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作业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2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根据下图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是( )A、夏商周时期 B、三国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辽宋夏时期2. 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迁都洛阳、改汉姓、说汉化等。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改革的措施得当有力 B、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C、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D、加速了封建化进程3. 《魏书·高祖纪》记载: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北魏孝文帝( )A、具有深厚的儒家思想修养 B、改革得以成功的主要原因 C、是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文学家 D、深受中原先进文化的吸引4. 在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时间轴中,空格处应该填写的是( )A、西晋 B、前秦 C、北汉 D、北魏5. 表格法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表可以用来说明东晋至南朝时期( )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手工业
丝织业技术进步
青瓷烧制技术高超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A、南北方政权更迭情况 B、南方民众大量北迁 C、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D、边疆地区得到开发6.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在婚姻家庭生活方面有一定的自由和活动空间,并承担着诸如家庭教育、管理家事等工作,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较高。据此可知,当时( )A、社会风气和环境较开化与宽松 B、商品经济发展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C、社会对女性没有任何束缚与偏见 D、士族庶族不通婚的原则被打破7.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D、加速南北经济的平衡8. 十六国与南北朝时期,大批北方汉族儒士纷纷出仕少数民族政权。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了儒学教育机构,前秦苻坚令太子及公侯百僚之子受业儒学,鲜卑人“南入中地,变风易俗,化洽四海”。这主要说明该时期( )A、民族深度交融 B、民族矛盾消除 C、少数民族学习儒学成为时尚 D、少数民族南迁促进农业发展9. 下表为北魏均田制下的土地分配方案。这一方案的实施( )土地类型
良民
奴婢
耕牛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露田
40亩
20亩
同良民
30亩
桑田
20亩
麻田
10亩
5亩
宅园
每三人1亩
每五人1亩
注:奴婢授田无上限,耕牛授田上限为4头。
A、兼顾了农民与地主的利益 B、提高了奴婢的政治地位 C、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 D、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10. 《宋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了( )A、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B、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11.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并要求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A、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B、瓦解了门阀势力 C、有效缓和了北魏社会矛盾 D、促进了民族交融12. 东晋时期,羯人石勒、氐人苻坚,都因拥有长安、洛阳两京而自称“中国皇帝”,反指东晋为“司马家儿”“吴人”;南方政权则以华夏文化的继承者自居。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南北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B、民族交融遇到了重大阻碍 C、统一逐渐成为南北方共识 D、正统观念受到统治者重视13. 下图为北魏贵族墓葬中考古发现的壁画。作为史料它们可以证明当时( )A、北魏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 B、少数民族完全汉化 C、边疆民族与汉族逐步交融 D、经济重心仍在北方14. 以图证史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某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选取了下列三幅图片,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和烙饼砖画 北朝穿汉服的贵族妇女
南朝穿胡服的宫廷乐队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 B、少数民族汉化与封建化进程 C、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与影响 D、民族交融与文明互鉴的加强15. 晋朝皇室司马氏自称:“其先出自帝高阳(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之孙)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建立胡夏政权的匈奴贵族赫连勃勃称:“朕大禹之后……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曾雄霸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称其祖先盖有扈(夏初重要部落,其首领与国王同姓)之苗裔”。这一现象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统治者照搬夏商政治制度 B、各政权间文化交流频繁 C、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强化 D、英雄崇拜成为社会共识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边疆的开发与治理中,移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鉴于匈奴时常侵扰西北边郡,汉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募民实边,通过优厚条件吸引民众充实西北边疆。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元鼎六年(前111),又在河西走廊设张掖郡、酒泉郡,置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军屯戍边由此成为安置移民的一种主要方法。此外,政府还采取了迁徙罪犯及家属戍边,迁降卒于边郡等措施。这些政策既开发了边疆又保卫了边疆。
——摘编自翟麦玲《两汉西北边疆移民政策比较研究》
材料二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会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
——摘编自曹文柱《乾坤众生》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向西北边疆移民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西北边疆移民政策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17.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中国古代的中央政府来说,土地的归属和分配问题一直是涉及社会稳定、财政收入和王朝廷续的重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汉中后期,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土地兼并也愈演愈烈。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变成流民,或者成为地主的佣工、奴仆等。那些掌握大量土地资源的大地主不仅恶意兼并土地,还躲避政府课税,导致国家财政状况恶化,并致使社会矛盾激化。王莽通过“禅让”建立新朝后,公元9年,他颁令“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具体分配办法则是一夫一妇田有百亩。“王田制”运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 "均田制"的出现是北魏政府对封建土地生产模式的重构,其制度内容的设计既有对“王田制”和“屯田制”的继承,也有依据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创新。北魏政府将政府手中掌握的大量田地分为露田、桑田、麻田和宅田四种,其中露田、麻田为国有制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不允许私人买卖。耕种户死亡或年满 70岁免除赋役义务,需将露田交还给国家,桑田和宅田不在还授之限,允许私人自由买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武祥、范家琛《古代土地财政增收模式》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莽实行“王田制”改革的目的、实质及失败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王莽“王田制”相比,北魏均田制有何特点?分析均田制实施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