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0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战国时诸国的变法使基于血缘关系的贵族世袭制逐渐被基于君主意志的军功官僚制替代,权力的天平偏向了君主一方。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礼乐秩序逐渐崩溃 B、士族阶层迅速崛起 C、官僚政治最终确立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 “儒道互补”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下列主张中,属于道家思想的是( )A、“复礼”与“归仁” B、“无为”与“自然” C、“兼爱”与“尚贤” D、“变法”与“专制”3. 第24届冬奥会在我国举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成为冬奥会形象景观设计团队的灵感源泉。这一哲学思想源于( )A、法家 B、墨家 C、道家 D、兵家4.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宣扬礼乐文明;法家希望通过法律的手段达到至德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道家则从“法自然”的角度反对战争。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百家争鸣推动社会进步 B、重视道德成为社会共识 C、诸子百家思想渐趋融合 D、传统社会秩序走向瓦解5. 《韩非子·五蠹》篇指出,“强兵得先富国,而重农则是富国的根本途径”。道家认为“我无事则民自富”,倡导让百姓休养生息,自由发展社会经济。儒家则主张顺应农时,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兼顾民富。各学派的经济思想从本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思想自由和百家争鸣 B、战争频繁与诸侯割据纷争 C、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 D、思想融合与统一趋向加强6. 老子主张恢复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状态;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墨子提出“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三人的这些言论都( )A、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B、否定传统社会秩序 C、说明复古已成为潮流 D、具有强烈民本色彩7. 有人把春秋战国某些学派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体现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兼爱的反战派”“主张关爱他人为政以德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8. 周礼规定,贵族列鼎数量为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1976年,江西省新干县西周墓中出土了5件铜鼎,大小依次递减。这可用来说明西周时期( )A、血缘政治的完善 B、铸铜技术的进步 C、分封制度的成熟 D、中原文化的扩展9. 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群,出土了礼器近600件,其中第169号墓出土编钟铭文译文大意:“伯括受命,遵循大禹的功业,被分封到南土,在曾地建邦。我是周文王的后裔,穆候的长子,通过统治曾国,光大‘夏’的功业。”据此可知( )
①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
②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③春秋中期华夏认同的观念日趋形成
④礼乐文明得到继承和传播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0.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与该认知相符合的思想流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11. 墨子所忧虑和关注的是“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他所要求的是“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由此可知墨家( )A、主张非攻、兼爱 B、志于实现国家统一 C、崇尚节用、尚贤 D、具有以民为本意识12. 下面是某位同学所画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示意图。其中,符合阶段④历史特征叙述的是( )A、新儒学具有民主启蒙的意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B、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根本上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C、以王夫之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思想,开向西方学习先河 D、批判理学和抨击君主专制的新儒学未能成为社会主流13. 孔子继承了周朝的五色理论,认为青、赤、黄、白、黑为正色,绀、缴、红、紫皆为间色,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尊卑和道德伦理意义。《论语·乡党》有记载:“君子不以绀鲰饰,红紫不以为亵服”。上述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儒学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B、开始确立等级与色彩的联系 C、儒家以色明礼强调秩序 D、生产力发展推动服饰多样化14. “继嗣”是周代重要的子嗣观念,也是周代家庭赋予其子重要的责任。“周文王生百子”被认为是祥瑞之兆,古代有许多“百子图”流传至今,下图为清代冷枚的《百子图》。“百子呈祥”的文化因子( )①与宗法观念密切相关
②阻碍社会生产力进步
③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④有特殊的民族性愿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 1984年,在大连凤鸣岛陡峭的半山坡上发现了战国时期的货币窖藏,货币不分类别混杂放置,有刀币、布币、圆钱三种,总计2415枚。考古发现,藏币者没有深挖窖坑,只是将货币放入砾石中,盖上一大石板,再用砾石堆砌周围。据此可推知,战国时期( )A、秦国与楚国战争频仍 B、尊富崇利蔚然成风 C、区域间经济联系密切 D、货币兑换状况混乱二、材料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他坚持统治者拥有统治权力的同时,还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并成为国家的正统信条。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根本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孔子的政治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及实践的成败。17. 自古以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广为流传,但相关历史记载多有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甲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宠爱)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给予),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
——《清华简·系年》
乙
周宅丰、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周避犬戎难,(平王)东迁洛邑。
——《吕氏春秋》
丙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注:《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中晚期竹简
(1)、 综合甲乙丙三则史料,简述从中我们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