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作业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2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中华文明史》写道:“这种体制能够把政权和族权乃至神权巧妙地结合起来,既能保证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巩固,又能够照顾到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这种体制”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2. 2022年10月,浙江省海盐县村民捐献了一批当地出土的史前文物(下图),有石钺、陶豆等。这些文物最有可能属于( )A、仰韶文化 B、龙山文化 C、良渚文化 D、商周文化3. 商朝青铜器纹饰以幻想的动物形象为主,尤其是代表凶恶野兽的饕餮纹。西周青铜器主流纹饰是龙纹、凤鸟纹,纹饰排列也由商的中轴对称转为序列化。这一变化反映出西周( )A、青铜神秘色彩削弱 B、礼乐制度强化 C、现实主义风格兴起 D、地方统治加强4. 下图所示是某高一学生制作的学习卡。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可能是( )
1.年代:距今7000~5000年。
2.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
3.生活:彩绘陶器,培植粟
A、龙山文化 B、良渚文化 C、仰韶文化 D、河姆渡文化5. 研习历史文物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和评判史事能力的体现。图文物有助于我们研究的历史时期是(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6.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在洛邑(今河南洛阳)营建陪都的事迹,以及周成王对贵族“何”的勉励与告诫。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关于“中国”一词的最早记载。这反映了( )A、成熟文字产生于西周 B、“中国”一词源远流长 C、西周青铜器发展鼎盛 D、中央集权体制已经形成7.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国大胜,晋文公举行践土(河南郑州西北)之盟,朝觐周王,会盟诸侯。这年冬天,晋文公召集了温之会,召周襄王前来,商量讨伐不顺服之人。这说明( )A、周王天下共主地位稳固 B、诸侯严格遵守礼乐制 C、西周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晋国已成为战国霸主8.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向上天祈祷或者祭祀的卜辞。这表明,商朝时期( )A、文字尚未成熟 B、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C、带有神权色彩 D、天子权力高度集中9. 宜侯失(cè)簋(guǐ)是西周早期青铜器(图),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出土。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大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内容。这一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 )宜侯夨簋
A、禅让制的流程 B、分封制的推行 C、青铜器的铸造 D、宗法制的瓦解10. 《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有地方分权体制……”文中“地方分权”体现的是( )A、礼乐制 B、分封制 C、内外服制度 D、中央集权制11. 中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我国数以千计的新石器遗址可以分为以下六大板块。板块一
陕豫晋邻近地区,以仰韶文化为代表。
板块二
山东及邻省一部分地区,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
板块三
湖北及邻近地区,以巴蜀文化和楚文化为代表。
板块四
长江下游地区,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
板块五
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
板块六
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以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为代表。
上表可以说明( )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B、当时的南北方文化交流频繁 C、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 D、早期中华文明各自独立发展12. 《史记》记载:“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西周尚能维持统治 B、分封制趋于崩溃 C、中央集权统治强化 D、周幽王昏庸腐败13. 据《史书》记载:“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这一举措最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于( )A、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发展了黄帝部落的势力 C、扩大了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 D、提高了黄帝的个人威望14. 下图中的铜爵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采用复合范铸造而成的青铜酒器,器壁单薄,纹饰简单,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该铜爵可用于说明我国( )图:二里头文化铜爵
A、农耕文明博大精深 B、殷商时期酒文化盛行 C、奴隶制文明的发展 D、原始社会私有制产生15. 2021年10月,中国考古学会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表1为入选该名单的38项石器时代遗址地域分布情况。“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石器时代遗址地域分布表
区域
东北
华北
西北
华东
华中
华南
西南
遗址数
3
6
7
9
9
2
2
依据上表,可以推知( )
A、早期中华文明各自独立发展 B、南方与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C、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D、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郓州须城县杨村民张诚者,其家自绾至诚,六代同居,凡一百一十七口,内外无闲言,衣裳无常主。旦日,家长坐堂上,率子弟而分职事,无不勤。张氏世为农者,不读书,耕田捕鱼为业,无蓄积,而能人人孝悌,友顺六世,几二百年,百口无一口小异,亦可尚也。
——摘编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材料二:民国时期,家庭小型化后,夫妇与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随着男女平权的提倡,人格对等的夫妻关系逐步取代等级尊卑的父子、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家庭中长辈权威逐渐旁落,他们更多地受到照顾而非绝对服从,子女们开始自由选择职业、自主婚姻。
1919年江苏吴江县农民离村率是4.88%,山东化县的离村率更高达8.7%。农民到城市后获得新的职业,一些富裕地主进城后转为官商,而贫苦农民大部分成为工矿企业的工人。
——摘编自陈蕴茜《论民国时期城市家庭制度的变迁》
(1)、概括材料一中宋代家庭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的家庭发生哪些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葬中,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钢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贡器和900多枚铜镬……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摘编自《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 《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这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2)、根据材料二,从商代墓葬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三,说明这一变化有何历史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