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7-03 类型:中考真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
  • 2. 《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水利兴修 B、诸侯征战 C、儒学兴起 D、私学发展
  • 3. 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
    A、地方治理强化 B、南方土地开发 C、社会矛盾缓和 D、中央机构完善
  • 4. 如图为江苏、山西等地出土汉代文物的相关图片。据此可知,汉代( )                                                                                

    齿轮铜锁

    铜制轴承

    齿轮残件

    A、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推行盐铁官营 C、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 D、思想领先世界
  • 5. 天文学与数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术领域。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
    A、张仲景 B、贾思勰 C、王羲之 D、祖冲之
  • 6. 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这说明,当时洛阳( )
    A、商业贸易繁荣 B、城市布局对称 C、市民文化兴盛 D、政治制度完备
  • 7. 宋代农书所述土壤改良方法比较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修筑陂塘等)、生物改良(秸秆还田等)、耕作改良(薄耘、轮作等)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这表明,宋代( )
    A、变法成效显著 B、人力严重不足 C、农业技术先进 D、耕地面积扩大
  • 8. 元朝时,运粮船每年二月由长江口之刘家港入海,取直线北行,绕胶东半岛入渤海,抵直沽(今天津)。这( )
    A、提高了全国粮食产量 B、沟通了五大水系 C、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 D、促进了民族交融
  • 9. 在竞争激烈的科举考试中,边远地区往往处于劣势,清代科举实行按各省分配定额录取的制度,以体现对边远地区的照顾。这一举措( )
    A、导致了科举僵化 B、有利于巩固统一 C、加速了人口增长 D、造成了冗官现象
  • 10. 根据嘉定县相关记载,鸦片战争前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鸦片战争后“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这一变化反映了,当地( )
    A、传统纺织业受到冲击 B、自强求富初显成效 C、民众的生活得到改善 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 11. 晚清时期,习武之风极一时之盛,许多农民、城镇贫民、工商业者、小商小贩等皆有参与习武,并加入到反帝爱国斗争中。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危机逐渐缓和 B、时局影响社会风气 C、清朝统治秩序崩溃 D、新式学堂得到发展
  • 12. 1875年,清政府决定每年从海关税、沿海沿江六省厘金等税收中,提取共计约400万两白银,作为筹建海军的专项经费。由此可见,清政府( )
    A、控制白银外流 B、筹划制度改革 C、注重经济发展 D、重视海防建设
  • 13.                                  

    命令

    ……

    (三)工程八营,以占领楚望台军城库为目的。

    ……

    (五)四十二标一营左队进攻汉阳城

    ……

    (六)四十二标二营占领汉口大智门、硚口一带。

    ……

    总司令 蒋翊武

    与此“命令”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武昌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护国战争 D、中华民国成立
  • 14. 有学者这样评价他:“一个在科举道路上累遭挫折的旧式读书人,年逾不惑才幸而取中状元,但他却视官爵如过眼云烟,转而以全部精力创办新式实业。”他是( )
    A、魏源 B、张之洞 C、张謇 D、詹天佑
  • 15. 1917年成立的“国语统一筹备会”主张儿童教育使用白话文:之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编写的教科书等均采用白话文。这种做法( )
    A、实现了教育体制变革 B、遏制了列强的侵略 C、维护了民主共和政体 D、有利于传播新思想
  • 16. 据《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载,1926年12月北伐军中担任政治工作的共产党员有1500人左右。在他们的宣传下,士兵加深了对“打倒军阀”的认识,因此作战非常勇敢。由此可知,这( )
    A、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B、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D、打击了国民党的分裂活动
  • 17. 如图为菲律宾华侨妇女分会捐款慰劳八路军的信件。这反映了( )                                 

    朱德将军勋鉴:

    公率三军,捍卫北疆,捷报频传,侨众欣跃,本月6日特汇中行国币一万元,托为购制而具,运交将军分发第八路军将士应用,谨此奉闻,并祝胜利。

    菲岛分会主席李颜受劫谨启

    1938年3月10日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C、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D、敌后战场影响力扩大
  • 1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日两国的围棋交流,为缓解两国关系开启了大门:“篮球外交”推动了中菲共系的改善:中美间的“乒乓外交”轰动了世界,与材料主题相一致的是( )
    A、“开展体育运动,为打败法西斯服务” B、“锻炼身体,保家卫国” C、“体育是外交先行官” D、“新北京,新奥运”
  • 19. 到1984年底,我国乡镇企业数达到606.52万个,比上年增长3.5倍;总产值1709.89亿元,比上年增长68.2%(按当时价格计算)。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C、国防安全体系的建立 D、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开展
  • 20. 如图反映了中国关税平均税率的变化情况。这说明,我国( )

    A、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B、城市改革深入展开 C、经济特区相继建立 D、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 21. 在古罗马的建筑和其他艺术中,皇帝经常被刻画成武士、和平缔造人、主持宗教献祭的神职人员、仁慈的统治者。这种艺术行为旨在( )
    A、塑造罗马皇帝权威 B、倡导民主与平等 C、表现神人同形同性 D、推动罗马法普及
  • 22. 1287年,西欧某庄园的庄头将一名农奴带到庄园法庭,指控他装病拒服劳役,但农奴不承认。法庭调查后证实,庄头出于宿怨伪造了事实,故以诬告罪对其处以罚款。据此可知,庄园法庭( )
    A、危及了领主人身安全 B、扩大了城市的自主权 C、加速了市民阶层形成 D、有利于维护庄园秩序
  • 23. 文学家彼特拉克感叹“山之高兮,巍巍乎雄立宇内兮”,但他仍认为高山同人类“深不可测的深沉思索”相比也“可怜之至”。该言论体现了( )
    A、人文主义 B、神权至上 C、科学精神 D、君权神授
  • 24. 如图为1649年的英国版画《“颠覆”的世界》。该版画反映了当时( )

    A、光荣革命已完成 B、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C、君主立宪制确立 D、殖民霸主地位丧失
  • 25. 明治政府在地税改革过程中,设立了许多新税种,如地方税、户头税、酱油税等,农民不堪重负,纷纷破产,一部分流入城市。这些措施客观上( )
    A、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 B、推动废藩置县实施 C、为工业化提供劳动力 D、刺激日本海外扩张
  • 26. 1869年,美国建成第一条横亘大陆的铁路,后来又修建了4条南北方向的铁路,到19世纪末,铁路长度比之前增加了9倍,促进了全国性市场形成。这些铁路的修建( )
    A、促进经济全球化 B、消除了种族歧视 C、有利于关税降低 D、加速了经济发展
  • 27.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出现了很多新式武器,包括喷气式飞机和雷达等:有空中火力支持的航空母舰使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水面横行的“巨舰大炮”彻底过时。这表明( )
    A、战场形势变幻莫测 B、科技改变战争形态 C、海洋战争成为关键 D、战术战法灵活多变
  • 2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主要关心的是实现日本非军事化和政治民主化。但美国很快意识到,经济崩溃的日本不可能成为美国可利用的力量,于是开始积极扶持日本。导致美国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苏冷战局面出现 B、美国“新经济”的需要 C、日本国际地位提高 D、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崛起
  • 29. 许多非洲国家独立前,是一种或几种经济作物或矿产品的出口国,形成了“花生之国”“棉花之国”“可可之国”“铜矿之国”等。这表明,上述国家,当时( )
    A、农业资源丰富 B、自然条件恶劣 C、人口外流严重 D、经济结构单一
  • 30.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不仅纠集盟友发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还深度参与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等。美国这一做法( )
    A、推动了殖民体系的崩溃 B、导致了两极格局瓦解 C、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 D、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各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 31. 乡土文化的学习是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岭南建筑既是中华民族建筑代表之一,也是广东的重要文化符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 岭南建筑案例

                                                                                                                     

     

    建筑相关图片

    说明

    案例1

    宋代在广州设立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市舶司,同时建立来远驿,接待外国使者。明代改设怀远驿。清前期,裁撤怀远驿。代之以广州十三行夷馆。

    案例2

    会馆出现于明朝,是同乡或同行业者的联络机构,兼具祭祀议事、沟通信息、照顾贫病、寄宿读书等功能。随着商帮的出现,会馆成为商帮的活动场所之一。如潮州会馆在广州、苏州、北京等地出现。

    材料二 秦汉以前岭南多见干栏式木构建筑,未见有瓦件出土。秦末汉初岭南各地建造的一批高台建筑,显示出当时技术的飞跃及形制、材料受中原影响的烙印,隋唐岭南建筑在融进中原建筑体系的同时呈现不同的地方特色,如广州在城边设立外商居住的蕃坊。北宋政府颁发了《营造法式》后,岭南宋元建筑设计趋向规范,技术水平接近中原并有所创新。

    ——摘编自陈泽泓《南国杰构》

    (1)、从材料一中选择一个案例,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其反映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自秦至宋元时期岭南建筑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变化的历史原因。
    (3)、选择一处上述材料之外你熟悉的中国历史建筑,说明其历史文化价值。
  • 32.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依据,运用可信史料进行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必备素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 1928—193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单位:亿美两)                                                     

    年份

    进口净值

    出口净值

    出超(+)或入超(-)

    1928

    11.96

    9.91

    -2.05

    1929

    12.66

    10.16

    -2.50

    1930

    13.10

    8.95

    -4.15

    1931

    14.33

    9.09

    -5.24

    ——摘编自许涤新等主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等

    材料二:1950年中苏两国的贸易额在中国内地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第三上升为第一。1951年中国与苏联的进出口总额比1950年增长了138.9%,到1952年,中国与苏联、东欧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总额已占中国内地对外贸易总额的81.26%。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8―193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变化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合理解释。
    (3)、数据是史料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和支撑。在探究历史过程中,对数据的使用应注意什么?
  • 33. 按照唯物史观的指导,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导致图中①、②人口迁移的主要历史原因。
    (2)、对比材料二中两幅地图的变化,从以下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或自定观察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观察角度:(Ⅰ)疆界领土(Ⅱ)国际关系(Ⅲ)政权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