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时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0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由于汉代屯田的逐步开展,河西地区屯戍点相继设立了与之配套的粮仓体系。据考古发现,“居延城仓”“城仓”“北仓”等粮仓,一般都设在都尉府直接驻辖之地,“候官仓”“候仓”等粮仓设在候官所在地,“部仓”一般设在候官以下的各部候长的驻防地。汉代的这一举措( )
    A、根本目的是发展边疆的经济 B、为维护边疆的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C、为丝绸之路的开通铺平道路 D、刺激了中原民众向北方的大量迁移
  • 2. 中国古代历史上,秦皇汉武两位君主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统治措施的共同点有( )

    ①加强中央集权   ②实行币制改革   ③反击匈奴   ④独尊儒学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
  • 3. 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末灭,无以为家”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张骞凭借“凿空”的勇气,历经坎坷,开辟中西交通。他们都体现了( )
    A、顽固的忠君意识 B、昂扬的进取精神 C、烈强的功利思想 D、浓厚的宗法观念
  • 4. 《汉官仪》记载,东汉时期,百官在每年年尾会获得一笔“腊赐”(类似“年终奖”),其中大将军、三公能得到钱20万(一说3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几乎相当于他们一年的官俸。这一做法易导致(   )
    A、世家大族势力膨胀 B、高官贵胄贪腐成风 C、社会等级秩序崩溃 D、阶级矛盾走向激化
  • 5. 西汉前期,流民多为豪族商人所用,是谓“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汉武帝后期,“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流民与日俱增,以致“田地日荒,城郭空虚”之事频繁发生。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社会救济与优抚机制的失灵 B、国家专营政策存在一定弊端 C、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 D、人地矛盾加剧导致流民增多
  • 6. 汉武帝征召董仲舒,破格任用主父偃,重用酷吏张汤,拔卫青于奴仆,起用南阳制铁商孔仅、齐地盐商东郭咸阳为大农丞,商人之子桑弘羊为治粟都尉,招募张骞出使西域,史载“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汉武帝的用人之举(    )
    A、契合“有为”的时代主题 B、体现出海纳百川的气象 C、表明察举制的作用明显 D、旨在平衡各阶层的利益
  • 7. 汉初,统治者颁行“复弛商贾之律”,文景之时,商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武帝时,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B、加强了经济控制 C、规范了商业市场秩序 D、解除了国家威胁
  • 8.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事件是(   )
    A、西域都护府设立 B、安西都护府设立 C、北庭都元帅府设立 D、宣慰司设立
  • 9. 元封元年(前110年),桑弘羊出任大司农后,又奏请汉武帝批准,大力推行纳粟拜爵、补官及其赎罪政策。之后又进一步扩大了纳粟补官的范围,不再限于官吏,普通百姓也允许买官。这(   )
    A、提高了国家的管理效能 B、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不公 D、缓解了贫富异刑的现状
  • 10. 董仲舒把“天”作为人间秩序合理性的背景,并对这套解释自然与历史的宇宙法则予以充分的论述,为儒家学说的重建奠定了庞大的理论框架,并使之转化为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董仲舒的思想(    )
    A、以格物致知为实践路径 B、旨在强化社会伦理和道德秩序 C、实现了儒学思想的思辨化 D、迎合了大一统时代的政治需要

二、材料分析题

  •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摘编自《汉书·主父偃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摘编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西汉的组织者承袭了秦朝所遗下宽阔而又均匀的基层,而且以灵活的手腕避免前代的过于极端。他们所采取的政策,基本上是“进三步,退两步”,以几十年的经营,构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而成为中国整个帝制的楷模。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意义,并指出“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的制度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构建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措施并进行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