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文学名句 效果巩固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29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以下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王刚考上高中就放松学习,妈妈告诫他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不能松懈。 B、同桌在市辩论赛中未能晋级,小李安慰他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在中美贸易摩擦会谈中,谈判专家引用“风物长宜放眼量”希望转化视角对待双方关系。 D、老刘退休后想再就业,家人用“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劝他不要再工作。

二、填空题

  • 2.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用典是诗人常用手法,辛弃疾也如王维一样,在词中娴熟用典,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典故警示南宋统治者。
    (2)、唐代诗人风格迥异,李白善用神奇的想象“ , 日月照耀金银台”,体现出浪漫主义的诗风;杜甫通过怡人美景、悦耳之声不为人欣赏,“”表达无人凭吊武侯祠的凄凉之感,体现出现实主义的诗风。
    (3)、当疫情肆虐之时,勇敢的中国人从容面对,披上“战衣”,如屈原笔下“带长剑兮挟秦弓,”的将士一般,视死如归。
    (4)、中国人自古就懂得居安思危,2000 多年前孟子就曾说过,“”。
    (5)、《氓》中“于嗟鸠兮,”采用比兴手法,借对斑鸠的告诫,来劝说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
    (6)、“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强调的是历史对现实的指导意义,面对惨痛的历史教训,用杜牧的话说,若“”,那必将重蹈覆辙。
  • 3. 阅读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师说》中“”一句与“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表意一致。“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一句中所说的“后学”指的是

三、默写

  • 4. 名篇名句默写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2)、《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建筑之多的句子是:
    (3)、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 5. 名篇名句默写
    (1)、柳宗元在《种树郭囊驼传》中借郭橐驼之口指出,为官者政令繁多表面上对百姓“”实际上却””.
    (2)、 在《报任安书(节选)》中,“”交代了《史记》的素材来源,“”体现了司马迁未完成《史记》而表现出来的坚韧精神。
    (3)、荷,也称莲,历来为文人所青睐,王维在《山居秋暝》中以“”一句来描绘美好的田园生活,而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则用“”描绘出荷在风中摇曳、挺立的姿态。
  • 6. 名篇名句默写
    (1)、《短歌行》中诗人以月喻人,并进行了“”的追问,表达了对于贤才的渴求。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但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
    (3)、李煜《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两句是“”。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3)、在《<论语>十二章》里,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4)、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
  •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擅长运用对比手法说理,如文章先说良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然后就用“”来与其对比,说明学习需日积月累。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非常赞同曾皙的观点,因为他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的蓝图:“”,一路唱着歌回家。
    (3)、古人经常在诗词歌赋中使用“江”这一意象表情达意,如“”。
  • 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蜀道的开凿过程的句子是“。”
    (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警句“ , 可乎?”告诫人们对事物下结论前,要注重亲自搜集第一手资料,不可妄加臆断。
    (3)、《客至》写招待虽寒酸简单却满蕴真情的句子是“”。
  • 10. 名篇名句默写
    (1)、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许多,柳永在《望海潮》中仅用“

    ”八个字,就把西湖的美景概括出来了。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
    (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说明自己避让廉颇的原因是
  • 11. 名篇名句默写
    (1)、当朋友因痛悔过去无法自拔,而忽略了当下和未来时,我们可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两句相劝解。
    (2)、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人们问郭橐驼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说树木长寿且茂盛不是他的功劳,而是因为“”。
    (3)、李白《夜宿山寺》中“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山寺高耸云霄,他的《蜀道难》中“”两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 12. 名篇名句默写
    (1)、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2)、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所说: “。”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词句是:“。”
  •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2)、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法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在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阻隔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倍增“”的感叹。
  •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 ”句紧承“如怨如慕”,借助意象,把洞箫的哀音表现得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
    (2)、《登泰山记》中“”,通过描摹色彩,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
  •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 , 。”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 , ”描写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但他们的子孙对 得来的土地却不太珍惜。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 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
  • 16. 名篇名句默写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自己回到家中,傲世情怀得以寄托,身心得到安慰,即使狭小之地也能心安的两句是“”。
    (2)、《拟行路难(其四)》的“”两句将诗人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3)、柳永《望海潮》中“”三句写湖面上昼夜回荡着曲乐声和欢笑声,生动描绘了一幅祥和安宁的游乐图景。
  • 17. 名篇名句默写
    (1)、荀子在《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2)、《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推己及人,他分析了宫妇、朝臣、天下人赞美齐王的原因后,告诫齐威王“。”
  • 18. 默写
    (1)、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血统论发出愤怒控诉的句子是:
    (2)、黄庭坚《登快阁》中“”两句,透露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上快阁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
    (3)、李白在《蜀道难》中用两句“”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
    (4)、《临安春雨初霁》最能反映诗人孤寂心境及聊以自遣的诗句是“”。
    (5)、柳永《望海潮》中,“”两句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莲的歌声。
  • 19. 名篇名句默写
    (1)、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
    (2)、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江水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苏轼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江水的汹涌。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4)、杜牧《阿房宫赋》中所用比喻形象又贴切,用明星、绿云、雾横比喻妆镜、晓鬟、焚椒,其中“”两句,既写了阿房宫之水,又写了美人之奢。
  • 20. 名篇名句默写
    (1)、《劝学》中“”两句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2)、《赤壁赋》中写作者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了《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
    (4)、《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