出现( )A、造成政局长期的动荡 B、有利于中原经济发展 C、削弱了吴蜀两国实力 D、具备客观的地理条件2.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 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 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3. 南北朝时期,门第之风盛极一时,择偶必先看门第出身,高门大姓结成一个封闭的婚姻圈,只在圈内通婚,不与庶族通婚,……与此同时,北朝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却越来越普遍,胡汉之间的婚姻风俗也相互影响。据此可知,南北朝时期( )A、宗法制度发展完善得愈加系统严密 B、九品中正制强调出身门第血缘纯正 C、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渐成时代潮流 D、门第观念不影响胡汉之间通婚关系4. 曹魏时期,名士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所杀,但其子嵇绍依然为司马氏集团建立的晋朝尽忠而死。有人骂嵇绍为仇人卖命“不孝之罪通于天”,西晋王朝却一直将他奉为忠义楷模,并再三褒奖。这说明,西晋时期( )A、正统思想受到玄学冲击 B、门阀制度渐趋衰落 C、士族与王朝利益的结合 D、社会处于分裂状态5. 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受环境影响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南方冶金技术超过了北方 D、北方自然经济所占主导地位6. 西汉以来州举秀才、郡察孝廉,照例为本州郡人,无须标明其地。这种情况在东汉后期开始出现例外,而且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异地(户籍不在本州郡)察举、异地求举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门阀士族垄断政治权力 B、监察体制强化回避本籍 C、人口出现大规模的流动 D、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弱化7. 东晋时期,皇权受制于士族门阀,朝廷中重要官职均为门阀士族把持,庶人不能染指。至于左右朝政的六品以上的宰辅,更是完全由士族垄断。这反映出当时( )A、庶族地主不满生存现状 B、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 C、门阀之间争夺核心权力 D、社会阶层流动受到阻碍8.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人编发为辫,状似绳索),北谓南为岛夷(海滨南蛮土著)。”这反映了( )A、南宋和金的政权对峙 B、南北方政权更迭频繁 C、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 D、社会经济的严重倒退
二、提升题
-
9. 据《魏晋南北朝史论》统计,道武帝至献文帝90年间共出猎67次,平均1.3年就出猎一次,其中明元帝在位15年其出猎次数就高达22次。而孝文帝在位29年出猎次数为0。这反映出鲜卑族( )A、传统经济方式有所改变 B、民族性格正在逐渐丧失 C、政权正逐步走向封建化 D、传统生活环境发生改变10. 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谱系备受重视,从发掘的贵族墓葬墓志看,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的贵族认同炎黄为先祖的远多于汉族。这反映出( )A、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B、各民族渴望国家统一愿望强烈 C、民族政权宣扬政治合法性 D、传统宗法门第观念被普遍接受11. 早期云冈石窟中的佛像高鼻深目,衣着厚重、身躯魁梧。云冈稍晚一些的石窟是孝文帝时期开凿的。其中佛像穿上了宽博的服装,面形消瘦,从早期的雄劲风格发展为体现南朝士大夫审美时尚的"秀骨清像"。这反映出当时( )A、雕刻艺术题材多样 B、北方分裂割据混战不止 C、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D、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12. 北魏孝文帝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并且为了不违“天子七庙”的礼制,孝文帝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这一做法( )A、利于加强北魏的中央集权 B、顺应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 C、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 D、旨在争取鲜卑贵族的支持
三、材料分析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传黄帝族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合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变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