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文化常识 效果巩固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29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监”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B、“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春秋》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教科书。 C、“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亚父南向坐”可说明亚父此时地位尊贵。 D、“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好。
  •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常用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则常用“右迁”一词。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 4.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其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这两类地位显贵者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 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古人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如《史记,吴太伯世家》“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 9. 下列各项中,对课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骚》,屈原创作的诗篇,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 B、天汉元年,天汉是汉武帝的年号,元年即第一年。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中国历史上最初的年号为建元。 C、《史记》《汉书》均是我国纪传体通史,前者作者是西汉司马迁,后者作者是东汉班固。 D、单于是匈奴的最高首领,假吏是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令尹是春秋战国时楚国所设的掌军政大权最高官职。
  •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望”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前一天。 B、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斗宿和牛宿是北方玄武七宿中二宿。 C、羽化,古代道教徒认为成仙能飞升变化,故把道士成仙或人死叫作羽化。 D、舳舻,“舳”是船尾,“舻”是船头,舳舻连称则指前后首尾相接的船只。
  • 11.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六卿。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C、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如《战国策·秦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D、明朝的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有别于翰林院学士,亦称“首揆”。主持内阁大政,虽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权。
  • 12.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吉士,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它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从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明朝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言官又称谏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奏章。统治者既然把特权赋予言官,也就会对言官的政治素质提出特别的要求。 C、字,古人幼时取字,成人命名,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D、“肉袒”是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一般是去请罪或者向人道歉的时候做出的行为。
  • 13.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古代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进士三甲的第一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C、将军,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因此卿统称“将军”。战国时“将军”开始作为武官名,而卿仍有“将军”之称。 D、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 14.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除,是我国古代任用官员的词语。“辟”,一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除”,指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B、“友悌”中的“友”是指友爱、亲爱,“悌”是指敬爱兄长。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就是古代五伦封建等级观念的体现。 C、洛阳,拥有多年建都史,如东周、西汉、东汉、西晋、隋朝等先后在此建都,是中国古都之一。 D、阮籍,三国时期魏诗人,“竹林七贤”之一,有《咏怀》诗八十余首,王勃作品中有“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语句。
  • 15.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丧,古代人直系尊亲去世后,在家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也称居忧、守丧等。 B、齐鲁,原来是一个国家的概念,是齐、鲁两国的合称,后来变为地域概念。 C、公,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从周代到清朝,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D、刺史,自汉设立,本为监察官,后得到进一步发展,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名称也有变化。
  • 16.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州”是官名。宋代委派朝臣为州一级地方行政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原意为暂时主持本军本州事务。明、清以知州为州的长官,掌一州政务。 B、古代用于祭祀的猪、牛、羊等牲畜,称为“牺牲”。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牛、羊、猪三牲全备,称为“太牢”;只有羊、猪,没有牛,称为“少牢”。 C、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对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 D、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孤”“不榖”“寡人”,随着秦朝建立,秦王创立皇帝称号,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这个称谓一直流传至帝制终结。
  • 17.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B、“博学鸿词”是封建时代为选拔学识渊博、善于作文的人才而设置的考试科目。 C、“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D、“遗表”是古代大臣于临终前上奏给朝廷的一种章表,多表达其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 18.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鳏,年老无夫或丧夫的人;寡,年老无妻或丧妻的人。孤,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独,年老无子的人。 B、“乞祠”,指大臣因故自请充任祠禄官。也称“请祠”。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亦常被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 C、“观”,指宫廷或宗庙门前两旁的高大建筑,也指道教的庙宇。宫内、宫外皆可设道观。宋代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或因故自请者,会被朝廷安排在宫外的道观里享受其俸禄。 D、“上元日”,农历正月十五,也称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民间有人们携亲伴友“赏花灯”“猜灯谜”的习俗,故又称“灯节”。
  • 19.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妻,正妻之外的姬妾。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嫡”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 B、行在,本作“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天子或在京师,或外出巡狩,不可预定,故言行在;后专指天子行幸所到之地。 C、龟鉴,即“龟镜”。龟可以占卜吉凶,镜可以辨别美丑,所以“龟鉴”可用来比喻借鉴前事。 D、礼部对内掌管国家庆典活动,主管教育,主持科举考试;对外主要负责外交,负责接待外国使节或者出使等事项。礼部最高长官为尚书,副职称郎中。
  • 20.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酹,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如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的“酹”,就是用酒祭奠之意。 B、素服,白色的衣服。既指日常穿的便服,如清代王韬《淞滨琐话·李延庚》“两妇年皆四十许,淡妆素服,丰韵幽娴”;又多指居丧或遭遇凶事时所穿的衣服。 C、除,任命,授职。“除谒者”中的“除”即“授官”之义。古文还有许多表示官职升贬的词语,如“陟”和“擢”表升官,“谪”和“判”表贬官。 D、“后主”指末代君主。此词始见于《三国志》,陈寿称刘备为“先主”,刘禅为“后主”。后来的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因此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 21.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 22. 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 23.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许多教学理论。 C、《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 D、南宋时,朱熹把《诗经》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取材依据。
  • 24.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庄子的至交好友。 B、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等于一石。这个意义在古书中读“shí”,如“二千石”“万石君”等。 C、越人:是百越地区古越人的简称,百越之地诸部落常统称为越人。 D、吴:中国东部鲁、江、浙地区文化的统称,位于鲁南、浙北、苏南的环太湖地区及上海全境。
  • 25. 下列对《大学之道》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 B、格物:郑玄释曰:“格,来也;物,犹事也。”(《礼记注》)基本的意义是和事物加以接触,认识事物。 C、庶人:周代国人中的下层,大部分庶人居于郊外,耕种天子分给的土地,享有贵族给予的政治军事权利。 D、天子:天之嫡长子,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 26.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以及封王贵族的死亡。 B、黍离,黍,一种农作物;离,繁茂的样子。黍离多描绘草木茂盛的景象,抒发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C、兖州,古代九州之一,包括今山东、河北、河南等部分地区。《尚书·禹贡》称:大禹治水,划天下之地为冀、兖、青、徐、雍等九州。 D、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即“至孝至廉”之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 2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其代表作有《沉沦》《迟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B、史铁生,北京人,现代作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他对社会和人生有着深刻的哲理性思考。 C、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官至礼部尚书。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D、“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为文提倡“考据、义理、辞章”兼备,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
  • 28. 下列有关古代宗法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B、“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C、“五常”指封建礼教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姐妹、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 D、“六亲”,《左传》中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亚。
  • 29. 下列有关文化生活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B、建安风骨: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文人集团表现出的共同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

    展示强烈个性,诗歌主题风格慷慨激昂、刚健有力,故名。

    C、《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想象大胆丰富,其中“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一句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衬托出天姥山的高耸雄奇。 D、“沉郁顿挫”常用来形容杜甫诗歌的风格,其中“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登

    高》一诗的颈联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依的悲苦心情一起倾泻出来,这正是杜甫诗风的集中体现。

二、语言表达

  • 30. 请填写以下表格,考考你对家乡——天津的文化生活的了解与认识。

    家乡的文化生活

    列举不少于两个

    天津风味“三绝”

    天津民间工艺“三绝”

    天津特建筑

    天津历史名人