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银海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30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 (21 分)

  • 1. 黄土高原响起的安塞腰鼓,惊心动魄,气势磅bó(  ),尽展后生的阳刚之美;江南村庄里的一场社戏,因为有了淳朴天真的小伙伴的陪伴,迅哥体会到世外桃源的人情之美。现开展“寻身边之美”主题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任务。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 一) 食物之美

    广西是中国米粉种类和制作方式最多的地区。在这块土地上,无论东西南北,都有适合当地人口味的米粉。做法从无汤干捞,到浓汤重味;从生榨现煮,到干粉发制,种类之繁多,制作之复杂,品相之精美,味道之迥异,无不令人交口称赞。其中传播最广、名声最响的三大粉是: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和南宁老友粉。尝一口,那漫在鼻腔的香味,定叫你垂涎欲滴。

    (1)、阅读以上两段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弥

    (2)、以上两段文字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
  • 2.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二) 山水之美

    广西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桂林山水甲天下, 玉碧罗青意可参。”夜游桂林漓江,清风拂面,明月泻下光辉,潺潺流水波光 粼粼,伴随江边歌声你能徜徉在这诗情画意中。你还能登上被称为华南第一高峰的猫儿山,风送来声声的鹤鸣传遍山谷,雨色笼罩的山峦雾霭飘荡……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叹为观止:

    (2)、请根据对联的要求及文段提示,从以下句子中选出分别反映山水的对联,按上下联顺序填写序号。

    ①风度鹤声闻远谷    ②细品梅花追冷傲    ③小曲轻舟载锦鳞

    ④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⑤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⑥春风晓月随流水

    ⑦漫观雪景慕纯洁    ⑧山横雨色卷浮岚

    关于山的对联:关于水的对联:

  • 3.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三) 民俗之美

    “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每年这一天,广西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期间,除传统的歌圩活动外,还举办抢花炮、抛绣球、演壮戏、舞彩龙、擂台赛诗、表演武术和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届时,岭南壮乡四海宾朋云集。这不仅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通过那不绝于耳的嘹亮歌声,使人感受到百姓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下面从以上几个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

    A、广西是中国米粉种类和制作方式最多的地区。 B、广西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 C、这不仅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D、通过那不绝于耳的嘹亮歌声,使人感受到百姓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 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 4. (四) 诗文之美

    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填写诗文。

    作者

    题目

    批注

    诗文

    陶渊明

    《桃花源记》

    描绘了草嫩花繁的桃林之美。

     

    《蒹葭》

    在第一章中,运用比兴手法点明 季节、渲染气氛,有朦胧之美。

     

    《子衿》

    恋人那青绿的衣领让女子思念、沉醉,是爱情之美。

    王勃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

    一扫离愁,道出可超越时空界限的诚挚友谊之美。

    孟浩然

    《望洞庭湖 赠张丞相》

    写出湖面上水汽蒸腾,波涛汹涌澎湃的宏伟之美。

二、阅读 (39 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2020 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我国将努力在 2060 年实现“碳中和”。这远远超出了《巴黎协定》 中关于“2C温控目标”下全球2065-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的要求,将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

    ②“碳达峰”和“碳中和”实现后我们的生活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目前,在我国现有的能源产业格局中,产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 然气等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而不产生碳排放的水电、风电、核能和光伏等仅占16%。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幅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与直接燃烧化石燃料相比,非化石能源电力无疑是不产生碳排放的清洁能源。碳中和目标将促使我国各个行业逐渐走向电气化。如在交通运输上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办公建筑建造和运行也要实现电气化,建筑内部将建成直流配电,并实现建筑的柔性用电;北方冬季集中采暖也要通过技术探索来逐步进行电气化取代,实现冬季供热的零碳热源。

    ③同时也要看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松就能实现的。从认识层面出发,必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坚持全国 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从实践角度出发, 要充分考虑国内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基本国情,先立后破,不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保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④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明确,人人减排、绿色低碳的行为应该成为习惯。例如做好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垃圾填埋,令其资源化。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除了减排,还有增汇。而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就是一条有力举措。可以提升植被覆盖,让大自然成为碳的搬运工。

    【材料二】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意味着中国要争取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之后,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碳中 和”是指在2060年前,中国通过多种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材料三】

    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公益宣传海报,下面是其中两张。

      

    适度使用空调,及时关闭电源             

    抵制露天烧烤,少放烟花爆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 B、材料一画线句子中的“等”表示产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还可能有其他类型,在此不全部列出;“仅”表示程度。这些词语的运用体现出说明性语言的生动性。 C、我国努力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远远超出了《巴黎协定》的要求,将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 D、关于二氧化碳排放,中国采取了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能够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下面对文中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有误一项是( )
    A、产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而不产生碳排放的水电、风电、核能和光伏等仅占16%。(列数字) B、与直接燃烧化石燃料相比,非化石能源电力无疑是不产生碳排放的清洁能源。(作比较) C、人人减排、绿色低碳的行为应该成为习惯。例如做好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垃圾填埋,令其资源化。(打比方) D、“碳中和”是指在2060年前,中国通过多种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 氧化碳排放。(下定义)
    (3)、材料三中每张海报的文字内容主要有二:低碳生活形式的“主题”,与主题 对应的“行为倡导”。右边的海报上缺少了“行为倡导”的文字,请参照左边的海报补写一下。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的高中

    丁少玉

    ①高中学校就在离我们村十几里地的公社旁边的田野里。

    ②青砖黑瓦,历经沧桑,已经失去了光泽,然而,它依然兀自嶙嶙地耸立在那里,凸显着它的威严。墙皮像老妇人的脸皮,早已失去了润泽,斑斑驳驳的,依然在顽强地对抗着风雨的侵蚀。地面是用砖铺就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薄薄的坚实土层,已经看不出颜色了。这对从没有走出乡村的我来说,这样的教室已经够豪华了,因为它远远比我家的房子高大阔绰多了。

    ③高三是我们赤膊冲刺、奋发进取的时期,是一个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阶段。我们常常坐在座位上,边吃饭,边看书。晚自习后,一部分同学回宿舍睡觉了,还有一部分苦学着,继续留在座位上头悬梁、锥刺股般坚守着。昏黄的灯光下,我们揉搓着眼睛,抓挠着头皮,绞尽脑汁地计算着三角函数,跌跌撞撞地攀爬着空间几何。地球慢慢旋转着,时光缓缓流淌着。“快半夜了, 睡吧!”不知谁提醒了一句,大家都觉得该鸣锣收兵了。于是,大家就一下子 来了劲头,嘻嘻哈哈地活跃了起来。走出教室,极目四望,学校周边村庄的万家灯火早已消失了,大地像一条幽深的山谷,黑咕隆咚的,沉重,沉寂。稀疏的星星,环拱着一轮明月,缕缕月光亲吻着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似的温暖。

    ④三九严寒的教室,早上比晚上更加寒冷。在睡眼惺忪的灯泡下,我用带着半截手套的双手,并不熨贴地捧着语文课本。那半截手套是姐姐给我织的,是那个时候学生的流行,下头包着手掌,上头露着半截手指,这样设计方便拿笔翻书,但指尖却成了牺牲品,暴露在冷气的火力之下,冻得僵硬了。那时我还穿着单鞋,薄薄的鞋帮子抵御不住严寒的侵袭,只好靠跺着脚来运动生热。教室就像军营出操一样躁动。身体在瑟缩中坚挺着,嘴里却念叨着“坎坎伐檀 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抗议着奴隶主“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一个个懵懂青涩被“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 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搅动得情牵梦萦,魂不守舍,忘记了寒冷。至今还印在脑海里的许多诗歌就是在那样的早晨背熟的。

    ⑤难忘的高中生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那些气息,依然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⑥那时,我从没有吃过从伙房里买的蔬菜,用来就饭的是从家里带来的母亲用辣菜给我做的咸菜。

    ⑦我每顿饭吃一个母亲给我烀的玉米饼子,由于饼子存放陈旧,冬季常常馏不透,硬邦邦的,就像啃豆饼一样费事。我想了一个办法:馏饭前,我把放在铝铁饭盒里的凉饼子,用筷子用力插出若干个孔洞,然后泼上水入笼,吃饭时饼子才能松软。

    ⑧就在那样的环境里,我却吃过一次一生中最美的饭食。那是我在郑老师家吃的水饺。

    ⑨郑老师教我们历史。她当时大约三十多岁,中等个子,微胖,苹果脸,平日总是笑眯眯的,像一尊观世音菩萨。但是她一上讲台,就像古代县官升堂 一样,惊堂木一拍,立刻就威严起来。她讲课声音高亢,很有威力。

    ⑩有一天下课后,郑老师让我放学后到她家一趟。我去后,看到她的婆婆正往锅里下水饺,原来是郑老师让我在她家吃水饺,老师的丈夫在部队是军官, 婆婆跟着她一起生活,家里有一个五六岁的小师弟。我不好意思在老师家吃饭,小师弟却拽着我的衣服坚决不让我走,我只好听从老师的安排,坐下来与他们一起吃饭。小碟子里盛着蒜泥,拌着酱红色的液体,又香又咸,很可口。后来 我才知道那是酱油,当时我18岁了,在家里还没有吃过这种东西,饺子蘸着它果然好吃,吃着这味道鲜美的水饺,心里甜蜜温暖了好长时间。

    ⑪郑老师不仅关心我的生活,还经常鼓励我努力学习,成绩再上一个台阶。有一次,她从书店里给我买了一些课外复习资料。我双手接过书,心里激动得无以言表,对老师充满了无限感激。

    ⑫我毕业后,母校被撤销了。郑老师也随之调走了,不知去了哪里。我多么渴望再见到自己的恩师啊,然而又不知何时才能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

    (选自《散文选刊》2022 年 09 期)

    (1)、文章回忆了作者读高中时的几个生活片段,请概括出来填在下面。

    深夜学习 ①  馏玉米饼  ②  买资料

    (2)、文章的语言质朴而形象,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请按照提示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走出教室,极目四望,学校周边村庄的万家灯火早已消失了,大地像一条幽深的山谷,黑咕隆咚的,沉重,沉寂。稀疏的星星,环拱着一轮明月,缕缕月光亲吻着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似的温暖。(从修辞角度)

    (3)、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⑨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4)、思考:“我”在高中生活中形成的哪些美好品格“流淌在我的血液里”?请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诗中表达 的感情质朴纯真,清新动人。 B、“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是这位痴情男子对未来 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现的愿望。 C、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词,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如“参差” 是叠韵,“窈窕”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D、这首诗重章叠句形式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之美,给人以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托物寄意,请从文中选取一例加以简析。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出西门,循山脚,高低约数里,渐见山峰屹立,石作横纹,至则一山中分,两壁凹凸,高数十仞,近而仰视,势将倾堕。其人①曰:“相传上有洞府,多仙景,惜无径可登。”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所谓洞府者,深仅丈许,上有石罅②,洞然见天。俯首下视,腿软欲堕。乃以腹面壁,依藤附蔓而下。其人叹曰:“壮哉!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余口渴思饮,邀其人就野店沽饮三杯。阳乌将落,未得遍游,拾赭石十余块,怀之归寓,负笈搭夜航至苏,仍返锡山。

    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

    (选自沈复《浮生六记 ·卷四》)

    【注释】①其人:指路上遇到的游人。②罅(xià):缝隙,裂缝。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之      并怡然自 B、深仅丈    潭中鱼可百 C、其境过清  乃腹面壁 D、怀归寓    已而细柳军
    (2)、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文中的“斗折蛇行”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小石潭溪身曲折蜿蜒的特点,非常贴切。 B、甲文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和吴均《与朱元思书》 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C、文中高山险峻,作者下去时小心翼翼,背靠着山壁,依靠着藤蔓才下来。 D、乙文作者口渴想小饮,下山后,邀请同行的游人到野店饮了三杯酒。
    (3)、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

    (4)、甲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5)、两文都叙述了作者探山访水的经历和感受。 甲文中柳宗元起初“心乐之” 最后却说“不可久居”;乙文中沈复“未得遍游”,最后却说“此余愁苦 中之快游也” 。请联系上下文,分别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三、综合 (10 分)

  • 9. 八年级 (3) 班举行了“阅读《经典常谈》一起说”主题活动。
    (1)、小明读了这本书后,做了下面的读书卡片,请帮他填充完整。  (3 分)

    读书卡片

    作品:《经典常谈》

    作者:①

    作品内容简介:这本书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其中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战 国策》《史记》等,这些史书涉及国别体、纪传体等多种体裁。此外,②《》 篇是我们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探究汉字起源的重要参考书目。

    我的读后感受或对这本书的评价:③

    (2)、班级小记者在活动中进行随机采访,请接受访问并回答问题。

    小记者:“这位同学,你好!相信你读过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对经典 有着自己的研读和理解,请问你最喜欢里面的哪部经典?请说说你的理由。”

    我:“。 ”

    (3)、班级组织了辩论会,反方指出:“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没什么作用,因 为发展经济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关系不大。 ”请你结合《经典常谈》 的内容,针对此人的观点进行反驳,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 在 80  字以内。

四、写作 (50 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段平桥村的快乐时光,芬芳了鲁迅对淳朴乡村和童真友情的回忆;一处 偏僻却优美宜人的小石潭,触发了柳宗元的文思……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的 温暖、师友的帮助、社会的关爱、经历的困难、遭受的挫折,甚至是你走过的 山川田野、 自然风光,都曾启迪你的智慧,点燃你的希望,增强你的信心,激 励你的成长,成为你人生宝贵的财富。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值得珍藏的财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和戏剧外,文体 自选,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