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29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这一时期, 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A、民族交融与繁荣开放 B、经济发展与文化停滞 C、民族融合与区域开发 D、中外交流与政权分裂
  • 2.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更替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④②③ D、④①②③
  • 3. 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 )

    ①《赤壁之战形势图》②《三国鼎立形势图》

    ③《淝水之战形势图》④《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开放的社会 D、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多民族国家政权并立,更替频繁。以下对如图朝代填写正确的是(    )

    A、①东晋  ②前秦  ③梁  ④北周 B、①西晋  ②前秦  ③吴  ④北周 C、①东晋  ②北魏  ③吴  ④北汉 D、①西晋  ②北魏  ③梁  ④北周
  • 5. 《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 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C、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D、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
  • 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 )

    ①出现了几次局部的统一 ②出现了民族交融

    ③士族形成左右政局的力量 ④北方政权逐渐强大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7.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京被先后称作建业和建康,在此建都的王朝有(    )

    ①东吴     ②东晋     ③刘宋     ④东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 8. 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由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   )
    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 B、门阀政治制约皇权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国家处于四分五裂
  • 9. 《南史》载: 路琼之, 太后兄庆之孙也, 宅与(王) 僧达(江南士族) 门并。尝盛车服诣僧达琼之就坐, 僧达了不与语, 谓曰: “身昔门下驺人路庆之者, 是君何亲? ”遂焚琼之所坐床。太后怒, 泣涕于帝帝曰: “琼之年少, 无事诣王僧达门, 见辱乃其宜耳。僧达贵公子, 岂可以此加罪乎?”上述材料表明( )
    A、皇权至尊,无所不能 B、太后地位崇高,可直接处理士族 C、江南士族地位崇高且行为跋扈 D、江南士族礼贤下士
  • 10. 东晋时期,司马皇族与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建立起“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争”天下只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且为整个门阀集团所不容。强大的门阀势力,成为支撑这个政权的重要柱石。这表明当时(   )
    A、门阀政治削弱了中央集权 B、皇权与族权实现了相互制衡 C、选官制度影响着政治的发展 D、门阀政治的建立具有合理性
  • 11. 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曾经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后果的最重要原因是( )
    A、东晋力量强大,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 B、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 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D、江南发展迅速,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 12. 以下哪个政权定都所在地与其他不同( )
    A、东吴 B、东晋 C、南朝宋 D、北周
  • 13. 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上述做法体现了(    )
    A、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 B、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D、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 14. 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
    A、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 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C、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 D、豪族趁机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
  • 15. 有学者称五胡内迁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些“连锁反应”包括(    )

    ①引发西晋诸王内战爆发                  ②导致北方长期分裂混战

    ③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交融                  ④间接推动江南经济开发

    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 16. 483年12月,孝文帝在颁行的诏书中指出:“淳风行于上古,礼化用乎近叶。是以夏殷不嫌一族之婚,周世始绝同姓之娶。斯皆教随时设,治因事改者也。"其论断旨在( )
    A、强调文化认同意识 B、说明迁移都城的必要性 C、灌输儒家伦理思想 D、论证改革习俗的合理性

二、非选择题

  • 1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愈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

    ——赵向群、候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

    材料二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朝歧见。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时十五讲》

    材料三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甘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措施的特点。
    (3)、材料二、三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有何不同评价?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